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一种新方法浓缩的几种海洋单胞藻膏分别投喂稚参和幼参,结果显示:浓缩盐藻膏和新月菱形藻膏投喂刚附着的稚参,成活率均优于投喂鼠尾藻的对照组.用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盐藻膏、角毛藻膏投喂2cm左右的的幼参,试验表明:盐藻膏、角毛藻膏是幼参的优良饵料,而小球藻膏、扁藻膏、叉鞭金藻膏、新月菱形藻膏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毛蚶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使用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4种藻类的不同组合投喂毛蚶幼体。结果表明,饵料种类越多,变态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搭配(体积比1:1:1:1)变态率为30%,出库需(壳长1 mm)27 d;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1)变态率为29%,出库需29 d;球等鞭金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24%,出库需31 d;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19%,出库需33 d;单一投喂小球藻,变态率为3%,出库需44 d。说明不同饵料间的营养可以互补,多种饵料搭配能为幼体发育提供更全面的营养,饵料多样性是影响幼体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9.
笔者开展了不同饵料种类与密度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以单种单胞藻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的效果最好;两种单胞藻混合投喂方斑东风螺幼虫是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组合效果最好;任何两种饵料组合均比这两种饵料的单种投喂幼虫生长速度快。牟氏角毛藻以4×104cells/mL的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湛江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均是以6×104cells/mL日投饵密度饲养幼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     
011264培养镖水蚤Glndiofer卿:im扭r-i加:的饵料评价=Evaluation of diets for cu-loure of the calanoid copePed Gladidj计ensimPariPes[刊,英]/P ayre MF,.Rippin-gale RJ// Aquac.一2000,’187(1龙)一85一96 对许多采用标准工艺很难饲养的鱼类,用挠足类无节幼体作为饵料可提高仔鱼的成活率。镖水蚤G.im扭ri娜是一种温水性河口种类,、具有开发的前景。试验采用各种24饵料,旨在探讨大量培养的最佳工艺。投喂5种饵料: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盐藻,微绿球藻和面包酵母。在20℃和25℃条件观测缥水蚤的成活率、成熟期、成熟率、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3~26℃,盐度32‰条件下,研究了几种饵料单独投喂及混合投喂对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生殖量的影响,以探索培育该蚤适合的饵料品种及投喂方式。结果表明,饵料品种中,两种金藻(球等鞭金藻3011和Sarcinochrysis marina Geitler)不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两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和多枝舟形藻)及代用饵料可以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但需要与亚心形扁藻混合投喂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亚心形扁藻最适合作为分叉小猛水蚤的饵料,与硅藻、金藻或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均非常理想。投喂方式总的来说是混合投喂优于单独投喂,各种饵料单独投喂时均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混合投喂时混有亚心形扁藻的任何组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海水培育南美白对虾幼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镇  江锦坡 《水产养殖》2003,24(1):42-43
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1200万尾,用人工配制海水进行幼体培育试验。以湛江等鞭金藻和角毛藻为开口饵料,培育出商品仔虾435万尾,平均成活率为36%。  相似文献   

13.
1994年8月3日~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14.
盛夏高水温与七种单细胞藻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8月3日 ̄10日,在室内自然温度变化(27 ̄31℃)条件下,对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青岛大扁藻和日本小球藻等7种单细胞藻做了高温增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夏高温期间,生长最快的是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生长一般的是叉鞭金藻,盐藻和小球藻,生长处于指数下降期的是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投喂小球藻、角毛藻、鱼腥藻、螺旋藻以及小球藻和角毛藻5组饵料分别投喂扁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8天后,投有角毛藻的2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笔者认为,角毛藻是扁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16.
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饵料种类和投喂浓度,选用5组微藻做为饵料,研究其对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 Cai et Zhuang)壳顶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5组微藻分别是A组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sp.),B组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C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D组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亚心形扁藻,E组小球藻(Chlorella sp.)+亚心形扁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组饵料效果为最好;B组和C组的饵料效果次之,E组和D组的饵料效果较差;不同饵料种类下,A组壳顶幼虫有最大生长和存活率;不同饵料浓度下,A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12 000个/(mL.d),C组的最适投喂浓度是5 000+5 000个/(mL.d)。A组和C组获得了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可做为尖紫蛤壳顶幼虫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7.
黄边糙鸟蛤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幼虫生长发育时期的合适饵料,研究了幼虫对9种单胞藻的摄食与消化效果。用浓度为105个·m L-1的9种单胞藻分别饲喂2、6、10、14和18日龄幼虫,1 h后观察幼虫摄食情况,对已摄食单胞藻的幼虫过滤冲洗后转移至过滤海水中观察其消化效果。结果表明,幼虫在所有日龄都能摄食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6日龄开始摄食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14日龄摄食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8日龄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但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难消化,水体中单胞藻投喂过多使单胞藻不消化或不完全消化。因此,在幼虫培育中应选择容易摄食和消化的绿色巴夫藻、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作为开口饵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  相似文献   

18.
4种单胞藻对卤虫生长和生殖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为饵料,卤虫为投喂对象,建立五个实验组分别进行研究,观察不同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卤虫生长最快,成活率高,生殖量也最多,其次为绿色巴夫藻组,湛江等鞭金藻的饵料效果最差.混合4种单胞藻投喂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19.
几种饵料对文蛤稚贝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笑月  赵阳 《水产科学》1998,17(2):11-13
本文采用5种饵料文蛤稚贝进行单独和混合投喂,试验其对稚贝生长与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就饵料品种而言扁藻和湛江叉鞭金藻明显表现出对文蛤稚贝的良好饲育效果,就投喂方式而言,几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优于单独投喂。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水泥池中,通过投喂扁藻、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对双齿围沙蚕促熟,异沙蚕体变态率达38.6%;共培育出5刚节幼体800万条;以细砂作附着基,培育出5 mm长幼蚕20万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