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磷肥品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以期为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磷酸一铵(MAP)、过磷酸钙(SSP)、聚磷酸铵(APP)、氮磷复合肥硝酸磷肥(NiP)、硫酸铵+过磷酸钙混施(SA+P),试验60天后测定了玉米的生物学指标和玉米植株磷素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有效磷与土...  相似文献   

2.
持续六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甸棕壤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磷素分级方法研究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对稻田土壤磷库组成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明确最有效培肥稻田土壤的磷肥品种。结果表明,持续6年施用不同磷肥土壤无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65.64%~81.30%,有机态磷占土壤磷库的18.70%~34.36%;施用不同磷肥均可增加土壤无机磷含量,其中施用磷酸二铵、重钙、过磷酸钙等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的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施用常规无机磷肥土壤。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可显著提高磷有效性,施用包膜重钙效果最好。含有机酸磷肥尽管能活化磷素,但也会导致养分流失。施用包膜或含有机酸磷肥是提高土壤磷素库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柱培养的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测试磷、土壤磷渗漏的影响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土壤施用磷肥或有机肥土壤CaCl2-P、Olsen—P和土壤渗漏液中可溶性磷均显著增加;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土壤各形态磷量随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磷肥或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各形态磷量也逐渐增大,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在施用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CaCl2-P、Olsen—P含量和土壤渗漏液中可溶性磷的增长幅度。土壤磷的渗漏量与土壤测试磷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量磷肥或有机肥所增加的土壤渗漏磷量随着磷肥或有机肥用量以及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Olsen—P含量与土壤磷吸持指数(P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DP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河北省土壤磷素和磷肥施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宗衡  周晓芬 《土壤》1992,24(2):77-79
分析了河北省土壤磷素的现状,总结了近年来磷肥对不同作物的增产效果。根据多点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肥力基础的麦田和棉田的适宜施磷量以及磷肥合理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施用石灰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小齐  鲁如坤 《土壤》1991,23(2):82-86
本文测定了14种酸性土壤的磷吸附等温线,利用土壤磷吸附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宄了施用石灰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7.
磷肥和有机肥对不同磷水平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采用培养试验结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求出吸附、解吸的相关参数的方法,研究了磷肥和有机肥对不同磷水平土壤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磷水平和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最大吸磷量、土壤磷最大缓冲能力显著降低;土壤易解吸磷和土壤磷的解吸率显著增加。土壤易解吸磷和土壤磷的解吸率与土壤Olsen-P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最大吸磷量、土壤磷最大缓冲容量与土壤Olsen-P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量磷肥所增加的土壤易解吸磷随着磷肥用量和土壤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磷水平和磷用量是影响土壤磷最大吸磷量和土壤磷最大缓冲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对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能显著促进小白菜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生物量分别提高了约149%和119%;施磷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砷含量,其中钙镁磷肥高、低施肥量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2%和20.9%,过磷酸钙高、低量施肥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5.0%和5.5%;在同一施磷水平下,钙镁磷肥处理的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明显高于过磷酸钙处理,施磷可导致小白菜对砷的吸收总量显著增加(P〈0.05),施用钙镁磷肥处理的小白菜砷吸收量的增加幅度较大。磷肥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其中施用钙镁磷肥比过磷酸钙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磷肥对棉田土壤有效磷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种类和用量对棉田土壤有效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大量施磷(600 kg hm-2)整个生育期土壤有效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适量施磷(150 kg hm-2)苗期和蕾期土壤有效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加。3种磷肥对土壤供磷能力表现为美国生产磷酸二铵略优于中国生产重过磷酸钙,而两者显著优于中国生产磷酸二铵。棉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变化规律一致,随生育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可以作为土壤磷有效性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免耕引起磷(P)分层,加剧农田水溶性磷(SP)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伊利湖SP负荷增加,部分原因在于免耕以及随之而来的免耕土壤P分层。通过研究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发现免耕土壤磷分层与磷流失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未施肥、磷酸二铵(DAP)、磷酸二氢铵(MAP)、多磷酸盐、撒施、穴施、条施、耕作、种植覆盖作物等9个处理。隔年施肥的施肥量为24.4 kg/hm~2,年年施肥的施P量为9.6 kg/hm~2。条施减少P分层,0~5 cm的SP和Mehlich 3 P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不同种类的P肥(MAP、DAP),不同施肥量径流中SP或全P(TP)差异不显著。隔年施DAP(施肥量为24.4 kg/hm~2)种植覆盖作物处理SP浓度最高,这说明覆盖作物不是减少农田SP流失的理想方法。施肥与耕作结合减少了SP流失,但增加了土壤侵蚀,有可能增加TP的流失。穴施液体肥料多磷酸盐(Poly)的SP和TP负荷低于撒施。  相似文献   

11.
蔬菜地土壤磷饱和度及其对磷释放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解蔬菜地土壤磷素的积累对水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浙江省选择了33个代表性蔬菜地,采集和分析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磷素状况,从土壤磷饱和度的角度,研究了浙江省主要蔬菜土壤磷积累状况及其对地表和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磷释放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透膜渗析法测得的磷释放量与土壤磷积累呈正相关,磷释放量随土壤磷饱和度的提高而增加。蔬菜地土壤磷饱和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中磷的浓度,当土壤磷饱和度小于25%左右时,水体中磷浓度随土壤磷饱和度增加较为缓慢;但当磷饱和度大于25%时,水体中磷浓度随土壤磷饱和度提高迅速上升。地表水中磷浓度主要与表层土壤磷饱和度有关;地下水中磷浓度主要受深层土壤磷饱和度的影响,与表层土壤磷饱和度的相关性较小。土壤磷饱和度可很好地表征土壤磷释放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磷肥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效磷及棉花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选取5种滴灌用磷肥:磷酸一铵(MAP)、聚磷酸铵(APP)以及大量元素水溶肥固体型(SF)、悬液型(LSF)、清液型(LCF),并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共6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以及棉花生长、磷素吸收和产量。结果表明:在一个灌溉施肥周期内,施用清液型水溶肥(LCF)和聚磷酸铵(APP)较其它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棉花各生育期,聚磷酸铵(APP)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其它处理显著增加,清液型水溶肥(LCF)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在盛铃期时较聚磷酸铵(APP)显著增加了21.41%;聚磷酸铵(APP)较磷酸一铵(MAP)显著促进了吐絮期棉花茎、叶的干物质及磷素积累量,而清液型水溶肥(LCF)干物质和磷素吸收在棉铃的分配比例最高,分别为64.89%、69.28%;清液型水溶肥(LCF)产量最高,聚磷酸铵(APP)次之,分别较磷酸一铵(MAP)提高了8.97%、2.87%;施用清液型水溶肥(LCF)较其它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而聚磷酸铵(A...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磷肥减量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磷组分及其与作物磷积累量关系的影响,设置3个施磷量,按纯磷计分别为150 kg·hm~(-2)(P150)、37.5 kg·hm~(-2)(P37)和0 kg·hm~(-2)(P0),经过连续2年4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采用Hedley土壤磷组分分组法,研究土壤磷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存储贡献率、输出贡献率,并采用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土壤关键磷组分及其与磷肥施用量、作物磷积累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P37处理相比,P150处理导致土壤全磷显著增加,并显著提高阴离子交换树脂态无机磷组分(resin_P_i)、NaHCO_3提取态无机磷(NaHCO_3_P_i)、NH_4OAc提取态无机磷(NH_4OAc_P_i)、Na OH-Na_2S_2O_6提取态无机磷(Fe_P_i)和NaHCO_3提取态有机磷(NaHCO_3_P_o)等组分含量(P0.05)。P0处理与P37处理相比,土壤磷及其组分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无机磷组分和有机磷组分的存储贡献率分别为72.6%和23.8%。土壤盈余磷主要存储在HCl提取态无机磷(HCl_P_i)、Fe_P_i、NH_4OAc_P_i、resin_P_i和HCl提取态有机磷(HCl_P_o)等组分中。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输出贡献率为41.0%,有机磷组分的输出贡献率为56.4%。其中HCl_P_o、Fe_P_i和NH_4OAc_P_i的输出贡献率分别为39.44%、17.36%和13.06%。HCl_P_i和resin_P_i的输出贡献率仅为1.91%和0.40%。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施磷量对Fe_P_i、HCl_P_i、NH_4OAc_P_i、resin_Pi、NH4F_Po、NaHCO3_Pi和NaHCO3_Po等组分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078、0.077、0.061、0.036、0.018、0.015和0.012。Fe_P_i、NH_4OAc_P_i和HCl_P_o等组分对作物磷积累量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355、0.334和-0.039。上述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中,Fe_P_i、NH_4OAc_P_i和HCl_P_o是关键磷组分,其中Fe_P_i和NH_4OAc_P_i在不施磷时易消耗,但也易通过施磷得到补充;HCl_P_o有效性高,不易更新。HCl_P_i有效性低,是磷肥当季有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建议磷肥施用量的决策应以关键磷组分的存储贡献率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Determining ho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ffect soil phosphorus(P) over the winter may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il P cycle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eastern Canada. This study assessed changes over winter for soil P fractions and other selected chemical properties as affected by tillage and P fertilization. In 1992, a long-term corn(Zea mays L.) and soybean(Glycine max L.) rotational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rovince of Quebec, Canada. Soil samples(0–15 cm) were collected in fall 2001 and 2007 after a soybean harvest, and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2002 and 2008 before corn seeding, in main plots under moldboard plow and no-till managements and selected subplots fertilized with 0, 17.5, or 35 kg P ha-1and 160 kg N ha-1.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P fractions and other chemical properties to assess changes over winter for 2001–2002 and 2007–2008. Changes over winter of all soil P f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 for the two periods, indicating the occurrence of soil P transformation and movement over winter. The Mehlich-3-extractable Fe, Al, Ca, and Mg decreased during the two studied periods. Tillag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ll soil P fractions. The resin-extractable P in 2001–2002 and Na HCO3-extractable inorganic P and Na OH-extractable organic P during the two winter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P fertiliz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P in cultivated soils changed during winter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labile P fractions possibly due to the solubilization of residual fertilizer P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土壤磷固定是影响石灰性磷肥肥效的主要原因。本文在田间滴灌条件下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对液体磷肥和固体颗粒磷肥及其不同施用方法对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加工番茄磷素营养效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0—20 cm土层Ca2-P和Ca8-P含量随施肥时间明显下降,而Ca10-P含量则显著上升,表明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不断向Ca10-P转化并被固定。液体磷肥追肥处理0—20 cm土层Ca2-P含量在各时期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且液体磷肥追肥可以明显保持土壤0—20 cm土层较高的Ca8-P含量。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液体磷肥追施可减少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固定,增加0—20 cm土层Ca2-P和Ca8-P含量(P<0.05),显著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液体磷肥追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加工番茄叶片含磷量和经济产量(91725 kg/hm2)。与传统过磷酸钙颗粒磷肥作基肥处理(CK1)相比,液体肥料全做追肥可使加工番茄经济产量提高26.7%,并明显提高了磷肥利用率。在滴灌条件下石灰性土壤上液体磷肥分次追施比传统的固体颗粒磷肥基施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6.
磷肥对日光温室番茄磷营养和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盆栽方法进行了不同施磷(P2O5)水平下,日光温室番茄产量、不同生育期番茄磷素分配、干物质积累、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酶活性研究,并确定了适宜番茄生长的最佳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及番茄各组织含磷量相应增加;当施用P2O5达到0.53 g/kg(处理5),土壤速效磷含量在60~77 mg/kg时,较适宜番茄生长,番茄产量和单果重达最高,根系和茎叶干物质积累也达到最好水平。当施磷量超过0.53 g/kg时,造成土壤和植株磷累积过高,易引起土壤盐害,降低土壤酶活性,从而降低干物质积累和番茄产量,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和模拟实验探讨了水分状况和施磷量对红壤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状况和施磷量均显著地影响红壤有效磷含量,二者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同时也均显著地影响水稻生物量和对磷的吸收量,二者的交互作用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红壤有效磷含量基本上随红壤水分含量和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水稻的生物量和对磷的吸收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和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以中水条件下最高。在保证80%的饱和持水量和常规氮、钾等养分投入条件下,施磷量为67.5 kg hm-2就可以满足水稻旱作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8.
熊德中  刘淑欣 《土壤》1988,20(5):251-254
旱地红壤施用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酸度,改善作物根系生长,增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作物根系对磷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碳酸盐褐土上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持续施用低量磷肥即施肥量与作物收获磷量相当、可缓慢提高土壤速效磷的浓度,并最终稳定在接近土壤“不缺磷”水平,但不能使土壤建立较大的有效磷库。中有在结合80%收获产品喂饲-堆腐回田的施肥制度后则可达到这一目的。猪粪中的磷与化肥磷对于改善土壤有效磷库的作用相似。每年小剂量较之每6年一次大剂量施磷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和活性磷的浓度并有利于提高肥料残磷进行Ca2-P库的  相似文献   

20.
《土壤通报》2017,(6):1499-1505
通过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剂量磷肥对重金属Cd污染土壤海泡石钝化修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泡石(S)、海泡石钝化的基础上施钙镁磷肥(S+CMP)和普钙(S+SSP)均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位和根部中Cd含量(P0.05),其中地上部位中Cd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4.73%、8.80%~62.63%和67.58%~70.33%;根部中Cd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84.40%、33.67%~79.37%和73.79%~92.16%,S处理和S+CMP处理均能显著的增加油菜的生物量(P0.05),但S+SSP处理对油菜生物量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S+SSP和S+CM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且显著降低了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浸提态Cd含量(P0.05),其降低率分别为43.86%、36.84%~52.63%和26.32%~31.58%。S处理和S+CMP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且S、S+SSP和S+CMP处理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