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近几年对塔里木河下游3个典型断面的胡杨各项生态指标的实地监测,分析了输水恢复过程中胡杨生长对地下水位的响应程度。研究表明:(1)河岸胡杨林生长与地下水埋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10次生态输水,下游河道沿岸的地下水得到补充,水位明显抬升,胡杨长势也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地下水位愈深,胡杨的干旱胁迫程度愈强。横向上,胡杨对生态输水的响应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纵向上,从上段至下段胡杨生长对输水的响应范围逐渐减小。(3)在输水河道两侧过水湿润岸滩,虽有胡杨实生苗零星出现,但就目前输水方式,还无法实现胡杨大面积繁殖更新。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地下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杨是塔里木河河道周围重要的适生树种,对调节区域小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径向生长是反映胡杨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是很多研究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将所有林龄的胡杨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它与地下水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却忽略了胡杨由于林龄存在差异,它们对地下水位的响应可能不同。所以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选取了不同林龄胡杨的径向生长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曲线回归的方法分别与地下水埋深建立函数关系,并借助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其与地下水埋深响应的敏感点,以实现定量分析的目的。结果表明:(1)胡杨中林和近熟林的径向生长量随地下水埋深下降呈减小特点;(2)胡杨径向生长量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总体上为4次多项式,但不同林龄的胡杨遵循不同的拟合关系;通过灵敏度分析,胡杨林龄的差异导致其胁迫水位和停止生长的水位也不同。通过研究,证明了胡杨不同林龄与地下水的关系不同,因此在开展恢复时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西部生态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该地区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5次生态输水,通过3年对输水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就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输水的积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各有其变化规律,在时间上近河道水位响应快,远河道水位响应慢.在空间上距河道不同距离和不同河段上地下水上升的幅度不同.(2)输水后天然植被的响应主要表现在植被种类和植被盖度的增加上;(3)鉴于输水后生态响应的范围仍然较小,因此输水工程还应该继续进行并适当调整输水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两年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一般在150~2 300粒/m2之间,属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看,地表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使土壤种子库在顺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2)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在分布上具有较高的密集性,表现出类似沙漠地区种子库的分布特征;(3)微生境条件对土壤种子库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河水漫溢区的种子库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而低洼地、柽柳包和有较多枯枝的退化草地均比光板地和胡杨林地有更多的有活力种子;(4)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的生态退化导致了本区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差异,主要表现是随着地表植被群落生态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种子库占土壤种子库的比重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和种子库密度、物种组成上的季节差异,并从土壤种子库的角度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可行性.(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较大,如果排除放牧的影响,3月份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要小于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2)从物种组成上看,3月份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占优势,而胡杨和柽柳的种子基本上都出现在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中;(3)随塔里木河下游地上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鉴于土壤种子库无论在物种还是密度上均要远丰富于地上植被群落的事实,认为通过激活土壤种子库来实现下游生态的局部恢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考虑到主要建群植物的生态恢复,建议今后的输水时间应该选择在8月到11月之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塔里木河干流区近20年水文生态变化监测资料,研究了其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特征与河道来水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塔河干流上中游段地下水埋深年度变化呈枯水期3—4月变幅在0.42~0.92 m,汛期7—9月变幅在1.06~3.67 m。经近20年的生态输水,2009—2017年9年间下游段地下水埋深平均抬升了3.75 m,地下水埋深随输水量的变化明显,总体上在输水停止后1月内达到峰值,而后逐渐降低,直至下一次输水才会明显回升。2009年之后的生态输水对下游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下游NDVI平均值由0.05提升至0.15。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区生态输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综合响应,可为区域水资源调控和进一步量化输水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斌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181-183
近几十年来,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剧烈下降,天然植被衰退,为恢复和重建塔里木河下游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从2001年到2006年,先后进行了8次生态应急输水.在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恢复情况、地下水矿化度变化、植被对生态输水的响应以及生态输水对土地沙漠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认为,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沿河道两岸一定范围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生态输水主要建立在博斯腾湖和开都河高水位的基础上,如果遇枯水期则无法实现.若长期大量从博湖调水,必然导致博湖水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两年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一般在150~2 300粒/m^2之间,属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种子库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看,地表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使土壤种子库在顺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2)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在分布上具有较高的密集性,表现出类似沙漠地区种子库的分布特征;(3)微生境条件对土壤种子库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河水漫溢区的种子库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而低洼地、柽柳包和有较多枯枝的退化草地均比光板地和胡杨林地有更多的有活力种子;(4)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的生态退化导致了本区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差异,主要表现是随着地表植被群落生态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表现为表层种子库占土壤种子库的比重不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为干扰对塔里木河干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塔里木河下游正在实施的生态应急输水工程,以输水年(2000年)前后干流不同测站的径流量以及下游地下水位的变化为基础,分析人为干扰后,塔里木河干流水文情势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源流区农业灌溉引水剧增,到达干流的水量逐年减少,进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20世纪50—90年代以0.2亿m3/年的速度递减,但90年代中期以后有略微增加的趋势;中游英巴扎的径流在输水年前后仍继续减少;下游卡拉站由于人工输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从春季到初冬,径流量都大幅度增加,夏季洪峰流量是输水前的2倍,且在时间上有所推后。人工输水后,下游9个生态监测断面的地下水位发生较大变化。纵向上,从大西海子水库向台特马湖方向,地下水位抬升幅度呈逐级递减的趋势;横向上,各个断面的监测井水位呈波段式上升,且愈远离河道波动愈小,5次输水的响应范围达到1200 m。下游区生态输水的积极干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源干流上游区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应急输水工程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沙漠化程度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资料以及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植被覆盖度、沙漠化动态度模型分析法,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植被和沙漠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植被覆盖度增大,植物种数明显增加;胡杨冠幅增大;裸地、沙地面积减少;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重度沙漠化面积有减小趋势。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持续发展是小流域治理的主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丘区小流域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自然、经济条件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教育投产少,人口过多和化素质低,这一严峻现实不允许小流域治理走高投入产出的道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小流域治理应在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高效性和阶跃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小流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投入、科学技术的潜力和某些资源的潜在生产力,以求得小流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在获得短期效益的过程中,不损害后代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省级粮食局网站域名缺乏规范,国家粮食局官网搜集的省级粮食局域名共有26个。实证分析了它们在域名层级和域名命名等方面的混乱现状,并提出域名规范措施:域名层级统一为以".gov.cn"为后缀的国内二级域名;"粮食局"英文缩写统一为"ag",拼音缩写统一为"lsj";域名中省名拼写方式统一为"[省名第一字拼音全拼]+[其后几字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或"[省名的独特简称全拼]+[连字符"-"]+[省名拼音首字母缩写]"。  相似文献   

13.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流域治理效益分析,经分析年输沙量的减少是流域治理结果,并且该流域治理效益比较明显;另一部分是年输沙量计算模型的推求,用这个模型可以计算出无资料地区的年输沙量,也可以计算无资料年份的流域年输沙量。  相似文献   

14.
对径流小区泥沙量测定中采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径流小区泥沙量测定,是坡地和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土壤侵蚀模型建立和预报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搅拌取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传统含沙量测定方法,但由于所取样本为表层混合样,粗颗粒泥沙含量少,样本代表性较差,测得的泥沙量远小于实际泥沙量。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取样方法—沉淀取样法,该法的样本为沉淀且风干若干小时后的湿泥样,湿泥样分布较为均匀,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测定的泥沙含量数据精度较高。将以上二种方法测定的泥沙量数据相互对比,并用年终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梯度风对雾滴穿透性影响的研究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梯度风中果树枝叶的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发现:梯度风可以使果树枝叶产生“躲闪”、“退让”和“扭转”运动,有利于雾滴穿透和沉积。室内和田间试验证明:只提高弥雾机出口风速对雾滴的穿透效果不好,反而容易造成近风侧粘附雾滴的逃逸。而弥雾机械梯度风的存在,有利于雾滴的穿透和沉积。因此,为了提高雾滴的穿透性和沉积性,应该提高梯度风的梯度。为减少已粘附雾滴的逃逸损失,提高雾滴在整株果树上分布均匀性,提高药效,必需合理选择和控制风机的出口风速。  相似文献   

16.
为消除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并将其加工处理成宝贵的饲料和优质有机肥,通过对国内采用的各种鸡粪加工处理方法的调查、研究与比较,设计提出一种集众法之长且有自身特色的新型鸡粪处理综合配套技术。它采用干除粪工艺,对鲜湿鸡粪先经“热床式尾气净化及余热回收利用设施”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烘干机烘干,最后加工成饲料或经有机无机肥生产线加工成肥料。经在北京等地实践应用表明,既可有效治理鸡场环境,又可获得明显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2002年荔枝大丰收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国保 《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55-56,F003
通过对2001/2002年度玉林市荔枝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02年获得大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发育期气侯条件好:秋梢抽生期雨水正常;冬季在寒冷和干旱的双重作用下花芽发育比较完全;春季气侯温暖雨量适中雨日偏少有利于荔枝的孕蕾和开花授粉;幼果期和膨大期气象条件也很正常。气侯条件比历史上最高产的1999年更优。  相似文献   

18.
棉籽泡沫酸脱绒是一项复杂的农业工程技术,它不仅涉及到一些机械工程技术,而且涉及到棉种的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及热力学特性。文章通过总结作者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对有关文献的整理,对脱绒工艺所涉及到的一些棉种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脱绒工艺参数确定的基本依据,为该项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种籽素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76-2011年博斯腾湖小湖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6年、1990年、2002年和2011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及其他相关资料,研究了1976-2011年博斯腾湖小湖区湿地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40年间小湖区湿地面积变化呈波动性趋势.其中1976年湿地面积最大为3 813.12 hm2;2002年和2011年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为3 138.12,2 285.53 hm2.(2)在整个研究时段博斯腾湖小湖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在1976 1990年,年平均减少2.67%;而在1990-2002年,年平均增长2.63%;2002年以后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比前15年明显加快.从研究区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来看,废弃物处理、水涵养和气候调节功能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较大,且在整个研究时段呈增加的趋势.在研究期间,博斯腾湖小湖区湿地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与流域自然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应重视近年来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对绿洲经济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滨岸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机理和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彬  汤兰  唐莉华  何威威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257-262,274
滨岸缓冲带是指与河流(包括湿地和湖泊)相邻的对污染物、沉积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缓冲功能的水陆生态系统交错带,是一种重要的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水体环境的方法。滨岸缓冲带的研究存在较多的方向和不同的立足点。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构建了滨岸缓冲带的研究框架,从其作用机理、结构、功能与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