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濒危淡水鱼类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乐佩琦 《淡水渔业》1995,25(3):22-24
我国淡水鱼类800多种,近十年因受自然环境破坏和人为的过度开发等影响,造成部分种类濒危。本文在调查淡水鱼类致危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濒危现状提出保护水域自然环境、合理捕捞、开展濒危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坚持合理引种、开展人工繁殖和放流、完善法律机制、加强渔政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8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不同时期秦岭黑河流域鱼类生物完整性的特点及变化情况,为该流域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西安市重要水源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以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收集,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记录1980年代34种、 1990年代18种,2018年调查到鱼类17种。根据研究区域的鱼类生态特点,筛选鱼类总种类数、鳅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鲤科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高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低耐污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类占总种类数百分比等8个指标用于建立评价体系。1980年代秦岭黑河流域F-IBI得分为57,生物完整性"极好";1990年代F-IBI得分为18,生物完整性"极差";2018年F-IBI得分为30,生物完整性"差"。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减少,种类组成趋向单一化,鱼类生物完整性呈下降趋势,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相关部门应对厚畛子镇、陈河镇等关键源区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2008年4月,对李仙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7195号。结合历史记录,李仙江共记录鱼类64种(亚种),分属于6目14科43属,其中6种为外来种。李仙江鱼类区系中种类最多的是鲤形目的鲤科,共24属31种;其次为鲤形目爬鳅科和鲇形目鮡科,各为4属7种。近年考察数据显示,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为保护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应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加强李仙江流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4.
李仙江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5月~2008年4月,对李仙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7 195号.结合历史记录,李仙江共记录鱼类64种(亚种),分属于6目14科43属,其中6种为外来种.李仙江鱼类区系中种类最多的是鲤形目的鲤科,共24属31种;其次为鲤形目爬鳅科和鲇形目鮡科,各为4属7种.近年考察数据显示,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为保护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应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加强李仙江流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5.
2011-2022年6-7月和11-12月在大宁河巫溪段开展了逐年渔获物调查,对该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年际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后,该河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该河段鱼类资源保护的对策。结果显示:10年间共采集到鱼类72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的Jaccard指数值在0.85-1.00之间,种类组成在各年间差异不显著。巫溪段鱼类的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值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在年际间呈现先上升,然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则呈现先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巫溪段共分布有优势种7种,包括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宽口光唇鱼Leptospira latifolia),以及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多鳞白甲鱼)。鱼类群落结构在2016年和2018年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喜流水性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或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在渔获物中相对丰度的减少,以及广适性的小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相对丰度的明显增加,是导致巫溪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动的主要原因;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在巫溪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变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通过实施就地保护、生态景观修复、非土著鱼类控制等方式,加强对巫溪江段特有及重要鱼类种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2017年2月和7月对二龙湖水库开展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2种,隶属于4目8科22属,以杂食性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鱼类占59.09%,主要的经济鱼类为鲢、鲫和鲤。对调查获得的22种鱼类产卵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黏性卵鱼类和漂浮性卵鱼类分别占总种数的68.18%和27.27%。夏季渔获物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冬季。库区鱼类具有群落结构简单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特点,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需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我省海洋渔业资源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实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也为渔业行政部门加强渔业管理、制定渔业法律法规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数据,我所于2004年开展本项调查工作,调查范围为东起山海关南至大口河,使用疏目拖网从岸边向里延伸12海里,每季完成站位36个,每站拖网时间为1h,平均拖速为2.609节。通过调查发现,2004年渤海渔业资源量又有所下降,春季在调查海域共捕获生物资源33种,夏季在调查海域共捕获生物资源34种,与1984年相比,鱼类减少32种,甲壳类减少3种,头足类减少2种。减少的种类大多数为底层的鲆、鲽、鳎、鲷及类等。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至1985年11月,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24个调查点进行了鱼类区系调查,采集到鱼类标本1800余尾,计89种,有2种在湖北省是首次报道,一些种类的性状与以往的描述存在差异,富水和陆水两大水系的鱼类组成有所不同,沿江湖泊通过连接长江的港渠引进长江鱼种;调整水库鱼类种群结构以及保护和利用山区的鱼类资源应是发展成宁地区渔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摸清本省鱼类的种类、分类及其区系组成情况,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鱼类资源提供科学资料,我们在1977~1980年进行了鱼类资源的野外调查,采集标本2000余号计90余种,其中省内新记录20余种。本文仅就陕西省鱼类的分布、组成特点及资源现状,探讨其资源保护和渔业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沿海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的疾病种类、主要发病鱼类、疾病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进行调查,总结出福建省海水养殖鱼类近三年共发生24种疾病,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细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性疾病11种,不明原因疾病7种。这些疾病中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病毒病、弧菌病和本尼登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