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en)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赣中地区一般5月上、中旬发生较多,6月下旬以后,密度逐渐下降。但近两年来,在市测报点(丰城市荣塘棉种场)发现到7月下旬至8月下旬,虫口密度突增,虫株率达到100%。早发棉田为害最重,百株虫数达到3—4万头;中发棉田百株虫口达1.5—2万头;迟发棉田百株虫数达0.3—0.5万头。在此期间,棉蓟马严重为害棉花叶、蕾和花,造成叶片  相似文献   

2.
棉田间种红花招引草蛉防治棉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田中间种红花带,利用红花上的桃蚜,招引、繁殖大量草蛉,以控制棉田蚜虫,取得很好效果。红花田内草蛉成虫最多年份每亩达4万多头。不间种红花的对照田,从5月开始,用药7次。在棉蚜高峰期,蚜害株和卷叶率均比间种红花田严重。间种红花的棉田,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市郊县黑光灯诱蛾,越冬代累计诱蛾量21—113头,1992年一代总蛾量为497—1538头,是1977—1991年平均值61头的8倍多。10月份发蛾到10月15日,1992年共诱到2761头,1991年为63头;全年总诱蛾量为22980头,是1991年3750头的6.1倍。 洛阳市1992年棉花15万亩,大部分棉田伏前桃、伏桃未保住。孟津县1.5万亩棉花,不完全统计,绝收者达5000亩以上,其余的减产也在4成以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5.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新疆喀什地区棉蚜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英  王文斌 《植物保护》1992,18(5):24-24
我区自1985年首先在甜瓜田内发现棉蚜,随后发现在棉田为害逐年加重,因其发生期长、繁殖率高,在棉花生产中造成的损失较重,已为我区棉田的主要害虫。 一.棉蚜在喀什地区的发生规律 (一)越冬据近年调查,棉蚜在我区一是以卵在石榴、木槿、花椒腋芽及皮缝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孵化为干母,产生有翅蚜,4月中旬迁入棉田,9月底10月初部分棉蚜又迁回越冬寄主;二是以成、若蚜在温室、大棚的蔬菜及室内盆栽花卉上越冬,翌春揭  相似文献   

8.
棉尖象在阳谷县棉田大发生棉尖象又名棉象鼻虫、棉小灰象。过去在我县一直属次要害虫,一般棉田百株有虫5~20头左右。1994年此虫在我县棉田大发生。7月份调查,一般棉田百株有虫500~800头,高的达1300多头。由于防治不力,使棉花减产约3%,高的达5...  相似文献   

9.
孝感市常年棉花种植面积2.67万hm2左右,近几年棉田除草剂应用发展较快,为了比较本地棉田几种常用土壤封闭除草剂的田间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我们在孝南区东山头原种场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一类棉田一般百株累计卵、虫量1500—2000粒(头),高的达5000粒(头)以上,不仅为害棉花而且为害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笔者7月1-3日在丰县、铜山县等县调查,玉米百株平均有虫98.5头,受害株率90.4%。大豆百株平均有虫95.6头,受害株率88.7%。受害严重田  相似文献   

11.
孙家志 《植物保护》1990,16(1):54-54
苎麻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 Saunders)近年在局部地方为害棉花,1989年6月在南县鸟咀乡安乐村的300多亩棉田发生,一般每亩有苎麻天牛5000-15000头,有100多亩为害严重,虫多的每亩达到20000多头。为害株率25-40%,死苗率10-20%。 此虫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4月上中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5月底开始迁入棉田,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成虫以早晚或阴天群集在棉田活动与为害,睛天中午停留在棉叶背面和田边杂草丛中歇息。成虫取食棉苗叶柄、嫩茎,咬断嫩头。使棉花的叶片掉落,主茎折断,嫩头枯死。为害重的棉株成为光杆,造成棉花严重减产。凡靠近麻地,棉苗生长嫩绿旺盛的棉田为害最重。 近年来忽视了对天牛的防治,虫口密度累积增多:加之是麻农挖麻种棉,形成了棉麻插花种植,给天牛的迁飞为害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苎麻天牛羽化高峰期,正值头麻收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朝阳市,位于北纬40°20′—42°20′,东经118°50′—121°20′,为古长城外高寒棉区。棉花上棉铃虫年年发生,1992年发生特别严重,全市54万亩棉田全部发生。百株棉花有棉铃虫幼虫200头以上,蕾铃受害严重,虽经大力防治尚损失30—40%,其它作物如高粱、玉米、谷子、芝麻、花生、向日葵、番茄、菜豆、茄子等也严重受害。从近些年本市棉铃虫的发生情况,我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县部分沿海乡镇蜗牛已成为棉花、粮食等作物上突出的有害动物。1990年初步统计,沿海乡镇棉田发生面积达31.6万亩,占总面积的79%,棉花苗蕾期调查,每亩有幼贝5.9-28.6万头,高的田块达60万头以上,造成棉花破叶率达54%,重发田块在棉花幼苗期即咬断棉苗叶片、嫩头等:受害重的大豆田,  相似文献   

14.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牧草盲蝽发生与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仁福  王伟  刘海洋  姚举 《植物保护》2018,44(3):172-176
为明确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发生及为害的影响,2014-2015年采用目测法对单作棉田、扁桃棉花间作(东西)田、扁桃棉花间作(南北)田3种类型棉田牧草盲蝽发生与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种类型棉田牧草盲蝽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且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对3种类型棉田牧草盲蝽不同虫态百株累计虫量而言,单作棉田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累计数量均显著高于2种间作类型的棉田,单作棉田百株棉花棉铃被害率亦显著高于2种间作类型棉田。对2种类型的间作棉田,扁桃棉花间作(东西)田牧草盲蝽各虫态的种群数量和棉铃被害率均低于扁桃棉花间作(南北)田,其中2015年各虫态的种群数量达到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相较于单作棉田,扁桃棉花间作不利于棉田牧草盲蝽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5.
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害虫,在乐平市每年发生6代,历年以为害蔬菜为主,棉田仅有零星发生,偶有小暴发。但2000年在棉田发生量之大、面积之广、为害之重实属罕见。据调查,7月下旬初第三代斜纹夜蛾在全市棉田暴发,并迅速扩展为害,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的棉田达1100hm2,占全市植棉面积的41.25%,伏桃损失5~7成。接渡镇坑口村73.3hm2棉花未结一个伏桃,靠近棉田的两棵大樟树的叶片也几乎被吃光。棉田幼虫密度一般为256~418头/百株,高的1652头/百株,最高4600头/百株。  斜纹夜蛾在本市棉田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北疆连作棉田轮作倒茬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2008年在多年连作的棉田上进行不同茬口轮作倒茬试验,以研究不同茬口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生长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应棉田轮作倒茬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茬口的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及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田,其中加工番茄茬口对土壤的培肥效果总体表现最好;不同茬口的棉花产量表现为小麦-大豆→棉花加工番茄→棉花玉米//大豆→棉花小麦→棉花玉米→棉花CK。小麦-大豆或加工番茄可作为长期连作棉田的良好前茬。  相似文献   

17.
陕西棉蚜天敌十分丰富,有的年份可完全控制棉蚜为害。据我们多年调查,当棉蚜有翅蚜由其它寄主迁入棉田时,常常携带大量寄生绒螨,经鉴定,这些绒螨是绒螨科的无视异绒螨Allothrobium ignotum Willmann和肥绒螨Trombidium hyperi Nercammen Grandjean et al.。在我国上海、江苏、山西、陕西和湖北等省的棉田内均有分布。活动能力较强,在棉株上四处爬行、觅食,只要找到棉蚜,不论成蚜、若蚜或有翅蚜均可附体寄生,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摘     
科技文摘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种群动态研究初报/夏敬源…(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55112)//中国棉花.—1996,23(6).—5~7北方棉区麦棉两熟制已占该区植棉总面积60%以上。作者研究了平作和麦套春棉治虫与不治虫共4种类型棉田的棉铃...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药方式下吡虫啉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吡虫啉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连续两年采用种子包衣、颗粒剂穴施和灌根处理棉花,并结合种植绿豆诱集带的方式,研究其对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1 500 g/hm2时,棉花颗粒剂穴施+绿豆诱集带颗粒剂穴施、灌根和颗粒剂穴施3种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较好,自棉花苗期至8月中旬花铃期百株绿盲蝽数量分别为12、15、17、8、19头,均低于为害经济阈值,控制有效期接近110 d;在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900 g/hm2时的棉花颗粒剂穴施、灌根处理以及吡虫啉有效成分用量为675 g/hm2的棉花种子包衣+绿豆诱集带种子包衣处理,对棉田绿盲蝽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次之,控制期在100 d左右。单一棉花种子包衣处理控制效果低于上述处理,持效接近90 d。各处理对棉叶受害指数减退率的影响与其对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控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棉田吡虫啉颗粒剂穴施及液体制剂灌根施药是控制绿盲蝽为害的有效施药手段。  相似文献   

20.
揭膜对土壤温湿度及棉花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缓解残膜污染对棉田生态的影响,在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1~2号试验地进行了棉田揭膜试验,研究头水后揭膜和2水后揭膜对土壤温湿度和棉花根系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新疆滴灌棉田揭膜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头水后(6月14日)和2水后(6月23日)揭膜两个处理,以正常覆膜为对照,连续测定头水后到灌溉结束棉田土壤温湿度的变化,同时测定棉花根系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动态,成熟期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7月5日之前,揭膜会降低土壤温度且幅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少;4水前揭膜会降低土壤湿度,降低幅度随着浇水后天数增加逐渐变大。揭膜可促进棉花根系提前建成,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及侧根数的发生。揭膜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线性增长期较CK缩短8.54~12.72 d,根系干物质积累时间缩短9.91~11.68 d。揭膜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CK增加12.34%和11.67%,产量较CK增加6.0%~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