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杧果炭疽病是杧果生产上最普遍流行、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其病原菌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由于广西杧果生长发育和成熟采收季节高温多雨,所以杧果采后病害发生十分严重,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广西杧果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杧果炭疽病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成本高、效果差,并且存在果实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安全问题[2].因此,选择种植抗病力强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杧果炭疽病等病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广西杧果种植业稳步发展,引进了大量新品种和种质,主栽品种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生产中已发现,不同杧果品种抗病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3].  相似文献   

2.
杧果末级梢质量及其萌动期与开花着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杧果釆收后可抽生秋梢或冬梢2~3次,末级梢是次年的结果母枝.据报道,末级梢放梢期的早晚影响新梢的生育期、开花期、成花率、两性花率和着果;末级梢质量与其成花率也存在相关性.广西多数杧果园存在着放梢期不确定性、随意性,对末级梢质量提高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3.
红象牙杧是广西右江河谷地区杧果主栽品种之一,也广泛种植于广西其他地市及广东、海南、云南、四川等省。红象牙杧果实发育中后期如果面受光量大,则着色好,呈现艳丽的紫红色;若光照不足,果面着绿色或淡绿色,仅向阳面显现紫红色,其余部位着色不佳,极大地影响果实商品性。据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封面说明     
<正> 铜绿梅4号为“七五”至“八五”期间通过芽变选出的优良新品种。易形成花芽,结果与加工性能佳;树冠紧凑较矮小;抗病性与适应性强。欲购其接穗和苗木者,请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坡岭湖南省园艺研究所(410125)刘连森同志联系。“双育-1”杧果,1987年由云南“3年杧”实生后代中选出。经过6a(年)与云南3年杧、马切苏杧果品种比较观察,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果实于6月下旬-7月上旬成熟。果实象牙形,平均单果重407g。成熟时果皮淡黄色,光滑美观(见封面图版)。果肉淡黄色,纤维少,甜酸适度,核薄,可食部分71%。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广西杧果传粉昆虫种类及明确蝇类对杧果授粉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杧果产区杧果传粉昆虫调查、诱蝇材料筛选、蝇类日访花规律和诱蝇授粉等试验.结果表明,南宁市杧果产区发现2目7科13种传粉昆虫,百色市田东县发现6目15科19种传粉昆虫,主要为双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综合停留时间和数量分析,两地的主要传粉昆虫种类有一定的差异,南宁...  相似文献   

7.
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杧果细菌性黑斑病在我国杧果主产区内的发生流行规律,依托农业部杧果病虫害监测站,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四川省米易县、攀枝花市仁和区,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保山市和海南省三亚市调查统计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雨季是杧果细菌性黑斑病的高发季节,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子,尤其是台风暴雨对杧果造成的多伤口和高湿度是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2年和2013年分别调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南宁市武鸣县和钦州市灵山县等不同地区的杧果品种流胶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广西杧果流胶病发生较普遍和严重,病株率达50%以上,不同杧果品种发生为害情况差异显著。同一果园中,台农杧发病重,而红象牙杧、金煌杧发病较轻;同一植株上嫁接不同品种,台农杧发病重,红象牙杧、金煌杧发病轻。  相似文献   

9.
凯特杧属大果型迟熟杧果品种,在广西田阳县成熟期为8月上旬,单果重约700 g,销路好,经济价值较高。不套袋果实在树上容易遭受机械损伤,出现疤痕、流胶和污染等,致使商品价值低。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杧果套袋的试验研究[1,2],但未见凯特杧果实套袋研究报道。为此,笔者进行了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供试套袋材料有4种,分别为:外黄内黑双层纸袋(广东省广州市盛大农业包装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白色单层纸袋、黄色单层纸袋、外黄内红双层纸袋(3种纸袋均为广西汇珍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于2005年5月28—29日在广西田阳县北海祺丰农牧有限公司杧果场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台农1号杧是从台湾引种的杧果新品种,目前已成为广西百色杧果产区的主栽品种,表现早结丰产[1].但台农1号杧挂果数量过多不仅加剧采前落果,而且还会增加果实机械伤,降低商品果率.疏果是提高果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2],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台农1号杧生理落果规律和疏果的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开展了本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右江河谷地处广西西部,杧果栽培历史悠久,杧果种植面积已达2.63万hm^2。目前,该地区杧果栽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卡亡果商品率低,优质果率不足20%,果农经济效益差,出现卖果难,弃管丢荒,砍树改种现象。如何提高杧果商品率,增加果农收入,已成为杧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杧果是著名热带水果之一,有“热带果王”之称。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杧果的花序属顶生圆锥花序,每花序有几百至几朵小花不等,座果率极低。据华南热作学院在海南岛观察,杧果的熟果率(每100朵两性花能收成熟果实的百分数)约为0.1~0.2%。广西农学院(1971)对6个品种进行  相似文献   

13.
高接换种是实现杧果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广西百色杧果产区,最常用的杧果高接换种方法是:采果后对主枝或副主枝短截修剪促发新梢,翌年在新梢上进行嫁接换种,虽然嫁接成活率高,但高接树要间隔1 a后才能挂果.  相似文献   

14.
广西百色具有得天独厚的杧果种植气候条件,发展杧果产业是百色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满八桂”工程和退蔗(粮)还林(果)工程的重大举措。据悉,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将通过“两扩、两改、两提”措施,继续做大做强杧果产业。  相似文献   

15.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在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大面积种植。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炭疽病、蒂腐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杧果病害相关的研究进展,如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的综合防治、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杧果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13头杧果食叶性象甲和5头杧果果核象甲Sternochetus mangiferae(Fabricius)mtDNA-COI基因进行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杧果象甲mtDNA-COI基因序列长度611~658 bp,平均碱基组成为A 29.78%、T 35. 60%、G 15.93%、C 18.70%,碱基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表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特点。NJ系统发育树将18份杧果象甲分为2大类群,象甲1-4、1-6与其他象甲亲缘关系较远,组成类群I;其余16份象甲组成类群II。其中象甲1-2与5份杧果果核象甲的遗传分歧最小,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其为杧果切叶象甲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它们共同组成亚类群IIa;其余10头象甲聚为亚类群IIb,18份杧果象甲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歧。研究证实了mtDNA-COI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杧果象甲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适用于杧果象甲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为进一步开展杧果象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地杧果丰产栽培技术覃文显(广西百色农校533000)1986~1996年,在广西百色地区经济作物良种场进行了山地果丰产稳产栽培试验。试验园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pH值5.5~6.5,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0.68%,向南坡,坡度25°~34°...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今年初以来,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广大果农积极克服持续低温和干旱天气的影响,加强科学保花保果的田间管护工作,确保杧果稳产丰收。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9000hm2,陆续成熟上市,预计总产量9万t。随着杧果陆续上市,许多外地客商纷纷进驻田阳,设点收购杧果,抢占市场先机。该县上千名农产品经纪人也积极参与杧果营销。  相似文献   

19.
<正>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学会于1987年6月13~16日召开杧果考察研究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果树学科组在岗的部分会员、学会理事长、市农牧局、市计经委、市科委等有关领导共17人。考察组成员深入杧果产地进行现场考察研究,经学术讨论认为:在我市的特殊立体气候环境条件下,杧果生长表现树大根深,枝叶繁茂,结果早,寿命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管理容易等,  相似文献   

20.
杧果畸形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世界各杧果产区杧果畸形病普遍发生,为害日益严重.在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杧果园已有杧果畸形病发生.简要介绍了杧果畸形病的症状、分布、为害、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