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豆赤斑病又称灰霉病,是我国南方蚕豆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影响产量很大。 病状 叶上病征最为显著,有两种类型。第一型为赤褐斑点型(缓进型),初期呈现灰褐色点状病斑,中央褐色,边缘赤褐色,稍稍隆起,与健全部有明显界限,直径1—3毫米。多时一叶上有60个左右病斑,但不能产生孢子。第二型为灰黑枯死型(急进型),多发生于老叶上,病斑大而不定形,有时全叶枯死。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鼠灰色分生孢子层。待叶片腐烂后,偶而产生菌核。在江西的气候条件下,这两型病斑的发生规律:3月以前(10℃以下),只发生第一型病征,3月下旬  相似文献   

2.
蚕豆赤斑病的分级标准和调查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县、市的调查方法很不统一,测报资料可比性差。本站以往调查蚕豆赤斑病采用全株叶、茎病指的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费工费时。为探讨简便易行的蚕豆赤斑病测报调查方法,1998年我们对全株叶、茎病指与植株上、中、下部3张叶片叶病指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材料与方法调查自3月2日开始,至4月27日结束,每5d观察1次。供试蚕豆品种为启豆1号,宽窄行种植,固定标记20株。每次调查每株每个复叶靠近茎秆的1张小叶病情,蚕豆开花以后,调查花簇节以上的叶…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春蚕豆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主要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特等系列鉴定程序,认定了9种蚕豆叶部病原及太。其中尾孢轮番斑病(Cercospora zonata Winter)、灰葡孢赤斑病(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和葡萄孢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甘肃省主要流行病害,其发生特点和侵染条件基本一致,是制约甘肃春蚕豆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棒孢霉(Coryne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探索蚕豆赤斑病防控策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010-2011连续2年在重庆市3个区县进行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试验。结果表明,蚕豆与马铃薯多样性种植能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发生,改善蚕豆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蚕豆与马铃薯间作行比为2∶2时对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效果最好,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分别为46.5%和26.3,在此模式下经济效益最大,纯收入达18 454.9元/hm2。  相似文献   

5.
蚕豆赤斑病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不过发生迟,为害轻,对产量影响不大。1965年赤斑病是历史上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严重的一年。特点是:发生早、蔓延快、面积广、为害重。2月中旬开始发现,3月中、下旬急速上升,4月上旬暴发,暴发期比往年提早15天左右。 蚕豆遭受赤斑病为害后10天之内,叶片、茎干便变成红色,下部叶片落空,结荚部位上升在45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7.
襄樊市有着较长种植山药的传统历史,现种植面积达1.2万hm2。山药已逐渐成为我市山区县(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加之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山药炭疽病日趋严重。近几年来通过对山药炭疽病的调查研究,我们基本摸清了其发生特点,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发生特点1.1症状表现炭疽病一般先从山药植株下部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急性型:典型而常见,发病快,为害重,约占发病面积的60%左右;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中柄与茎蔓交界处出现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而在叶面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9.
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斑病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豆安全生产。为明确蚕豆赤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用赤斑病抗性较好的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分别与高感赤斑病蚕豆品种‘成胡10号’、‘成胡14号’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2个组合6世代(P_1、P_2、F_1、F_2、BCP_1、BCP_2)的赤斑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蚕豆对赤斑病的抗性最适合遗传模型为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两对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在2个组合中分别为-40.43、2.16和-36.31、-3.86,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5.22、-15.72和-5.98、-6.48。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F_2中分别是19.05%、51.99%、70.90%和19.29%、52.13%、77.3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9.9%和0、0、21.06%。本试验条件下,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对赤斑病抗性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多基因修饰作用,环境对其抗性影响较小。感病亲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负向影响较大,在育种实践中需适当提高感病亲本的抗病性,以提高后代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蚕豆各产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连续2年对重庆地区29个区县的蚕豆赤斑病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城口县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0.9, 长寿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73.4?4个自然生态区中, 秦巴山地常绿阔-落叶林生态区的发病最轻,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47.3?三峡库区平行岭谷农林复合生态区发病最重, 两年平均病情指数为68.4?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1月相对湿度?1月平均风速?3月降水量?3月相对湿度在蚕豆赤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此外, 11月平均风速对病情的发展产生较强的负向效应?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重庆地区蚕豆赤斑病发生规律的病害预测模型:Y=35.019 46-3.016 18 X7-5.575 8 X9+0.567 9 X27+0.158 6 X29, 模型表明, 11月平均风速(X7)?1月平均风速(X9)?1月相对湿度(X27)?3月相对湿度(X29)与病情指数(Y)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模型的建立为蚕豆赤斑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龙  张芸  郭延平  邵扬  杨彧红 《植物保护》2019,45(3):245-248
蚕豆赤斑病是甘肃临夏州春蚕豆生产中的主要真菌病害,该病害的发生流行直接导致蚕豆产量下降、商品性降低,严重时可使蚕豆绝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对25%咪鲜胺乳油、微生物制剂(全关)粉剂、30%甲霜·噁霉灵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8种杀菌剂对春蚕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在3次药后7、14、21 d的平均防效为81.44%、90.41%、86.85%,并能增加蚕豆产量、种子百粒重,可在甘肃省春蚕豆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霉斑或褐斑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也能侵害果实和枝梢。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边缘发生一圈裂纹,容易脱落,形成穿孔;褐斑穿孔病侵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在叶片两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浙江、湖北和安徽3省的蚕豆赤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引起赤斑病的2种病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和灰葡萄孢B.cinerea 的抗药性发生情况,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抗药性风险。结果共分离得到153个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22株(占79.7%),灰葡萄孢31株(占20.3%)。共检测到37株多菌灵高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9株)和42株异菌脲低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7株);嘧霉胺对15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1~5.13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2±0.15 μg /mL;表明蚕豆赤斑病菌对常见杀菌剂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且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比蚕豆葡萄孢要严重得多。抗药性诱导试验进一步证实,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风险明显高于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蚕豆赤斑病(Botritis fabae)、褐斑病(Ascochyta fabae)已上升为蚕豆主要病害,作者于1986—1988年对其为害及经济阈值进行了探讨,简报如下。一、研究方法试验区均为纯茬蚕豆,1986、1988年播种启东2号品种,各6个处理。1987年播种大粒型品种,8个处理。小区面积0.042—0.081亩,重复3次(1988年重复4次)。当  相似文献   

15.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16.
芋污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邹慎茂梁宗贵仪秀芳于谅文侯成晓王志葵(山东省即墨市植保站266200)近几年,随着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芋头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之一。由于芋头种植面积连年增加,芋头产区连作重茬等原因,导致芋污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  相似文献   

17.
潘云平 《广西植保》2000,13(1):18-18
韭菜是潍坊市主栽蔬菜之一 ,种植面积达 30 hm2 。近年来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灰霉病已成为为害韭菜的主要病害 ,造成韭菜品质下降 ,商品性差 ,严重影响了韭菜的优质高产和经济效益。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当地主要有干尖型和湿腐型 2种。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白色或浅灰褐色小斑点 ,由叶尖向下发展 ,病斑梭形或椭圆形 ,有时汇合成斑块 ,致半叶或全叶枯焦。病株割茬刀口处向下腐烂 ,初呈水浸状 ,后变淡绿色 ,有褐色轮纹 ,病斑扩散后 ,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 ,可向下延伸 2~ 3cm,呈黄褐色。湿度大时 ,发生湿腐型 ,枯叶表面密…  相似文献   

18.
蚕豆田杂草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东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蚕豆是我市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3.67万hm2。近年来蚕豆田杂草发生严重,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为此,我站对蚕豆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和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1蚕豆田杂草发生特点1.1杂草种类1998~2001年对主要蚕豆类型田杂草进行  相似文献   

19.
鲜食蚕豆作为通州区特粮特经的主要支柱作物,每年在我区都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作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试验及历年资料的查阅,以蚕豆的生育期为主线,系统整理了蚕豆上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对鲜食蚕豆上病虫草精准防治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随着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年限逐渐缩短,诸多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据调查,2009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发病率为2.7%~52.3%,发病严重地块的植株死亡率高达90%。据Dj bali&Belhassen[1]报道,该病害能够造成马铃薯减产50%。马铃薯黑痣病菌侵害芽形成褐色斑并致芽坏死,地下茎和匍匐茎受侵表皮形成紫褐色溃疡斑,侵害薯块导致薯块畸形并在其表皮形成黑色颗粒状物。目前,国内关于马铃薯黑痣病的相关报道极少。本试验进行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