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火蚁2004年9月入侵我国广东省,已在全国152个县(市、区)发生为害,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4年9月在重庆市首次发现红火蚁入侵,通过应急防控和科学监测,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介绍红火蚁的鉴别方法和防治技术,以便更好地控制红火蚁的为害、蔓延。  相似文献   

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原产南美洲巴拉圭和巴拿马运河一带的昆虫,它繁殖迅速,只要贴近人的皮肤,就会将其带毒的针刺人皮肤,让人产生灼烧般的疼痛,被叮咬的地方会出现水泡,现已出现人死亡病例。它是世界上100种危害最为严重的著名入侵生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疫情灭除技术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红火蚁检疫、监测、防治技术及疫区管理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在深圳大工业区开展红火蚁疫情防除技术示范。1年中经2次全面防治、重点补治,示范区有效蚁巢减退94%以上,工蚁数量减少97%以上,为红火蚁疫情灭除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红火蚁的危害特征,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的主要方法,对利用化学信息素类物质防治红火蚁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借鉴化学信息素在其他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化学信息素在红火蚁防治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红火蚁相关信息素的特点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介绍了相关化学信息素的合成方法,揭示了信息素类物质在红火蚁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险性农林外来害虫。为警惕该虫的传入,本文对红火蚁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6.
草皮种植场防治红火蚁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比较了12种化学药剂对草皮种植场红火蚁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饵剂类农药0.5%氟虫胺、0.015%多杀霉素、0.02%多杀霉素的防治效果好且持效期长,药后90d工蚁校正减退率分别为95%、81%和61%,适用于草皮生长中、后期红火蚁的防治。而液剂类和颗粒剂类药剂防治作用迅速,但持效期较短,适用于草皮生长初期红火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8.
对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情况,近期组织了考察团,对广东深圳、惠州、吴川、珠海和广西北海等地进行了考察,主要有4个方面认识:目前在我国红火蚁的分布范围还比较局限;应急防治与控制初见成效;还须加强红火蚁的普查、宣传与检疫控制;应尽快开展红火蚁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传播扩散规律、监测预警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本文还对目前红火蚁防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造成经济损失。红火蚁与热带火蚁形似,增加了对其鉴别的难度。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报道,概述了对红火蚁的鉴别和防治方法,为植保植检部门的红火蚁普查、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锐劲特及其飞机防治蝗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锐劲特(氟虫腈)飞机防治蝗虫技术及其在中国的试验和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工蚁诱测法和挖巢观察法评价了4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胺、胺菊酯、苯氧威、多杀霉素4种毒饵处理后,红火蚁工蚁诱集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处理5d后氟虫胺、胺菊酯的工蚁诱集率为0,而多杀霉素处理10d后诱集率为0。施药后25d4种毒饵处理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2.7%和100%。处理6周后蚁群级别分别降低了100%、100%、83.3%、73.0%。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剖多后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观察了雌蚁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发育进度。结果表明,多后型雌蚁内生殖系统形成于蛹期,其结构与单后型雌蚁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进度来看,虽然雌蚁羽化后其卵巢大小和卵巢管数量仍有一定增长,但蛹期是卵巢大小、卵巢管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卵子发生始见于羽化后第4d,且卵量随个体发育而快速增加,直至脱翅后第10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生殖系统的其它结构的变化较小。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发育后期的卵巢平均大小分别为1149.23×712.42、1594.88×834.26和1975.60×1303.57μm;而卵巢管数量则分别为62.67、81.33和86.33条。至雌蚁脱翅后10d,卵巢中成熟卵和总卵量分别为20.00±4.62粒和34.00±2.31粒。  相似文献   

13.
红火蚁入侵的种群生物学与行为遗传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慧  杨定 《植物保护》2005,31(4):18-23
红火蚁是广布性以及入侵危害性最强的昆虫类群之一。它有很多的生物学特性适合其入侵、定殖以及扩散。该类害虫在入侵时以及入侵后在种群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使其成为一种入侵成功的外来生物。  相似文献   

14.
The cover imag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rticle Surveillance and invasive risk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in China by Xiaoliang Wang et al., https://doi.org/10.1002/ps.7297 .

  相似文献   


15.
以石膏和沙子为主要材料,建立了红火蚁人工蚁巢。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人工饲养,红火蚁能够在这两种人工蚁巢中存活、发育,以及产生有翅性蚁,其死亡率为17%~19%,与自然蚁巢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人工饲养蚁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与自然蚁也无显著差异。种群数量随饲养周期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可以为红火蚁研究提供大量均一的试虫。  相似文献   

16.
基于控制我国红火蚁危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现状以及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本人对红火蚁研究的一些体会以及对美国红火蚁防治水平的总结分析,就如何控制和减轻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提出4点意见:立即对我国的红火蚁发生危害区域进行普查,为制定科学的检疫、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严格和具操作性的检疫措施,防止红火蚁的人为扩散;普及红火蚁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研究红火蚁的发生危害规律,监测措施和防治技术,改善、提高国内现有的监测、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出了3个适于监测、收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天敌-蚤蝇Pseudacteon的诱集器,并提出了该诱集器的制作和野外设置的技术要求。测试了野外该诱集器对蚤蝇的监测、收集效果,证实该装置是可行的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口岸进口原木和废纸上携带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杀灭对象,测定了溴甲烷对其的熏蒸效果。在空箱内分别按6.01、12.01、22.52、25.53、28.53、31.53、34.53及37.54g/m3的浓度投药;在实箱内分别按25.53、28.53及31.53g/m3的浓度投药,每个处理分别熏蒸2,4,6和8h,试验结果表明:在空箱内投药浓度为34.53、28.53和22.52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货柜箱内的红火蚁全部被杀灭。在实箱内投药浓度为31.53、28.53、及25.53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均能完全杀灭货柜箱内红火蚁。其它投药浓度和熏蒸时间的组合均不能达到检疫除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黄俊  陆永跃  许益镌  曾玲 《植物保护》2009,35(3):145-148
试验研究了0.045%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药25 d后0.045%茚虫威饵剂3、4、5 g/巢和0.015%多杀菌素饵剂15 g/巢处理的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90.2%、95.0%、97.5%、82.1%,工蚁减退率分别为84.4%、84.2%、90.2%、80.6%,蚁群级别降低率分别为97.7%、99.3%、100%、96.7%。提出了包括活动蚁巢数量、工蚁数量和蚁巢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评价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Kafle L  Wu WJ  Kao SS  Shih C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11,67(11):1434-1438
BACKGROUND: Combining biolog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could be used for controlling 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Solenopsis invicta, more effectively. Beauveria bassiana F256, a local strain from Taiwan, was evaluated for its efficacy in the control of S. invicta under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RESULTS: The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doses of B. bassiana (Bb) using direct application and bait formula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number of RIFA workers killed by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Bb or by bai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with different rates of efficacy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Bb into RIFA mounds was more efficient in inactivating the mounds than the bait application. CONCLUSION: It was shown that B. bassiana is able to control S. invicta under both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as a biocontrol agent against RIFA in Taiwan.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