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是解决当地水资源危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重要途径。在前期以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形成的种植节水品种、秸秆覆盖、调亏灌溉、生育期优化及株行距优化等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的基础上, 集成了常规模式(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综合节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模式A(拔节水)和模式B(底墒水)等4 种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模式。本研究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4 种节水模式从生产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4 种节水模式的得分排序为综合节水模式>模式A>模式B>对照(常规模式), 因此小麦玉米综合节水模式综合效益最优。从4种节水模式的投入产出看, 综合节水模式肥料投入最低, 投入产出比、纯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最高。小麦玉米节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 利用多种手段, 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综合节水技术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鹿泉市南铜冶村试区实施了工程、农艺等综合节水技术,冬小麦全生育期浇2次水,使小麦产量达7500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18kg/hm2.mm。若种植节水品种、实施秸秆覆盖节水措施,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可达24.3kg/hm2·mm,为太行山前平原实施节水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隆尧县耕地面积5.4万hm2,其中2010年小麦种植4万hm2,玉米种植面积3.4万hm2,小麦-玉米复种模式是该县农作物主要种植模式.隆尧县常年降水量475mm.地下水深100m左右,其中东部牛桥乡、千户乡、莲子镇等几个乡镇地下水深150m以上,属地下水缺乏地区,小麦、玉米的节水早已被隆尧县高度重视.2008年起在牛桥乡、千户营乡等开始小麦一玉米综合节水高产配套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节水约120m3/667m2,增收节支40元,667m2以上.累计推广面积2万hm2,增收节支1 200万元. 相似文献
4.
农户参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武汉市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农户"是否愿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来衡量农户参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意愿的指标,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愿意参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农户具有以下特征:女性居多,家庭农业收入比例较高,家庭人口数较少,农田质量高,灌溉设施好,区位条件优,对环境关注程度高,认为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危害和迫切希望尽快治理环境。(2)农户参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与性别、农业收入比例、环境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人口数、灌溉条件、土地区位、施用化肥状况对环境有害认知呈显著负相关。提出加大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开展农田整治工作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措施,增强农户参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充分考虑农户意愿和承受能力是小型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对河北平原农村小型户用沼气建设的现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运用Logistic 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小型户用沼气建设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 调查区大多数农户愿意建设和使用小型户用沼气, 小型户用沼气的建设信息主要来源于沼气技术推广部门, 技术和信息来源单一; 小型户用沼气建设的服务体系有待改进。农民参与小型户用沼气建设的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 在农村小型户用沼气建设制度设计中, 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 兼顾制度的公正与效率, 还要充分考虑农户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政府支持等多种因素促进小型户用沼气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农户行为因素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户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域实际,确定7大类因素为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投入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细化成14项具体指标。对各项指标与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意愿进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兼业行为、非农收入占比、农业劳动人口比例、对已实施工程满意度和水土流失现状是影响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限制因素;家庭收入来源以非农经济为主,特别是农户兼业行为可获取更多收益的农户往往不愿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家庭农业人口比例较高,以及受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较大的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愿相对较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激励农户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浮出水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益。本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年限、土地种植面积、政府扶持了解、合作社了解、当地农技部门、价格波动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有很重要影响,其中农户年龄、农技部门服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其他影响因素和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浮出水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益。本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年限、土地种植面积、政府扶持了解、合作社了解、当地农技部门、价格波动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有很重要影响,其中农户年龄、农技部门服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其他影响因素和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太行山山前平原近50 年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暖及其对作物系统的影响是农业应对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命题之一。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 通过对近50 年气温数据以及作物系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的分析, 探讨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山前平原区近50 年来明显变暖, 增温速率为0.35 ℃·10a-1, 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 为0.51 ℃·10a-1。气候变暖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效积温的增加。近20 年来, >10 ℃积温较基准时段增加明显, 农业热量资源条件改善, 相当于农作物有效生育期延长10~20 d。由于较大的增温幅度及季节不均衡性,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受到显著影响: 1990 年以来, 冬小麦生长季积温较基准时段上升幅度超过10%, 冬前生长期积温增加易造成旺长, 影响其安全越冬能力, 需推迟冬小麦播种期以适应气候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暖改善了夏玉米生育期热量条件, 综合考虑其收获期因小麦晚播而相应推迟的影响,夏玉米生长季>10 ℃积温可超过2 900 ℃, 满足中晚熟玉米品种平播的热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施氮水平对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 个施氮肥水平N0 [0 kg(N)·hm-2]、N200 [200 kg(N)·hm-2]、N400 [400kg(N)·hm-2]、N600 [600 kg(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轮作体系2008~2010 年的土壤温室气体(CH4、CO2 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研究, 同时观测5 cm 土层土壤温度并记录降水量。结果表明: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CH4 吸收汇, CO2 和N2O 排放源。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土壤对CH4 的吸收速率降低, 而CO2 和N2O 的排放速率增加。冬小麦季施氮处理土壤对CH4 的吸收速率显著低于无氮肥的N0 处理, 而N600处理土壤CO2 和N2O 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0 处理(P<0.05)。施肥和灌溉会直接导致土壤CO2 和N2O 的排放通量增加, 同时土壤对CH4 的吸收峰值减小。土壤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增加以及干湿交替加剧均会造成N2O 和CO2排放速率增加。同时在持续干燥和低温条件的冬季不施氮处理观测到土壤对N2O 的吸收现象。N0、N200、N400 和N600 处理土壤CH4 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42、-0.75、-0.82、-0.92(2008~2009 年)和-2.60、-1.47、-1.35、-1.76(2009~2010 年), N0、N200、N400 和N600 处理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5 597.6、19 345.6、21 455.9、29 012.5(2008~2009 年)和10 317.7、11 474.0、13 983.5、20 639.3(2009~2010年), N0、N200、N400 和N600 处理土壤N2O 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05、2.16、5.27、6.98(2008~2009年)和1.49、2.31、4.42、5.81(2009~2010 年)。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高肥力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连续3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试验研究高肥力土壤的供氮能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高肥力土壤上,存在土壤供氮能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但在连续3年3个轮作周期6季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都保持了较高的供氮能力,其中夏玉米季高于冬小麦季,不施氮处理在冬小麦季的相对产量保持在46%~76%,夏玉米季为69%~81%,轮作周期中土壤氮素的表观矿化量为125~184kg.hm2,而供氮能力为123~190kg.hm2。在考虑土壤供氮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土壤植株测试的氮肥优化管理,在连续6季作物中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氮肥用量,但却获得了同传统施氮处理一致的产量,保持了较低的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避免了过量施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