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983-84两年中,用赣W-2和赣S-3两白叶枯病菌株分别接种8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1、F2和F3代的结果表明,各抗病亲本所具有的抗W-2菌株的基因数目和作用方式均与其抗S-3菌株的基因数目和作用方式相同。就对W-2或S-3菌株的单一抗性来说,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VT34-1具有2对互补的显性抗病基因;IR26和3624-33都具有3对互补的显性抗病基因。
在VT34-1中,有1对基因既控制对W-2菌株的抗性又控制对S-3菌株的抗性,另外2对基因则分别控制对这两菌株之一的抗性。在早36中,抗W-2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分别与抗S-3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连锁,其配子重组值为13.3%,基因重组值为6.887%。在IR26和3624-33中,抗W-2的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均与抗S-3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连锁,但它们的配子重组值和基因重组值均无法估计。预料同时选择对W-2和S-3菌株的抗性非常容易。 相似文献
在VT34-1中,有1对基因既控制对W-2菌株的抗性又控制对S-3菌株的抗性,另外2对基因则分别控制对这两菌株之一的抗性。在早36中,抗W-2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分别与抗S-3菌株的2个独立基因连锁,其配子重组值为13.3%,基因重组值为6.887%。在IR26和3624-33中,抗W-2的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均与抗S-3菌株的3个独立基因连锁,但它们的配子重组值和基因重组值均无法估计。预料同时选择对W-2和S-3菌株的抗性非常容易。 相似文献
2.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抗病性变化,发现最感染白叶枯病的品种,发病程度一般都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比较抵抗的品种,发病程度虽然亦有所增加,但是幅度要小得多。品种叶片的蛋白质氮的含量,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根据品种抗病性的强弱而不同,感病品种一般都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此较抗病的品种则在氮肥水平过高的情况下反而降低,或者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水稻品种对氮肥水平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其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品种的耐肥性。水稻对胡麻斑病的反应,除品种农垦58以外,发病程度都是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与植株蛋白质氮量的高低呈反此,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水稻在不同施肥和土壤条件下,对白叶枯病的抵抗性不同。本文着重分析氨态氮和硝态氮对病害的影响。施用氨态氮和未腐熟绿肥等,氮肥多的发病重;土壤反应酸性的较硷性的发病重。施用硝态氮的水稻,稻株虽然表现落黄,但是白叶枯病发生也很重。植物成分的分析结果:施用氨态氮的稻株,游离氨基酸的量较高,而还原糖的含量则较低;施用硝态氮的植株则相反。植物组织速测和水孔分泌水的分析证明: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在叶片中也积累较多的硝态氮。施用氨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有关,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片中积累了较大量的硝态氮,改变稻株的氧化还原性状而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研究结果证明:水稻对白叶枯病栽培免疫的机制,不同于稻瘟病和胡麻斑病。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苗期阶段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品种各叶期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和强弱程度可分为四类:(1)全期抗病型;(2)全期中抗型;(3)苗感成株抗病型;和(4)全期感病型。可以看出,水稻品种除少数苗感成抗型外,其余三种抗性类型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反应是一致的。由于中抗、成抗和感病品种各叶期的抗性有随着叶位的升高而抗性增强的趋势,不同抗性品种在苗期阶段抗感对比均较成株期明显。因此,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采用苗期鉴定方法是可行的。影响水稻品种苗期抗性的因素是:苗龄(叶期)、观察时期、品种与菌株的组合等。 相似文献
5.
水稻黄黑状态对白叶枯病的反应显著不同,由于施用氮肥[(NH_4)_2SO_4]多而表现黑的稻株,较少肥而表现黄的稻株易于感病。植物成分的分析,证明黑的状态的稻株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尤其是以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门冬酰胺的差异最明显,但是糖和多元酚的含量则较低。糖的含量高低主要决定于还原糖的多少。稻株中多元酚的含量随着发育阶段而不同,苗期低,中期高,后期又减少。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叶片中多元酚的含量高于老的叶片。试验结果初步指出稻株中游离氨基酸的量高和多元酚的量低,与稻株的易于感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抗病机制的分析还须要对病菌和水稻的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
植物促生细菌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白叶枯病是使水稻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病害。曾有利用白叶枯病原菌胞外多糖(EPS)和白叶枯病原菌弱毒株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害抗病性的报道。但有关应用植物促生细菌(PlantGrowthPromotingBacteria,PGPB)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害抗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分离于水稻苗期根内、根面的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促生细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MR12和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paradoxus)R4作为诱导子处理孕穗期水稻叶片,研究了它们对水稻白…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1996~2000年2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94-44、96218、镇稻272、汕优抗63、汕优084、金优63、109、701、7057、9510、9619、5-172、92-133、扬粳7057、泗稻98-3789、新108、镇稻 99、44/157、9522等品种 ,其中 9510、952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36.4 %、27.3%和43.3%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67.2%、71.4%和72.2%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173菌株 (致病型Ⅳ)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抗生反应及植株体内化学成分与抗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反应中,抗性品种Ptb33、N22、Mudgo、包选2号、南京14、HA79317使白背飞虱取食量减少、成活率降低、繁殖少、发育慢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和白背飞虱取食率极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0.916。抗、感植株体内单宁、草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次生代谢物苯酚含量却差异明显。因此,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等含量低和苯酚含量高可能是抗生性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生产实践证明,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很大。因此,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一项有效措施。赣化二号是我校育种组化学杀雄中、筛选出的高产杂交种,为了鉴定其抗病性,我们对赣化二号等10个品种在校内用盆栽进行了早、晚两季抗白叶枯病鉴定,并在晚稻田中进行田间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最近十多年来,湖南省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双季稻、三熟制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水稻早播早植以及矮秆多穗型品种的推广,和多肥密植的栽培,稻谷的产量有很大的增长,但病虫的种类和为害程度也发生了变化。有些病虫由次要的或不重要的上升为主要的,发生的频率也增加了。历史上在湘西、湘南山区发生的稻瘟病,仍为那些山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续接"Ⅰ.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一文(见《植物病理学报》,1986,(3):161-168)。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表明,野生稻中蕴藏着对稻病高抗广谱的抗源。在20种野生稻的62个系中,Oryza latifolia W14,O.minuta W17和W44,O.offcinalis W46,O.punctata W50对我国白叶枯病的6个菌株均表现高抗;O.nivara W19,O.rufipogon W30和O.sativa f.spontanea W39对白叶枯病强毒株Xo-ha和Xo-57严重感病;这几种野生稻的一些杂种后代对上述2个菌株也高度感病。本文还讨论了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兼抗性。这些对我国重要稻病的主要菌系具有多抗性的野生稻,是培育水稻多抗新品种的重要抗源。 相似文献
19.
1989-1991年连续两年对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叶枯病鉴定,供试各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但无免疫类型,且中抗、中感类型较多,抗病类型较少;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尉氏132、鲁215953、郑州83203等5个品种(系)为抗病类型,占8.07%;豫麦2号、陕农7859、西安8号等31个品种(系)为中抗类型,占50%;豫麦17号、冀麦5418等21个品种(系)为中感类型,占33.87%;感病和高感类型,占8.6%。在研究品种(系)抗性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中,发现品种(系)抗性与植株形态,如株高、单茎叶面积等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