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田间发生此病害,严重时可减产60%,而且这种病害在贮藏期还可以继续危害种薯,这对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品质及后代种薯的生产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对环腐病的形成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播种后发病造成种薯和芽苗腐烂,使田间缺苗断垄。成株期发病使病株萎蔫死亡或矮小黄花,产量大减。在贮藏期块茎仍继续腐烂,严重时甚至造成烂窖。当前部分产区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3.
1 病状 马铃薯贮藏期发生块茎腐烂,除生育期所染各种块茎病害在贮藏期发生软腐外,尚有几种贮藏期的病害。1.1 干腐病 马铃薯块茎变色下陷之病斑,逐渐扩大并干缩使薯皮形成同心圈状折叠,并生出白色、蓝色或粉红色的病菌孢子堆。同时,薯肉变为褐色、粒状、干燥,并有充满着菌丝的空隙。  相似文献   

4.
随着种薯调运日益频繁 ,马铃薯环腐病成为生产中常见病害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侵染后可造成植株地上部分枯黄萎焉 ,贮藏期造成烂窖。种薯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 ,刀切是主要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是选用无病种薯、切刀消毒和药剂浸薯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环腐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但在田间危害严重,也是贮藏期烂窖的主要原因。陇薯3号和大白花品种发病较严重,且常常和干腐病、青枯病混合发生,造成软腐和黑腐病。一、发病症状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  相似文献   

6.
一、播前防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常见病,但因该病薯块症状特别是外部症状不明显,一是易造成切种感染;二是经贮藏期病情发展,常大量腐烂,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贮藏期发生块茎腐烂,除生育期所染各种块茎病害在贮藏期发生软腐外,尚有几种贮藏期的病害。⑴干腐病:马铃薯块茎变色下陷之病斑,逐渐扩大并干缩使薯皮形成同心圈状折叠,并生出白色、蓝色或粉红色的病菌孢子堆。同时,薯肉变为褐色、粒状、干燥,并有充满着菌丝的空隙。⑵湿腐病:由软腐病细菌以及弱寄生芽孢杆菌等侵染引起,使块茎发生臭味。⑶生理性黑心病。块茎外表正常而薯肉内部变为褐色或黑色。发病规律。多种镰刀菌和弱寄生细菌能从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检疫性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粉痂病、癌肿病和病毒病等,其中以晚疫病发生严重易流行,其它病害均以局部地区危害较重. 一、病症识别 1.马铃薯晚疫病俗称"火风",是马铃薯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的流行病害.我省阴雨多雾的山区,此病经常流行,一般损失20%~40%.主要危害叶片、茎和薯块.叶片受害,开始边缘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叶背面病斑边缘产生一圈白色霜状霉层.严重时整株变黑,叶片萎蔫,全株枯死,有特殊腐臭味.薯块被害,产生褐色或紫黑色病斑,干燥时,病部干硬,潮湿时内部腐烂.基部被害,产生长短不一稍凹陷的褐色条斑.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环腐病是世界性病害 ,最早发生于德国 ,我国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 ,现已遍及整个马铃薯产区。马铃薯受环腐病为害后 ,常造成植株严重萎蔫 ,甚至死亡 ,对产量影响较大 ,发病重的地块可减产30 %~ 6 0 %。贮运期间可加重该病发生 ,大大降低商品价值 ,常造成块茎大量腐烂 ,甚至烂窖。该病在自然情况下仅为害马铃薯。1 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它主要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地下部块茎沿维管束环发生环状腐烂。1 .1 地上部症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 ,症状有很大变化。1 .1 .1 萎蔫型 初期自顶端复叶开始萎蔫 ,叶片边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贮藏点现场调查并结合室内病原鉴定,对凉山州青薯9号马铃薯贮藏期主要病害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凉山州青薯9号马铃薯在农户自然贮藏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害有3种,即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白绢病和马铃薯环腐病,其中干腐病平均发病率最高,可达7.59%,其次为白绢病,平均值为4.79%;而环腐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平均为3.25%。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环腐病在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危害。作者简要介绍了马铃薯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侵染规律、传播途径,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拔除病株、淘汰病薯、切刀与种薯消毒、整薯播种,以期为马铃薯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贮藏期病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恒 《新农业》2003,(7):45-46
马铃薯是北方城镇居民冬季的主要食用蔬菜品种之一,在冬贮蔬菜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要的份额.但在其贮藏期间,经常受到马铃薯的干腐病、环腐病、软腐病、黑心病等为害而造成损失.北方冬春季节马铃薯贮藏期间,这些病害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轻者导致薯块零星腐烂,重者引起烂窖,造成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黑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主要病害,在各马铃薯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一般为2%~5%,严重的可达40%~50%。在马铃薯的生长期间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在田间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还可在温度高的薯窖内引起严重烂薯。  相似文献   

14.
正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源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也是一种细菌性病害,通常发生在冷凉地区,病原菌在土壤中不能长期存活,通常是在种块中存活,传播途径就是通过切刀或者包装袋传染,也可以通过蚜虫等其他昆虫刺吸叶片汁液时传播。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发生。播种后发病造成种薯和芽苗腐烂,使田间缺苗断垄。成株期发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严重为害马铃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对陕西省马铃薯产业为害严重,且为害范围,为害程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全省范围系统调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分布,结果发现该病害不仅发生在陕北地区,商洛地区也有发生。再此基础上,鉴定出为害马铃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为C型,提出脱毒种薯自繁、检测与选用、高温处理、轮作倒茬、贮藏期管理、科学用药等适合陕西省的防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控技术,以期减少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环腐病俗称黄眠圈、转圈烂等,是马铃薯栽培地区的重要病害。 一、为害症状 1.薯块受害症状:病蔓尾部皱缩凹陷,薯皮稍暗色,切开后可看到环状的维管束部分变成有光亮的乳黄色腐烂,用手挤压可从腐烂环里挤出黏稠的乳黄色菌液。重病薯几乎整个环完全腐烂,大多有软腐细菌二次感染,使皮层分离。病薯表皮龟裂;轻病薯仅半环腐烂,轻微病薯则无腐烂症状。  相似文献   

17.
正马铃薯贮藏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主要是预防和控制贮藏期马铃薯病害发生蔓延,降低薯块感病腐烂,保持贮藏品质,提高加工、鲜食、种用价值。成果来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项目(2016YFD0401300)。完成单位宁夏大学。贮藏期马铃薯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田间生长期块茎受病菌初次侵染和入窖后二次复合侵染,以及贮藏环境温湿度、气体成分等其他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此,对马铃薯贮藏期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可引起种薯腐烂、植株萎蔫、块茎软腐等,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四川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显著增加了马铃薯种薯的需求量,而带病种薯造成的马铃薯黑胫病时有发生,对马铃薯种植效益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种类、侵染循环以及在四川的发生现状,针对性提出绿色...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危害极大,不仅会使得芽苗、种薯腐烂,还会使植株萎缩、矮小、黄化、死亡,大大降低马铃薯的产量。若是贮藏的块茎发生腐烂,甚至会让窖内的部分或块茎都受到病菌的侵袭,造成烂窖。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由密执安棒形杆菌引起,属于病菌的一种,最佳生长的温度为20~23℃,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内即可死亡。通常情况下,田间土壤的温度介于18~22℃之间,因此,此种环境下极易发生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害。除此之外,若  相似文献   

20.
榆林是中国马铃薯优生区之一,靖边是榆林马铃薯的核心产区,适宜马铃薯规模化生产的资源要素目前已发挥到极致,在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连年重茬种植在所难免,加之种薯地病原基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导致马铃薯黑胫病、细菌性茎腐病、疮痂病、软腐病、环腐病和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同趋势加重。特别是马铃薯细菌性茎腐病(气生性茎腐病、茎秆腐烂病),目前己成为制约榆林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常年田间平均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发病率高达60%~70%,减产损失达10%~40%,对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极具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