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麦黄矮病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谷物病毒病,几乎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从主要栽培作物到杂草的大多数禾本科植物,该病都能侵染(Plumb R.T.,1983). 其病原体是黄病毒,它是由5种公认的分离菌所引起的.由专门带有某种分离菌的20多种禾谷蚜传播.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综述了大麦黄花叶病(BYMV)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1)利用标志基因定位,(2)酯酶同工酶基因位点与抗BYMV基因的关系;(3)应用三体分析进行抗BYMV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最后,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基因定位将碰到的问题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刘伟 《大豆科技》1998,(2):29-29
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从南到北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地区比北方严重,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发生也很严重,花叶病毒病侵染大豆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叶质量下降,叶面积减小,影响光合面积和光合能力;植株营养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相似文献   

6.
从普通小麦与中间类麦(Th.intermedium)的杂交后代中衍生了抗大麦黄矮病品系,中国的中4就是这样一种品系。对被侵染幼苗病毒积累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中4抵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两种不同血清型。普通小麦(2n=42)和中4(2n=56)的F_1杂种有49条染色体,与其亲本相比带毒水平中等。细胞学和分子杂交研究表明:中4BYDV的抗性基因位于中间类麦的E染色体组和X染色体组中的7对非小麦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8.
美国的小谷类作物上BYDV(大麦黄矮病毒病)危害较重.在1981-1982年间,中西部谷物的损失几乎与1959年的损失等同.农学家罗伯特说:"BYDV完全可以用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永吉  刘玉芝 《大豆科学》1991,10(3):212-216
通过对800余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接种鉴定,总结出适合于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植株抗病材料2份,中抗材料11份,其余的材料都表现中等以上的感病。植株抗性与种籽传病率有一定关系但不呈正相关,选出5份种籽传病率稳定表现为零的材料。没有发现能抗大豆花叶病毒东北三个株系的材料。探讨了野生条件下不发或很少发生花叶病毒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付玉清 《大豆科学》1995,14(1):60-66
大豆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研究历史。近20年来,我国在株系的种类及分布、抗源筛选、流行学、抗生遗传、抗病育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蕴珠 《大豆科学》1992,11(4):343-350
近几年来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研究侧重于三个方面:1.筛选抗性基因并应用于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2.研究不同抗源的抗性基因的遗传模式及其关系;3.通过S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来鉴定株系及病毒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豆病毒病发生很普遍,已知有50多种病毒,其中20种能在自然条件下侵染大豆。在这些病毒中,大豆花叶病毒(SMV)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拟将国内外研究情况做一概述。 (一)分布与危害 早在1900年美国就发现了大豆花叶病,1921年Gardner和Kendrick做了记述,现已知道大豆花叶病毒(SMV)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13.
受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委托,对我国大麦列入编目品种进行抗大麦黄花叶病鉴定。1983—1985年先后由25个省市,地等研究单位提供入目品种3585份。鉴定试验于上海市农科院大麦黄花叶病病圃中进行。病圃条件,感病对照品种早熟三号历年发病率达百分之百,黄化程度8级。鉴定的初步结果:获得高抗(田间不发病,下同)品种118份,占供试品种的3.29%;高抗品种有明显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高抗品种仅存在于多棱品种之中;不同芒型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高抗品种有丰富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大麦重要功能基因并给大麦遗传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通过甲基磺酰乙酯(EMS)诱变处理优质、高抗黄花叶病大麦品种苏啤6号,从2400个M_2代株系中筛选出152个突变株系,突变频率为6.33%。其中,幼苗习性突变株系36个,突变率为1.50%;叶部突变株系34个,突变率为1.42%;茎部突变株系33个,突变体率为1.38%;穗部突变株系22个,突变率为0.92%;成熟期和育性突变株系27个,突变率为1.13%。经过M_3代验证,获得可稳定遗传的各类突变株系43个。  相似文献   

15.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类作物,是人类植物性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大豆重要的病原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豆产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然而,传统的抗病育种周期漫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毒源以采用干燥病叶在-15—-17℃条件下保存15天为宜,病叶与缓冲液比(g/V)为1:20。二片子叶展开时接种,其发病率较高,出现症状时间适宜。采用病株症状严重度及病叶量2个因素确定抗病5级标准,并以病情指数划分5个抗性等级。本研究提出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取得品种间及年份间具有可比性的抗性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开盛  曹越平 《大豆科学》2011,30(2):254-258
以具有不同SMV抗性的2个野生大豆和2个栽培大豆为材料,分析其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MV-N3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比较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抗病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病毒后,叶片中各酶活性比对照高,感病品种比对照低;野生大豆酶活性变化比较缓...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凯  智海剑 《大豆科学》2016,(4):525-530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不同学者曾将江苏、东北、湖北及山东等地的SMV株系做过局部划分。为促进大豆抗病育种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种质的交换,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和国内外鉴别系统中筛选出10个鉴别能力强、反应稳定的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产区25个省(市)的SMV划分为22个株系;通过不同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大豆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组重组形成的SMV新类型;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出广谱抗源科丰1号和齐黄1号等优异抗源;发现其对15个株系的抗侵染作用分别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将15个抗侵染基因定位在大豆2、6、13和14号染色体上,完成Rsc3、Rsc4、Rsc6、Rsc7、Rsc8、Rsc13、Rsc14、Rsc15、Rsc17、Rsc18等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发现抗性基因成簇存在;证明抗病、系统坏死、系统花叶3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发现大豆对SMV存在数量抗性(抗扩展),它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3个抗源品种、3条染色体上的多个抗性基因,创造了兼抗20个株系的新种质;利用基因干扰原理,完成了SMV基因HC-Pro和CP及隐性大豆抗病基因eIF4E的遗传转化,在阳性后代中获得一批优异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作者经1985—1991七年的研究确认,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为我区花生上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其年份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出苗—5月底)蚜量的多少,蚜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苗期降雨量的多少,初步肯定了三者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8~1992年5年田间接种模拟试验,探讨了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PSV)不同的发病株率对花生产量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初步肯定了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PSV)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