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城区段为研究区域,以ArcGIS为分析平台,对1995-2005年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DEM基础上,分析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松花江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以微度侵蚀为主;在0-400 m高程范围内,微度-轻度、轻度-微度、轻度-中度和中度-强度侵蚀相互转换剧烈;土壤侵蚀变化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变化主要集中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上,0°~6°的区域,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0.5°~5°的坡耕地,6°~15°区域,微度-轻度和轻度-微度侵蚀相互交换相对剧烈;土壤侵蚀变化的坡向特征呈现双峰现象,各种强度水力侵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阴坡(东北)与阳坡(西南)两个坡向,微度侵蚀变化量在平地的面积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2.
在RUSLE经验模型基础上运用“3S”技术对河南省登封市土壤侵蚀现状进行研究。选用了30个气象站1992—2020年降雨数据、国土三调数据等信息作为数据源,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计算。结果表明:(1)登封市降雨侵蚀力范围在147~192 MJ·mm/(hm2·h·a),微度侵蚀占73.91%,轻度侵蚀占22.70%,中度及以上侵蚀占3.39%;(2)微度侵蚀区集中在坡度15°以下区域,轻度侵蚀区主要集中在>5°~10°的区域,中度侵蚀区集中在坡度>10°~40°的地区,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区主要集中在坡度40°以上的区域;(3)土地利用类型中其他土地的中度及以上侵蚀占60.2%,该地类侵蚀程度较高;(4)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方面,各侵蚀强度区域的因子均集中在>0.3~0.6的区间,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蚀在>0.5~0.6的区间占比最高。登封市总体土壤侵蚀强度不高,应重点加大对坡度35°以上区域的空闲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的生态修复,重点对唐庄镇、徐庄镇、白坪乡、石道乡、大金店镇等乡镇加强水土保持管理。  相似文献   

3.
1980—2010年间安徽省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2016,48(3):588-596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80年的461.09 t/(km2 a)减少为2010年的245.26 t/(km2 a);相应的侵蚀总量由6 199.92万t/a减少为3 297.84万t/a。全省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了8 188.65 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 576.93 km2。(2)安徽省三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3)1980—2010年全省土壤侵蚀等级减弱面积达11 762.83 km2,侵蚀等级加剧面积仅811.21 km2。土壤侵蚀等级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200—500 m和15°—25°区域。土壤侵蚀等级转化逐级进行,主要以向侵蚀程度较弱等级转化为主,仅有少量微度侵蚀向侵蚀强度较强等级转化。(4)根据马尔柯夫方法预测,未来3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4.
开展福贡县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对当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降雨、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采用GIS技术和RUSLE模型分析了福贡县2002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贡县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 2002—2010—2018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不断下降,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增加,福贡县土壤侵蚀状况呈现改善趋势;(2)福贡县土壤侵蚀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怒江两岸,近16 a福贡县74.73%以上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未发生改变,整体好转,表明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对抑制土壤侵蚀强度有一定效果;(3)土地利用类型是福贡县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 各因子解释力的大小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年均降雨量、海拔、坡度。海拔1 005~1 523 m、坡度>35°、年均降雨量1 482~1 671 mm、植被覆盖度<0.3、土地利用类型为未利用地的区域被识别为高风险侵蚀区。结合福贡县实际,坡耕地应为福贡县土壤侵蚀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1)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微度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来看,秦巴山地东北和西南部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中间较低;(2)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在500~1 500 m、坡度15°~25°区域内;(3)秦巴山地发生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林地的微度侵蚀以及草地的微度、剧烈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4)秦巴山地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且甘肃和四川的剧烈侵蚀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的态势,其整体侵蚀状况好转,但侵蚀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结合乌江流域2000年土壤侵蚀分布图和研究区30 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对乌江流域土壤侵蚀在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和粗糙度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包括微度、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5种类型,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乌江流域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高程特征呈现单峰现象,中度以上侵蚀的高程特征呈双峰现象.流域中度及中度以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坡度特征为单调下降趋势,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的面积比例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5°左右存在一个侵蚀临界坡度.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随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存在7~16 m临界起伏度;各类型土壤侵蚀随地表粗糙度的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喀斯特地区流域尺度侵蚀强度的变化受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较大,对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的支持下,运用修正水土流失通用方程(RUSLE),分析评估河北省矿业大县——涞源县土壤侵蚀现状及土壤侵蚀等级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地形图,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对于坡度、高程、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涞源县土壤侵蚀现状主要为微度侵蚀,面积约为98570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1%;不同坡度和高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呈单峰分布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坡度15~25°、高程900 m~1100 m处,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最大值出现在东南坡向上;不同侵蚀强度在各坡度范围内所占面积比峰值随着侵蚀强度等级的增加呈规律性的出现在坡度级别较高的地方,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土壤侵蚀面积比峰值出现处的坡度级别也越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海岛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以福建省典型海岛——平潭岛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建立平潭岛研究区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利用ArcGIS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1990年与2013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平潭岛199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674.64t/(km~2·a),201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35t/(km~2·a),均属于轻度侵蚀。微度侵蚀从1990年的72.38%增加到2013年的79.31%。而在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方面均有所下降。1990年、2013年均是强度以上侵蚀区域对土壤侵蚀量的贡献最大。土地利用变化、降雨量和坡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显著。该研究可为平潭岛的经济开发建设、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为其他典型海岛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出最佳的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沱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沱江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以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运用RUSLE模型测评流域2000—2018年的土壤侵蚀,对其时空动态演变规律进行了探索分析,并结合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地形地貌、土地、降雨、GDP、人口等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沱江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于低矮的平原和坡耕地地区;2000—2018年,微度侵蚀等级比例随时间在逐渐增大,2018年相比2000年增加了7.03%,剧烈侵蚀等级比例随时间在逐渐减小,2018年相比2000年减小了2.00%。(2)以2010年为分界点,2000—2010年和2010—2018年土壤侵蚀等级微度的变化稳定率都大于75%,两个时间段内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降低的范围均大于侵蚀等级升高的范围。(3)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具有差异性,解释力最强的为坡度,达到48.32%,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坡度与土地利用、坡度与降雨量的交互最为显著,交互作用解释力分别达到61.58%,52.32%,风险探测表明坡度大于...  相似文献   

10.
基于RUSLE的陕南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降雨数据以及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RUSLE模型,计算并分析了陕南地区1995—2014年近20年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个时期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787.86t/(km~2·a),1 362.97t/(km~2·a),1 627.75t/(km~2·a),1 684.41t/(km~2·a),1 571.79t/(km~2·a),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类型整体上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随时间变化微度侵蚀呈降低趋势,其他5个等级侵蚀均呈波动增加趋势;(2)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大巴山的北部,以紫阳县和镇巴县为主,两县平均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2 935.47t/(km~2·a),3 327.45t/(km~2·a),属于中度侵蚀;(3)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侵蚀随海拔升高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山区(800~2 000m)分布面积最广,侵蚀强度大,其次是低山区(500~800m),丘陵和高山区分布面积均较少,侵蚀强度小;(4)不同坡度梯度上,表现出坡度越大,土壤侵蚀越严重的特征,且坡度25°的区域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壤侵蚀坡度段,是陕南地区土壤侵蚀防治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CSLE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CSLE模型计算1990—2015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多时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主要为微度侵蚀,其次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及以上等级侵蚀所占面积较小,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25年间分别减少11 267.0,497.6,176.9,307.7,313.7 km2,减幅分别为27.39%,13.85%,11.79%,24.88%和56.04%。(2)总侵蚀面积先减再增后持续减少,其中极剧烈和剧烈侵蚀面积下降明显。侵蚀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1990—1995年、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土壤侵蚀以好转为主,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区域1990—1995年集中在恩施、咸宁,1995—2000年集中在恩施、十堰,2000—2005年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和秭归县周边,2005—2010年集中在黄冈和黄石市,2010—2015年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和宜昌市;其中旱地与裸地好转情况最为明显。在1995—2000年和2005—2010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侵蚀强度加剧区域1990—2000年集中在神农架局部地区,2000—2005年集中在十堰市,2005—2010年集中在竹溪县;2010—2015年集中在恩施市、宣恩县和鹤峰县,其中林地与旱地表现最为明显。土壤侵蚀主要变化区域表现在25年间,坡度<8°区域轻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逐年增加,这与人类活动对地表负面扰动(生产建设项目、坡耕地农业生产、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等主要集中在地形较为平缓的区域有很大关系。坡度在8°~35°区域轻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明显减少,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和水保工程治理的实施取得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川西南山地区2000-2018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昆  周兵  何磊  李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4):224-230,251
[目的] 了解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完成该地区2000—2018年各年份土壤侵蚀量计算,并参照国家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微度、轻度和中度等共6个等级,借助空间叠置功能和线性回归方程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①研究区整体呈现由北向南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区面积逐渐扩大的变化;②全域约有50%以上的地区存在明显的土壤侵蚀现象;③2010年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存在较明显的突变现象,全域约60%的地区强度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等级整体呈现较高稳定性;④整个时段内,全域有超过95%的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呈现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改变的状态。[结论] 川西南山地区土壤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侵蚀动态规律显著,降雨侵蚀对其变化驱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甘南州草场退化带来的侵蚀问题,可以把握当地水土流失情况,有利于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方法]通过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和2019年甘南州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侵蚀的影响因素。[结果]甘南州侵蚀程度较轻,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区面积占比虽然较小,但呈现面积扩大、强度增强的趋势。甘南州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低于东部地区,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区域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聚集状态,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土壤侵蚀强度较高。2000—2019年甘南州87.14%的地区侵蚀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发生转移的区域主要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侵蚀等级升高的区域面积高于降低的区域,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卓尼县以及迭部县。对甘南州侵蚀空间分异性解释力较强的是土地利用和地形起伏度。退耕还林(草)工程、农牧业活动、城市化推进以及甘南州复杂的地形均对侵蚀有较大的影响,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年均降雨量、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交互作用时对侵蚀的解释力均呈现明显增强。[结论]甘南州总体侵蚀较轻但局部较强烈且随时间呈现增强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未来甘南州应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变化和草场退化问题,做好保护和修复工作,警惕地形复杂的生态风险区的侵蚀恶化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岩溶区不同坡度范围内石漠化和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南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2016年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结合改进的RUSLE模型,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坡度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洞地下河流域石漠化面积为740.64 km~2,其发生率为77.96%,以中度石漠化为主。区域中覆盖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444.54 km~2,发生率为66.55%,以微度侵蚀为主。裸露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688.86 km~2,发生率为72.51%,以轻中度土壤侵蚀为主;(2)裸露型岩溶区石漠化和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5°~25°坡度范围内,当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土壤侵蚀发生率在各个坡度内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3)在裸露型岩溶区发生土壤侵蚀的范围内,各个坡度的石漠化面积随着土壤侵蚀等级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中度土壤侵蚀区石漠化面积达到最大。石漠化发生率与土壤侵蚀等级的关系复杂,其与石漠化并不存在单一相关关系。研究区石漠化问题严重,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必须加快区域尤其是5°~25°坡度范围内的石漠化和土壤侵蚀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小浪底库区30年来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RUSLE模型,估算小浪底库区1990—2020年土壤侵蚀模数,分析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和降雨量等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浪底库区土壤侵蚀模数从1990年的3 150 t/(km2·a)下降至2020年的1 554 t/(km2·a),土壤流失总量减少50.00%。高等级土壤侵蚀持续向低等级侵蚀转变,从1990—2020年,剧烈、极强烈、强烈、中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别下降53.92%,64.51%,55.65%,39.68%和3.28%,而微度侵蚀面积则上升41.13%。现阶段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次是轻度侵蚀,两者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60.02%和24.08%。(2)小浪底库区严重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库区西南部(平陆县、陕州区)、东南部(济源市、孟津县)和中部(垣曲县)等人类活动集中的部分地区,但在时空上呈收缩聚集的特征。(3)植被覆盖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对小浪底库区土壤侵蚀强度的解释力高于其他因子,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异特征,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与GIS技术,对园区2011、2015、2017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定量研究。从整体上看,园区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模数逐年减小且微度侵蚀面积占比逐年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渐由强烈、中度向微度和轻度侵蚀转化;园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分布与植被覆盖度、坡度和植被分布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将GIS空间叠加与遥感影像技术相结合,利用USLE方程模拟计算绥中县土壤侵蚀等级、侵蚀总量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揭示了不同坡度、不同高程带的土壤侵蚀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年际变化绥中县土壤侵蚀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侵蚀程度以轻度和微度为主;各高程带中200~400 m内的侵蚀模数和侵蚀量均最高,各坡度等级中15°~25°范围内的侵蚀模数最高,0°~5°微坡等级中的侵蚀量最多;绥中县土壤侵蚀整体较轻,较陡坡度带和200~400 m高程带应作为土壤侵蚀重点防治区域,可为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分布格局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与RS的杨凌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养安  张鑫  江仕嵘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6):130-133,235
土壤侵蚀是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重要因素,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杨凌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其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时空变异性,基于GIS和RS技术,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评估杨凌区侵蚀强度以及杨凌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杨凌区土壤侵蚀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从2010—2014年间,土壤各级侵蚀强度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分析土壤侵蚀与坡度和高程之间的关系表明,杨凌区15°的缓坡地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随着坡度的增加轻微度侵蚀减少,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各土壤侵蚀强度面积随着高程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峰值多分布在500~550m高程带。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评价河南省土壤侵蚀状况,实现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RUSLE模型为基础,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水文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系统分析了河南省2008—2018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可能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8—2018年河南省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占全省95%以上且逐年递增,轻度侵蚀区面积逐年递减,中度及以上侵蚀区域面积无明显变化;河南省西部、西南部及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近年来有明显改善,而西北部及北部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维持相对较高状态;坡度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强,且与其他因子具有强交互作用,是影响河南省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为河南省生态治理及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崇礼清水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DEM数字高程模型并结合RUSLE模型应用GIS、GeoDa、GS+等软件分析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25年间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5年,研究区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土壤侵蚀较严重,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土壤侵蚀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1990—2000年,土壤侵蚀强度转变以轻度侵蚀转入为主,土壤侵蚀状况减轻;2000—2010年,土壤侵蚀由微度侵蚀转为高级别侵蚀,侵蚀程度呈严重趋势;2010—2015年,总体表现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转向高级别侵蚀,但侵蚀增加面积有所减少,侵蚀状况稍有改善。(3)土壤侵蚀Moran’s I0,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性,表现为聚集状态,以高高型聚集为主,主要集中在崇礼区中西部和西南部。土壤侵蚀模数符合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R2为0.943~0.979。变程A先由3 870m减小到860m再增加至1 470m,表明1990—2015年土壤侵蚀变化先快后慢,空间相关性分布范围由小变大,空间异质性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分形维数(FD)介于1.922~1.971,在区域较小空间尺度下,土壤侵蚀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等随机因子引起的。(4)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中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占到89.215 0%。在第1主成分载荷中,植被覆盖因子向量投影长度最大,为0.976 4。在第2,3主成分载荷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向量投影长度较大。因此,崇礼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植被覆盖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土壤可蚀性因子(K)、降雨侵蚀力因子(R)、坡长坡度因子(LS)。研究结果可为崇礼区清水河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