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云 《热带林业》2008,36(3):17-19
通过对中国古典因林景观的风格成因、象征意义以及塑造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的探讨使人们能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上来对古典园林进行欣赏,同时也表达出设计师自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养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慧  彭重华 《广东园林》2009,31(1):28-31
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其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及园林欣赏等方面更注重给园主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养生环境。文章回顾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是通过人对大自然的感知体验为基础而创造的,是以人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审美空间,通过散点流观的欣赏方式,达到了自然与人物我合一的诗意境界。本文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体验式景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创造手法,指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方法,以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4.
隐喻思维是一种观物取象,以己度物地认识、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创作与欣赏中,隐喻思维拓展了园林时空,丰富了园林内涵,深化了园林意境,使园林艺术作品(每一座经典的古典园林)更为个性化、多样化、模糊化。使游览园林的人获得更为丰富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5.
植物不论是在我国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园林中都是构筑景观的重要材料。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审美的3个主要特征,即重视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注重欣赏植物表现出的动态感,对植物审美包含了人生理想与期冀。  相似文献   

6.
赵艳红 《中国林业》2014,(10):56-57
《世界园林:文化与传统》是解读世界各国园林文化的一本著作。书中写道:大部分欧洲人在得知中国古典园林中犬牙交错的假山的作用和意义后仍不能欣赏这种美。东方的园林家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欧洲和美国同行要整理草坪。我国的一个学者曾说过:“只有牛才对草感兴趣,草对人类的智力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样,甚少欧洲人能够感受到日本禅宗园林中沙捞和砾石所蕴涵的巨大审美乐趣。为了让人们能更乱智慧地欣赏他国之园林,作者罗利·斯图尔特探f究了各国园林形成的历史和所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勇强 《绿色科技》2019,(17):71-72
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各具特色,阐述了18世纪以来,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分析了18世纪中国古典园林对西方园林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变化,以及20世纪西方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在中国的风行,提出了现代园林应从造园和生态两方面着手,融会中西、古今园林的优点,向着科学、艺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现代园林设计师继承古典园林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广东园林》2008,30(3):25-26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园林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当西方规则式园林随着西方文化入侵中国之后,中国古典园林正在逐渐被遗忘中。这种遗忘,不只是世人对它的遗忘,更多的来自于园林设计师自身的遗忘。怎样继承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师必须关注的问题,继承中要跨越哪些障碍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该文就从古典园林的特点分析找出现代园林设计师在继承古典园林时所要遇到的古典文学和绘画两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竹材也因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独特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四川古典园林经典实例的广泛调研,分析了四川古典园林中竹子的空间营造和意境营造;探讨了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并将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中的竹文化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角度探讨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多为几何式园林,讲究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强调人工美;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古典园林为自然式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自然性、曲折多样性的艺术形态,强调自然关和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从诗词楹联看澳门卢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门卢廉若花园既沿袭了岭南造园的特色,又融合了葡式建筑装饰风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精品园林。文章从卢园的诗词楹联入手,阐述卢园的造园特色,探讨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精神以及诗词楹联在拓展园林意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锐  周妍 《广东园林》2020,42(1):41-44
澳门园林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风格,形成兼容、开放、多元的园林形式。卢廉若公园作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使公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貌——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又融入了西式装修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对卢廉若公园的总体布局和景观序列进行分析,并探寻公园从叠山理水、建筑特色到楹联绘画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继而深化人们对卢廉若公园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超  刘晓荣 《广东园林》2007,29(3):17-20
散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置石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园林,对散置石的布局原则、置石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以此指导园林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谢赫"六法"是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绘画理论。绘画乃园林之母,论文尝试从谢赫"六法"角度,由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及传移模写这六大理论分析并总结拙政园的造园艺术。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超 《广东园林》2014,(6):42-42
太湖石作为视觉艺术审美对象之一,在中国园林中运用和供文人赏玩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大量优秀的中国画家对其进行深入刻画。这些绘画作品对太湖石艺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中国画各时期代表作品中太湖石的艺术形态、审美标准、精神境界、象征意义等进行分类研究,梳理出中国画对太湖石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形态塑造和人文审美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对研究园林景观艺术中的太湖石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州止园是建于晚明的私家园林,为园主人吴亮止步官场、归林隐居之所。园景以水为胜,建筑布局聚散适宜,林木尤为丰美。通过解读止园的园记、园诗和《止园图册》,在前人的复原研究基础上,对资料中的植物要素进行整理,分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解读观赏、把玩、障隔和生产4种植物功能,总结止园植物在避居理想、礼佛禅思、文人雅植和田园野趣4个层面的审美,深入地探索园林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8.
从网师园的历史沿革、造园立意、平面布局、主要景观及空间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园内环境景观与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息、游、赏,以及现代游览者领略文化、休闲游园等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因诗成景”、“以画入园”的独特景观营造思想和布局手法及其在有限空间的无限意境中提高人们感知、体验、参与环境的行为价值。最后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提炼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环境行为理念。  相似文献   

19.
吴美霞  廖嵘 《广东园林》2008,30(3):12-14
唐代诗人白居易不仅热衷于写诗,而且热衷于造园,其造园理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其营造的庐山草堂与履道坊宅园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在选址、立意、置石、理水、借景5个方面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20.
论广东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翼飞  陆琦 《广东园林》2008,30(1):20-23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