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2.
2012年6~8月,山东省淄博市局部地区相继出现了2代和3代黏虫高密度发生地块,部分区域达到了暴发程度.重点从气候、虫源和耕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局部暴发为害的原因,并从耕作管理、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和物理诱杀防治等几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今年已有约20个省市发生了黏虫为害,包括近期发生严重的山西省.由于今年2代黏虫幼虫的发生范围广、密度高,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作物被吃光的惨状,因此,潜在的3代黏虫的虫源数量可能较大.另外,进入2代黏虫羽化期,即7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降雨量偏大,适宜黏虫产卵的生境增多.目前已经进入了3代黏虫发生为害期,将发生的为害高峰期是作物的生长后期,一旦黏虫暴发成灾,便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今年3代黏虫的监测、防治工作,减少黏虫造成的灾害损失,十分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眉纹夜蛾又叫稻叶夜蛾、禾灰夜蛾。主要为害水稻、玉米和禾本科杂草。该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8代。一般每年3、4月份出现,7、8月份高温盛暑期易大发生,为害晚稻。由于其幼虫形态和为害习性似黏虫,故常被误为黏虫。2003年5月上旬玉林市局部地方暴发眉纹夜蛾,早稻、花生等农作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江淮、黄淮地区出现黏虫1代成虫高峰,并集中向东北、华北地区迁移,呈现盛发期早、发生范围广、蛾量大的特点。据监测分析,预计2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等玉米种植区呈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玉米黏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黏虫暴发势头,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相似文献   

6.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耕地面积38万hm2,地貌特征为"五山四岭一分川"。从1981~2000的20年间,3代黏虫在本市局部谷子田曾暴发过3次,不仅将谷子吃成光秆,甚至将部分田块的穗头咬掉,虽然损失严重,但暴发频率较低。2002年以来,  相似文献   

7.
陈丽 《植物医生》2011,24(3):5-6
通过调查黏虫的发生规律,结合种植业、气候等情况,分析了2010年黏虫在黔西县局部暴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3年我国黏虫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杰  姜玉英  曾娟 《植物保护》2015,41(3):131-137
2013年黏虫维持了2012年以来的重发态势。二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局部、江南局部、西南地区普遍发生,多种作物受害严重,总体发生程度重于2012年同期,山西、河北等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局部等地偏重发生,虽然发生面积、发生程度整体上不如2012年严重,但是仍显著重于常年,并且在辽宁、山西、山东的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分析提出,监测防控及时到位、关键时期气象条件不利,是2013年三代黏虫发生程度轻于2012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下旬至8月份第3代黏虫在洛阳市部分地区的谷子、玉米田暴发,全市发生面积37333hm2。其中重发生面积4667hm2,有41hm2谷子被吃成光秆。发生为害程度重于2002年,次于1992年,是本市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发生年。据各县(区)植保站调查,3代黏虫盛发期较常年早9~14d。宜阳县7月23日至8月5日进入发生盛期,比常年的8月5日至17日提前了12~13d。伊川县7月22日至8月6日进入发生盛期,比常年的8月5~15日提前了9~14d。全市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谷子田30头,玉米田10~20头;最高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谷子田达300头,玉米田56头。宜阳县平均每平方米有虫86…  相似文献   

10.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偶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在贵州省福泉市不能越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点、片的插花性发生,其虫源主要是由外地迁入一代蛾,造成二代暴发为害。介绍黏虫的形态特征,分析黏虫暴发的原因及为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结合泾川县30年的黏虫虫情资料及气象因子,综合分析了2代黏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代黏虫在泾川县每隔7~9年重发1次,重发原因与当年迁入的虫源基数及5—6月份的降雨量、寄主植物及食源因素、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根据2代黏虫的发生规律,以当年成虫迁入量、产卵量及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为基础,结合当年作物布局、气象因子等因素综合分析,提出了预警及应急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12年辽宁省黏虫的发生呈现2代成虫迁入量大、峰次多,发生范围大,防后残虫量高,3代黏虫幼虫分布范围广、密度高、分布不均匀等发生特点。分析认为,2012年3代黏虫之所以在辽宁暴发成灾的最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候条件。总结了辽宁省所采取的强化监测预警、组织领导、宣传指导、统防统治,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力,开展技术指导,提高有害生物应急防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及人、畜安全等防控举措。指出了防控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娟  姜玉英  刘杰 《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2012年三代黏虫在东北、华北、西南部分地区暴发,对间歇性暴发的迁飞性害虫监测工作敲响了警钟.本文分析了2012年三代黏虫具有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区域北扩,高密度区域呈带状分布,隐蔽为害造成集中损失,玉米受害最重等暴发为害特点;指出了当前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难以掌握迁飞路径,监测范围大、重点多,系统调查时间长、频度高、专业性强,评价标准尚未统一等难点问题,这正是导致部分地区失查失治的客观原因.提出开展跨体系多部门协同科研攻关、制定全国评价标准、继承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健全基层监测网络和提高测报专业技能等建议,对进一步做好黏虫监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 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黏虫以第一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 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 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3—2016年对北京市大兴区玉米螟、草地螟、黏虫、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6种主要农业害虫进行灯诱监测,分析成虫种群发生动态。通过连续监测可知,大兴区6种农业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总量较平稳,诱虫高峰期为6—9月。其中,玉米螟、甜菜夜蛾成虫种群数量较高,甜菜夜蛾和黏虫在个别年份蛾量突增。从发生期看,二点委夜蛾、黏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及玉米螟均在4月始现,仅草地螟在5月始现;草地螟及二点委夜蛾在9月终现,其余4种害虫在10月终现。6种农业害虫成虫的发生盛期均为6—9月。其中,玉米螟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黏虫发生高峰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其下代幼虫易为害春夏播玉米;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在6—9月呈散状分布,对应露地蔬菜及大田作物种植期;草地螟、二点委夜蛾、小地老虎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上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稻田黏虫暴发原因浅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认为1999年和2002年8月至9月中旬的气候及田间生态环境有利黏虫的发生,防治不力是宿松县1999年和2002年秋季稻田黏虫暴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宿松县秋季稻田黏虫暴发应具备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 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 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 (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 (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 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 (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 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 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黏虫系统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1959—2020年山东烟台黏虫种群演变特征。烟台市黏虫1年发生3代,第2代为主害代,多数年份可见第3代成虫。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959—2020年,黏虫总体发生程度逐渐减轻,由当地常发性害虫演变为偶发性害虫。根据其成、幼虫监测结果,将当地黏虫发生为害分为1959—1971年、1972—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8年、2009—2020年共5个阶段,诱蛾量变化走势为高、最高、较低、中等、最低,5个阶段3个世代幼虫密度达防治指标累计年数依次为25、30、15、10、4年,反映了当地黏虫为害严重、最重、偏重、偏轻、轻的演变规律。分析认为,迁入虫源基数、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气候条件、化学防控等是影响黏虫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