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或牛疙瘩病,是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对牛群生长发育和生产有严重的危害.感染该病毒的病牛全身皮肤出现广泛结节,同时伴有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四肢及会阴部水肿、口鼻及眼部出现黄色分泌物、母牛的产奶量下降等症状.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 相似文献
4.
5.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患病牛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结节或溃疡,影响肉牛增重、奶牛产奶量等,对牛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疫苗防控动物疫病是一种高效、可控措施,对疫病的预防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20年11月,山东滨州市、东营市引进牛皮肤出现自限性皮肤结节、损伤以及结痂等症状,疑似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为确诊两地疫情及了解病原的遗传演化关系,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以PCR方法扩增GCPR基因并进行核苷酸比对分析和遗传演化分析。检测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检测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两地疫情确诊为LSD疫情。GCPR基因核苷酸比对结果显示,China/SDBinzhou/2020、China/SDDongying/2020 GCPR基因存在12个核苷酸的插入,与疫苗毒株Neethling vaccine LW 1959株、Neethling-LSD vaccine-OBP株以及俄罗斯发现的疫苗样毒株Saratov株在GCPR基因的核苷酸插入序列相同,具备疫苗样毒株的特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China/SDBinzhou/2020、China/SDDongying/2020 GCPR基因与我国新疆发现的LSDV毒株GCPR基因处同一小分支中,亲缘关系较近。同时,我国LSDV毒株与Neethling vaccine LW 1959株、Neethling-LSD vaccine-OBP株以及Saratov株等共处于一大分支中。综上,确诊滨州市、东营市两地疫情为LSD疫情,这是山东省首次确诊输入性LSD疫情。 相似文献
7.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2019年8月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对养牛业产生了重大经济影响。疫苗免疫是控制LSD传播的关键措施。目前只有商品化弱毒活疫苗(LAV)用于预防LSD,包括同源弱毒活疫苗和异源羊痘弱毒活疫苗,而灭活疫苗以及多种病毒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正在研究中;不管是同源疫苗还是异源疫苗,大都具有良好的临床保护效果,但部分疫苗不能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进行良好的疫苗质量控制可有效避免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外源病毒污染以及类疫苗重组毒株的产生。我国可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疫苗研发,以及流行病学、监测诊断等相关防控技术研究,尽早消灭LSD。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疫苗的种类、副作用及其免疫效果和质量控制等,可为该病控制和消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我国首例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为查明疫情可能来源和潜在扩散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建议,赴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病畜分布于察布查尔县、伊宁市和霍城县等3个地区的17个乡镇或场点,统计发病比例为17.0%~36.2%,病死比例为0.8%。分析认为:本次疫情来源最大可能是来自中哈边境洪纳海沟的带毒嗜血虫媒;在夏季高山牧场,疫情随病牛及吸血虫媒活动沿山谷传播的风险较高。建议对伊犁河谷地区实施牛结节性皮肤病血清学监测,在高风险区域采集牛血清进行抗体筛查,同时积极探索最佳免疫方法,免疫后注意做好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11.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的一类传染病,在新疆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扩散,对我国的奶牛和肉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LSD主要通过在边境地区的动物贸易或虫媒活动传入未发生疫情的国家,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防控 LSD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国根据本土疫情的传播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疫苗接种计划,目前用来预防LSD的疫苗主要为针对不同病原的减毒活疫苗。但是,在防控LSD的同时也造成了生物安全风险,导致重组疫苗样毒株引发的疫情从中亚向东亚迅速蔓延。只有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和管控生物安全相结合,才能有效预防LSD疫情爆发,促进养殖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和羊痘病毒属(CaPV)其他成员的鉴别诊断,针对LSDV 010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 Man探针,与文献报道的CaPV 068基因的通用引物及探针组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鉴别检测LSDV和CaPV其他成员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方法可以特异性扩增LSDV和CaPV其他成员,并且与其他牛、羊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对pLSDV-010和pCaPV-068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5 copies/μL,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75%,重复性良好。应用本试验建立的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542份临床样品,发现CaPV的样品符合率为98.52%,LSDV为99.63%。本试验建立的方法为CaPV鉴别筛查、LSDV精准防控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急性、亚急性传染病。我国于2019年8月在新疆伊犁地区首次确诊该病。快速准确检测是防控该病的关键。目前,应用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分子检测方法,已实现了LSDV与其同属不同种病毒的通用检测和鉴别检测以及LSDV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区分;应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印迹试验(WB)等免疫学方法,可进行羊痘病毒属的特异性抗原与抗体检测,而对于LSDV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尚有待研究。LSD作为一种新传入我国的外来动物疫病,有必要运用快速准确的分子或免疫学检测方法加强监测。本文概述了LSD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为我国LSD诊断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0月,宁夏盐池县、利通区、平罗县发生输入性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为查明疫情发生原因,分析疫情扩散风险,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组织成立督导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座谈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发病、溯源和追踪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认为此次疫情是由调入纯种荷斯坦育成奶牛引起的。因及时采取了封锁疫点、控制移动、扑杀、无害化处理、清洗消毒、杀灭蚊蝇、免疫等综合处置措施,疫情扩散风险较低。此次疫情警示,要强化牛只及其产品的调运监管,加强疫情排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 相似文献
15.
企鹅新城疫强毒人工感染北京雏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分离鉴定的企鹅新城疫强毒(PNDV)经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洋鼻点眼等途径分别人工感染7日龄和14日龄的北京雏鸭,结果只有静脉注射组雏鸭发病死亡,其致死率分别为100%和50%,且自死亡雏鸭脑组织中均可重新分离到PNDV。而肌肉注射组雏鸭和滴鼻点眼组雏鸭于接毒后14天内均未表现任何异常,但可诱导产生较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然而抗体效价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且春脑和脾脏中均未分离到PNCV。试验结果表明北京鸭对PNDV的易感性不强,即使经静脉注射静致死率也随着日龄的增大而降低;而经肌肉注射或滴鼻点眼途径均未能使北京雏鸭发病,且其脑和脾脏的带毒时间不超过14天。 相似文献
16.
2020年6月28日,安徽省在排查中发现,黄山市休宁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安徽省相关部门随即组成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暴发调查,并采集牛全血、皮肤结节、鼻/口腔拭子样品进行了PCR检测。综合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复检,证实该暴发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牛结节性皮肤病。调查推测,本暴发很可能是由虫媒或进出人员、交通工具等带入病毒引起的。建议加强对节肢动物的控制和扑灭,对养殖场、周围河流、农田等区域采取灭蚊、灭蝇措施;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人员及车辆的进出场控制与消毒;全面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让养殖户深入了解牛结节性皮肤病,从而更好地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本调查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保护养殖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农业农村部通报的福建长汀县一起牛结节性皮肤病案例的案情概况与处置要点,通过分析案例,提示应及时确诊病例,规范处置传染病,做好紧急免疫,加强监管和联防联控,正面引导舆情,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本案例处置为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保障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官方兽医依法行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将6只8月龄公绵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肌肉注射和滴鼻两途径,每只羊给予BVD/MDV长春184毒株第14代肾细胞培养毒澄清液20mL。结果,两种途径感染羊皆出现牛粘膜病的类似症状,并产生明显的抗体反应,中和抗体消长规律因接种途径不同而有所差异。感染羊在接种后第2周产生抗体,10~15周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在1:160以上至少能持续11~17周。肌注组抗体产生较早,升高较快,持续时间短,至第27周抗体降至1:20。滴鼻组抗体升高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至第27周抗体滴度仍在1:160以上。实验还证明,BVD/MDV长春184毒株及Oregon毒株均能在MDBK、BT及牛睾丸细胞上繁殖,并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已扩散至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有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内传入中国,从而对中国牛群带来严重威胁。本文阐述了LSD在全球扩散情况、预警信息、流行特征、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分析了保加利亚LSD防控经验,包括:政府和科学界高度重视,基于传播风险调整防控措施,抓好感染牛群的快速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大规模开展疫苗免疫,限制活牛运输等。 相似文献
20.
为防止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危害我国畜牧业,简述了LSD全球流行史,分析了2020—2022年全球LSD流行状况及特点。2020—2022年全球共有39个国家/地区通报发生4 714起LSD疫情,累计54.7万头家畜被感染;疫情主要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其中亚洲占61.1%,非洲占35.9%;亚洲新发病国家数量持续增多,报告疫情数持续增长;全球上半年疫情数量是下半年的3倍多。总体看,欧洲LSD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LSD疫情持续传播,全球LSD疫情形势总体呈加重趋势。全球LSD疫情启示我国应持续加大LSD防控力度,强化免疫、监测和虫媒控制,做好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快研发安全高效新型疫苗,防止LSD对我国养牛业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