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泾川县30年的黏虫虫情资料及气象因子,综合分析了2代黏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代黏虫在泾川县每隔7~9年重发1次,重发原因与当年迁入的虫源基数及5—6月份的降雨量、寄主植物及食源因素、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根据2代黏虫的发生规律,以当年成虫迁入量、产卵量及雌蛾卵巢发育级别为基础,结合当年作物布局、气象因子等因素综合分析,提出了预警及应急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黏虫在昔阳县是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主害代为第三代。它来势猛,为害重,严重影响当地主要粮食作物谷子、玉米等的生产。为了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治理,我们对黏虫系统测报站昔阳县石坪测报站1968年至今35a的黏虫测报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气象资料等,对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1发生为害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蛾峰次数和蛾峰量是影响发生程度的先决条件。根据黑光灯系统诱测资料,三代黏虫大发生的1973年出现5次蛾峰,高峰日平均1盏黑光灯诱蛾119.8头;1975年出现6次,高峰日平均491.7头;1…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9年6月11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出植物病虫情报,预警2代黏虫暴发。1代黏虫发生面积大,局部残虫量高。据国家气象局预测,6月中旬,华北北部、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累计降雨量10~30 mm,局地40~60mm,天气条件对大部地区2代黏虫发生有利。预计今年2代黏虫总体为中等发生,北方地区局部二代黏虫将暴发为害;河北、山西等北方局部降水丰沛、管理粗放地方会出现高密  相似文献   

4.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 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 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 (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 (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 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 (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 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 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今年已有约20个省市发生了黏虫为害,包括近期发生严重的山西省.由于今年2代黏虫幼虫的发生范围广、密度高,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作物被吃光的惨状,因此,潜在的3代黏虫的虫源数量可能较大.另外,进入2代黏虫羽化期,即7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降雨量偏大,适宜黏虫产卵的生境增多.目前已经进入了3代黏虫发生为害期,将发生的为害高峰期是作物的生长后期,一旦黏虫暴发成灾,便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今年3代黏虫的监测、防治工作,减少黏虫造成的灾害损失,十分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偶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在贵州省福泉市不能越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点、片的插花性发生,其虫源主要是由外地迁入一代蛾,造成二代暴发为害。介绍黏虫的形态特征,分析黏虫暴发的原因及为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浙北桐乡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浙北桐乡地区2007—2018年的稻纵卷叶螟灯诱和大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代次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其中,7月上旬的四(2)代迁入峰是迁入当地的主要虫源,是影响全年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五(3)和六(4)代大田蛾量(y_1和y_2)与四(2)代迁入虫源(灯下蛾量x)具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4.96x+64.08(R2=0.650 7, p=0.001 5)和y_2=8.28x+950(R~2=0.858 7,P=0.000 2)。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江淮、黄淮地区出现黏虫1代成虫高峰,并集中向东北、华北地区迁移,呈现盛发期早、发生范围广、蛾量大的特点。据监测分析,预计2代黏虫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等玉米种植区呈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玉米黏虫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黏虫暴发势头,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黏虫系统监测和统计数据,分析1959—2020年山东烟台黏虫种群演变特征。烟台市黏虫1年发生3代,第2代为主害代,多数年份可见第3代成虫。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1959—2020年,黏虫总体发生程度逐渐减轻,由当地常发性害虫演变为偶发性害虫。根据其成、幼虫监测结果,将当地黏虫发生为害分为1959—1971年、1972—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8年、2009—2020年共5个阶段,诱蛾量变化走势为高、最高、较低、中等、最低,5个阶段3个世代幼虫密度达防治指标累计年数依次为25、30、15、10、4年,反映了当地黏虫为害严重、最重、偏重、偏轻、轻的演变规律。分析认为,迁入虫源基数、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气候条件、化学防控等是影响黏虫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糊数列分析方法,预测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增强预见性,是一种较好的预测手段。一、主要因子的选取利用我县渤海测报点1978—1991年间的田间系统资料和灯下诱蛾资料进行分析选择,选取结果为: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轻重主要受近期迁入虫情影响,也就是主要与6月迁入总虫量,迁入峰次,峰次虫量以及主迁入峰期虫量相关。计算结果表明,以上4个因子与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达到极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2012年辽宁省黏虫的发生呈现2代成虫迁入量大、峰次多,发生范围大,防后残虫量高,3代黏虫幼虫分布范围广、密度高、分布不均匀等发生特点。分析认为,2012年3代黏虫之所以在辽宁暴发成灾的最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候条件。总结了辽宁省所采取的强化监测预警、组织领导、宣传指导、统防统治,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力,开展技术指导,提高有害生物应急防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及人、畜安全等防控举措。指出了防控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97~2008年新疆南部地区棉铃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南部阿拉尔地区棉铃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棉区棉铃虫越冬代、1代蛾量较少,2代棉铃虫蛾量相对比较大,其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代.分析连续月份之间棉铃虫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蛾量在5月与6月月份间线性关系不显著,6月与7月、7月与8月、8月与翌年5月月份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了预测模型,可对棉铃虫成虫进行中长期数量预测.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农业迁飞性蛾类害虫在我国迁飞过渡带地区的种群动态。2015年—201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利用高空探照灯对迁飞性蛾类害虫进行监测。结果表明,5年诱集的主要迁飞性蛾类害虫共计7种70 026头,其中夜蛾科主要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erg)、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schler)和草地贪夜蛾S. frugiperda (J.E.Smith),螟蛾科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从5年的诱虫总量来看,棉铃虫和黏虫为优势种;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为丰盛种;稻纵卷叶螟为常见种。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棉铃虫每年形成4个高峰期,其中8-9月(第3代和第4代)诱蛾量最大,占5年诱虫量的80.11%。黏虫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8月15日灯下首见,和其他6种蛾类当年同期诱虫数量比较,为常见种。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掌握黏虫的迁飞规律,河北省滦县设立了高空测报灯监测点。对比分析2014—2016年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数据表明,高空测报灯监测黏虫数量变化动态与自动虫情测报灯基本一致,能反映出黏虫在当地的代次区别。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相比,高空测报灯监测黏虫的终见日更晚、有效监测期更长,对当地主发代2代成虫峰期的反映更为明显、峰日诱蛾量高,且峰期和峰值与当地3代幼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有一定相关性。同时,高空测报灯也能监测到3代成虫回迁峰,对指示黏虫在全国的大区迁飞动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18.
三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黏虫幼虫、米蛾幼虫、柞蚕蛹3种替代猎物对于饲喂蠋蝽的营养适合性,在室内测定了3种猎物的营养组成以及蠋蝽取食3种猎物后的发育历期、体重、体长、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为扩繁蠋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蠋蝽取食3种猎物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体重、体长、性比不受食物处理的影响。蠋蝽在取食黏虫和柞蚕蛹时,其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蠋蝽取食米蛾时,卵孵化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为29.88 d,明显长于取食黏虫和柞蚕蛹的蠋蝽,历期分别为25.57和26.15 d;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31.44粒,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360.00和441.00粒;成虫获得率为23.78%,极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获得率60.00%和60.56%;然而雌、雄虫寿命均较取食黏虫与柞蚕有所延长。综上所述,黏虫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蠋蝽的猎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水稻上三大害虫之一,常年发生5~6代。其中第一代蛾在4月中、下旬即有始见,但虫量极少,普通年份均未有明显的发生。故该虫全年的主要虫源是来自于第二代的迁入,该代蛾的迁入主峰早的年份可在5月底,迟的年份则可在7月上旬。由于第一代与第二代在发生上缺乏直接的联系,因此第二代的测报上往往就只能依靠逐日田间赶蛾,不能作出提前的预报;无法及时地指导防治,被动性较大,现根据本站1970年至今的有关的测报数据,试运用平稳时间序列法(自回归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组成二个预报工具,以对我县稻纵卷叶螟第二代的迁入要素作早期预报,用于指导大田赶蛾等测报工作,试探对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