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按月采自海州湾至莱州湾的987尾鲻进行了生物学测定,以鳞片作年龄鉴定依据,研究了鲻的年轮形成时期,体长与鳞长的相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及鲻性成熟年龄。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带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鱼集中分布于东、黄、渤海。国内外学者对带鱼的生物学曾经进行过一些研究。日本三栖宽研究了带鱼年龄生长问题,但对带鱼生长规律都没有作详细讨论。为此,本文着重研究黄、渤海带鱼肛长——体重关系及其生长规律、生长年问变动,并同时讨论几个参数和拐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厦门杏林湾鲻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厦门杏林湾鲻鱼鳞片年轮可作为年龄鉴定依据。鳞片边缘增长率a的周年变化,表明鳞片年轮每年形成一次,新年轮主要在10-11月间出现。已计算出鲻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3龄鱼以前属于幼鱼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鱼以后则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2龄至2.5龄之间,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征,合理捕捞的生物学指标应以生长转折点较为适当,限制捕捞1龄和2龄的港养鲻鱼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鲻鱼(Mugil cophalus Linnaeus)是鲻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且最早被人类利用及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个体大、生长快、抗病性强、食物链级次低,可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中正常生长。有关鲻鱼生长发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鲻鱼的生长情况与鲻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鲻鱼性腺的发育,关系到鲻鱼人工繁殖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鲻鱼前期仔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鲻鱼前期仔鱼在不同海水盐度条件下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鲻鱼前期仔鱼生长与存活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0-32‰,盐度低于20‰,随盐度下降,前期仔鱼存活率降低,生长速度趋慢;反之,盐度高于32‰,随盐度升高,前期仔鱼存活率降低,生长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7.
全雌鲻鱼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永强 《水产学报》2001,25(2):131-135,T001
研究了性腺未分化年幼鲻鱼,通过口服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控制其雌性化。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被诱导为全雌鲻鱼,低剂量组雌性率达90%,而对照组则为雄鱼。雄性性分化早于雌性。17β-雌二醇在肌肉和胃肠道残留量低,残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鲻幼鱼生长、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将其放在溶解氧(DO,mean±SE)含量分别控制在(1.66±0.41)、(4.35±0.53)、(7.03±0.36)mg/L的条件下养殖10 d,然后恢复至接近饱和溶解氧含量7.0 mg/L的条件下养殖30 d,研究其特定生长率、排氨率、耗氧率、氧氮比和血浆、肌肉、肝脏及鳃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抗超氧阴离子活力(ASOR)、丙二醛(MDA)含量、乳酸(LD)含量、总谷胱甘肽(T-G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对鲻幼鱼的生长、能量代谢影响显著,较严重缺氧组鲻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耗氧率和排氨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不具有补偿生长的能力;而轻微缺氧组获得完全补偿生长。低氧胁迫对鲻氧化应激指标影响显著,胁迫结束时鲻通过提高某些抗氧化酶的活力来增强抗氧化能力,以提高其应对恢复正常溶解氧环境可能带来的氧化应激的能力,同时在恢复溶氧后鲻氧化应激反应也较强烈。在恢复溶解氧阶段,肝脏中GSH显著增加,说明鲻体内的保护机制被激活。肝脏和鳃中MDA的含量在低氧胁迫后与溶解氧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在复氧30 d后仍然高于对照组,表明低氧胁迫加强鲻肝脏和鳃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组成、生长、死亡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雌、雄性比约为1.79∶1,周年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各月性比波动于1.29∶1~3.68∶1;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但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进入性成熟季节的时间稍早;雌、雄群体的生长特性差异明显,生长参数K值分别为0.44 a-1和0.53 a-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2.41和1.97;雌、雄群体的死亡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73和3.01,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9和1.04。  相似文献   

10.
《内陆水产》1974,(4):13-15
鲻鱼属鲻科鱼类,身体呈园柱形,脂眼脸发达,有背鳍两个,身体两侧背部有黑色条纹,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鲻鱼生活在浅海区和河流人海口的咸淡水地带。但因它对水的盐度和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生长快,肉质好等优点,已为许多国家和我国沿海各省广泛养殖。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体重(25.0±1.59) g 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鲻梭鱼营养与环境因子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鲻梭鱼营养(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维生素、摄食水平与投喂频率)与环境(包括温度、盐度、光照及环境污染物)因子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鲻梭鱼就营养与环境因子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A large part of the extensive aquaculture in Tunisia was based on the transfer of mullet fry from the marine coastal areas to the continental fresh water lake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he monitoring of the changes made in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Mugil cephalus fry according to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Fish acclimated to 14 °C and 0.5 psu salinity, contained 55% less total fatty acid than those acclimated to the seawater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Low salinity induces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som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uch as the 22:5 (n-3), the 22:6 (n-3) and the 20:4 (n-6), as a result of change in the level of triacylglycerol content or the activation in the synthesis of those fatty acids. The transition of the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from 26 to 14 °C in seawater is followed by a 215%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otal fatty acids in the fourth week of acclimation. The total fatty acid levels of all fish at 1 week were higher than most values at 4 weeks.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ercentage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temperature at the low salini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15.
黄渤海区日本枪乌贼渔获量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 Steest-rup)在黄渤海区广为分布,渔获物主要胴长组成范围在70~120毫米之间,是一种一年生的广布性近海小型头足类。渔获量在万吨以上,但波动幅度较大。1970~1979年年平均渔获量5万多吨,波动于1.3~10.8万吨之间。其在黄渤海区冬春季底拖网渔业生产中常常以主要渔获种类出现,特别是在其资源状况较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8月对环黄渤海三省一市沿海一线的拖网渔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调查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型式、渔场、渔获物组成、渔具结构、渔船数量及分布等现状。结果表明:黄渤海区三省一市在册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110.3kW(150马力)以下渔船约占70%,而110.3kW以上渔船只占30%,拖网渔船数量随渔船功率增大而减少。网具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型式:单船桁杆型拖网、双船有翼单囊浮拖网、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黄渤海区拖网总船数量巨大,严重破坏近海渔业资源,渔具选择性差,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相似文献   

17.
东黄海鱿鱼渔场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4,16(6):249-253,256
<正> 一、前言 东黄海鱿鱼的捕捞自70年代以来,我国和日本已开始进行,产量高的年份可达6万多吨,但产量的年际变动较大。在东海区我国渔轮也曾兼捕到一些太平洋褶柔鱼,年产量有1.5千吨左右。近几年来生产渔船及科学考察船,在东黄海区曾发现了一些鱿鱼的中心渔场,产量虽有波动,但仍呈上升趋势。渔业界普遍认为鱿鱼是当前东黄海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黄鱼的种群划分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和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而这些方法在细节的表述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中92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左矢耳石样品中δ^13C和δ^18O的值,并对每尾小黄鱼耳石δ^13C和δ^18O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黄、渤海秋季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可划分为4个种群,即渤海黄海北部种群、黄海中部种群、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其中,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其他3个种群没有站位交叉现象。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得出渤海黄海北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75.9%,黄海中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80.0%,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81.0%,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95.5%,总体判别成功率为82.6%。首次将黄海南部种群细分为了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且2种群之间很少有站位的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刺网是黄渤海区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2009年刺网渔获量达109.57万t,占该区三省一市总渔获量的30.14%,居于第2位。2010年对32个渔港渔村的刺网渔具渔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这些调查资料作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4个地区有刺网渔具渔法,涉及2型2式54种。其中,漂流单片刺网22种,占40.7%;定置单片刺网13种,占24.1%;漂流三重刺网16种,占29.6%;定置三重刺网3种,占5.6%。2009年刺网总数量为350余万片,河北最多,达到164万片;天津次之,为94万片。地区频率指数表明,刺网渔具渔法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营口至黄骅以及黄海的青岛至威海一带沿海。主捕对象网具频率指数表明,梭子蟹、海蜇、虾蛄、鲳、鲅、小黄鱼、中国对虾是刺网渔具的主要捕捞对象。大多数刺网的网目尺寸偏小。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抽样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出黄渤海区刺网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