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针对2013年暴雨后旱柳在两个淤地坝坝地内成片密集生长的现象,对两个坝控流域内旱柳生长分布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 1号淤地坝控流域内的成树与幼树分布面积、胸径、树高与密度总体上均高于2号坝控流域,2号坝控流域内沟谷数量少且较浅,相反1号坝控流域内密集分布的地势低洼的沟谷为旱柳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数量较多的高大成树提供了丰富种源,造就了种子扩散距离上的优势;(2) 2013年与2014年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携泥沙淤积于坝地,提高了土壤水肥条件,为旱柳的萌发与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3) 幼树多分布于坝地上且均为两年生实生苗,少量萌生苗分布于支沟沟口,主要原因为2014年与2015年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均将坝控流域地表中存活的旱柳种子传播并聚集于坝地上,此时坝地水肥条件良好,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本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会促进植物种子扩散,将种子传播至适宜其萌发和幼苗建成的生境,从而影响种群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摘 要:针对2013年暴雨后旱柳在两个淤地坝坝地内成片密集生长的现象,对两个坝控流域内旱柳生长分布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 1号淤地坝控流域内的成树与幼树分布面积、胸径、树高与密度总体上均高于2号坝控流域,2号坝控流域内沟谷数量少且较浅,相反1号坝控流域内密集分布的地势低洼的沟谷为旱柳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数量较多的高大成树提供了丰富种源,造就了种子扩散距离上的优势;(2) 2013年与2014年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携泥沙淤积于坝地,提高了土壤水肥条件,为旱柳的萌发与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3) 幼树多分布于坝地上且均为两年生实生苗,少量萌生苗分布于支沟沟口,主要原因为2014年与2015年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均将坝控流域地表中存活的旱柳种子传播并聚集于坝地上,此时坝地水肥条件良好,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本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会促进植物种子扩散,将种子传播至适宜其萌发和幼苗建成的生境,从而影响种群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针对2013年暴雨后旱柳在两个淤地坝坝地内成片密集生长的现象,对两个坝控流域内旱柳生长分布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1号淤地坝控流域内的成树与幼树分布面积、胸径、树高与密度总体上均高于2号坝控流域,2号坝控流域内沟谷数量少且较浅,相反1号坝控流域内密集分布的地势低洼的沟谷为旱柳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数量较多的高大成树提供了丰富种源,造就了种子扩散距离上的优势;(2)2013年与2014年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携泥沙淤积于坝地,提高了土壤水肥条件,为旱柳的萌发与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3)幼树多分布于坝地上且均为两年生实生苗,少量萌生苗分布于支沟沟口,主要原因为2014年与2015年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均将坝控流域地表中存活的旱柳种子传播并聚集于坝地上,此时坝地水肥条件良好,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会促进植物种子扩散,将种子传播至适宜其萌发和幼苗建成的生境,从而影响种群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1 概述为了估计一定时期由于森林衰退引起的洪水径流量的增加,在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边缘的小流域内进行了研究.对此采用了简化的降雨径流模型,这个模型是以降雨和径流(单位径流过程线)的转换关系为基础.径流的增加可以通过人工降雨对流域当时和未来状况下洪水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宗强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2):25-26
洪水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洪水对下垫面、水环境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启发人类要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连续实施5a的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加秸秆覆盖(NTS)下豌豆地收获后的径流起始时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85mm/h的条件下,NTS可以延缓径流,减小径流强度。与NT,TS,T这3种处理比较,NTS的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4%,12.1%,34.7%。入渗量分别增加了2.7%,13.6%,38.6%。径流出现时间分别延迟1.17,0.83,3.83min。土壤侵蚀量减少了0.3%,17.7%,62.4%。可见,免耕秸秆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最为明显,传统耕作的方式极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7.
地表砾石对降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山区土壤表层常有大量砾石覆盖,地表砾石覆盖会对降雨入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径流和土壤侵蚀。利用人工降雨试验来评价北京山区普通褐土上不同砾石覆盖度对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试验降雨强度为30,67,92mm/h,土盘(1m×0.5m)坡度为20°,砾石覆盖度为0,5%,10%,20%,40%和60%。研究结果表明:对试验土壤,径流量随砾石覆盖度增加呈线性减小。水流流速和土壤侵蚀量随砾石覆盖度的增加呈负指数递减。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砾石覆盖度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山区的土壤侵蚀预报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9.
耕作及轮作对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5年轮作和1年水平沟耕作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坡度上,与传统耕作法相比,水平沟减少产流7%,径流液铵态氮浓度提高19%,流失量达到13.01kg/(km2·a),比传统耕作多流失1.11kg/(km2·a);径流硝态氮浓度减少27%,比传统耕作减少7.68kg/(km2·a);径流硝态氮流失减少量和铵态氮增加量相差6倍,水平沟可减少6.57kg/(km2·a)矿质氮流失;水平沟拦截泥沙25%左右,泥沙中全氮富集率提高13%,土壤全氮流失457kg/(km2·a),平均减少18%;一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及两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参与的5年轮作周期,土壤侵蚀量仅为896t/(km2·a)和984t/(km2·a),不及糜子和土豆参与轮作周期的1/2.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研究对象,对2005—2009年汛期(5—11月)径流小区的径流量、侵蚀产沙量及养分流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同为10 m坡长的径流小区,其径流量和养分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坡耕地和石坎梯田,产沙量最大的是裸地,其次是石坎梯田,最小的是坡耕地;与裸地小区相比,10 m坡长的水土保持措施小区可减少全氮流失量50.5%~91.4%、减少全磷流失量31.8%~75.8%;20 m坡长裸地径流小区的径流量、泥沙量和养分流失量均明显大于鱼鳞坑,鱼鳞坑小区可减少径流量68.4%~83.0%、减少产沙量71.1%~82.7%、减少全氮流失量64.4%~74.9%、减少全磷流失量40.6%~87.3%。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减少养分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降雨模拟试验 ,研究了设在小区基部 0 72m宽的牛尾梢草篱在免耕和耕作状态下对径流及土壤流失的作用。供试地块坡度为 8%~ 16 % ,已种植玉米 33a,建草篱 6a。通过对保留玉米秸秆和除去玉米秸秆的不同小区(3 7m宽 ,10 7m长 )进行 2h的模拟降雨 (6 4mm/h) ,结果发现 ,窄草篱可以大幅度减少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在免耕状态下 ,保留秸秆并设有草篱的小区与相应未设草篱的小区相比 ,径流平均减少 5 2 % ,土壤流失量平均减少5 3 %。而在耕作状态下 ,保留秸秆并设有草篱的小区与对照小区相比 ,径流平均减少 2 2 % ,土壤流失量减少 5 7% ;除去秸秆但设有草篱的小区比相应未设草篱的小区径流平均减少 41% ,土壤流失量平均减少 6 3%。由此可见 ,种植窄草篱是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尤其在与其它耕作措施 (如免耕或少耕 )配合应用时 ,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牧地围栅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牲畜践踏是导致牧草地泥沙流失的潜在不利因素之一。本研究对象是CoshoctouOhio附近的一个26hm~2未改良牧地流域,研究区域包括发源于流域内的一条小河。把河流(包括有树木的区域)用栅栏围起来,不让牛群通过。连续7年(1980.4~1987.3)在流域底部通过测量河流含沙量来测定泥沙流失量。由于牛被围在河棚外,在以后的5年中(1987.11~1993.3)年土壤流失量减少44%,由2.5t/hm~2减少到1.4t/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坡耕地种植作物后径流和氮素流失间的差异,采用径流小区法对坡耕地种植玉米、莜麦和土豆3种作物后坡面径流、地面作物状况、氮素流失量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7—9月6场侵蚀性降雨平均降雨量为31.49mm,径流量(Q)为Q_(莜麦-总)Q_(土豆-总)Q_(玉米-总),且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作物种类对径流中氮素浓度有显著影响,各形态氮浓度均值范围分别为:NO_3~-—N含量10.33~11.83mg/L,TN含量27.48~31.28mg/L,NH_4~+—N含量0.72~0.92mg/L,NO_2~-—N含量0.35~0.49mg/L;6次侵蚀性降雨全氮流失量(TNL)为TNL_(莜麦)TNL_(土豆)TNL_(玉米),均值分别为147.01,139.45,125.63mg;硝态氮流失量(NL_硝)占TNL的33.33%~43.14%,NL_硝和TNL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7—9月份,农作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作物覆盖度变化较小,与降雨量和氮素流失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不是影响坡面径流和养分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嘉陵江流域径流与输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评价气候、下垫面2种驱动因子的变化对嘉陵江流域产流输沙变化的贡献率,采用SWAT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75年以来的径流和输沙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模型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嘉陵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8-2010年的23年间,由于下垫面变化,导致嘉陵江流域径流总量比1956-2010年的平均径流总量减少了1718.54亿m3,输沙总量减少了14.62亿t,下垫面变化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76.19%,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高达91.8%;因此,说明下垫面变化是造成嘉陵江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研究森林水文方法之一,各地以森林小流域为对象,进行流域水文试验。在这些研究中,以通过测定降水量及流域径流量来研究森林作业、植被变化与流量的关系,进而阐明森林效益的研究较多,但是,对类似于小面积皆伐的部分采伐对径流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却甚少。本文概要介绍皆伐及部分采伐对各自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对早熟梨品种早酥和中熟梨品种黄冠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NaOH和时间处理结果表明,NaOH浸种+5 ℃沙藏层积60 d处理的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较蒸馏水浸种及NaOH浸种处理明显高,能促进种子的正常生长,且早酥梨种子要比黄冠梨种子对NaOH敏感,说明梨种子的休眠为复合休眠,不同品种对NaOH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的响应不同。经NaOH浸种+60 d低温沙藏层积处理,明显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以早酥梨4 g/L NaOH浸种1 h和黄冠梨4 g/L NaOH浸种6 h为佳。随NaOH质量浓度和浸种时间的增加,梨种子生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早酥梨快于黄冠梨。 相似文献
18.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体现在对径流形成机制和对径流量两方面。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受变源面积理论支配;②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可以统一为界面产流理论;③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④优先流在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中的作用。森林植被对总径流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总蒸散量的影响来实现,对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渗透性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耕作措施对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耕地进行10a牧草栽培的保护工程(CRP)证明了耕地植草能改善土壤结构特性、提高入渗率、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发生。但是草地还耕时,采取何种措施能保持其效益的延续?1984年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块试验地上植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1990年春进行耕作,耕作措施有凿形犁耕地、有壁犁耕地、免耕,同时保留了一块草地进行对照。1993年后进行模拟降雨试验,测定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有壁犁处理的小区内初期降雨和终期降雨条件下,径流量分别占模拟降雨量的24%和66%,土壤流失量分别为67t/hm2和182t/hm2,而免耕处理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仅为3%和02t/hm2,结果表明耕作后地表径流量大、土壤侵蚀最严重,免耕很小,对照草地无径流及土壤侵蚀。因此草皮减少径流、土壤侵蚀的效益经耕作后会大幅度降低,而免耕能保持其效益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农业部开发的SCS水文模型可以定量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应用较广的模型之一。在GIS支持下,以1965年西双版纳地形图及1988、2003年两期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实地土壤调查资料确定模型参数(CN值),通过分析CN值的变化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65~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径流系数增大,其中旱地、水田、有林地和草地的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较大;人类活动逐渐向水文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扩张,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使流域CN值增大,下垫面产流能力增强;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大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这些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越来越大。流域水田和水域面积减少,对流域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势必影响到流域的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