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min,体内循徊期为3~5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田间药剂防控试验,实际测试了两种药剂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探讨了该病害的药剂防控技术,并提出了具体施药建议,以供田间防控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特点及原因的分析,初步明确了6月份白背飞虱的迁入虫重和带毒率、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等为该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原则,提出以预防重病田出现为主,加强预测预警,抓重点田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及相应技术措施,以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兆鸿 《广西植保》2011,24(4):25-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2007年晚稻发现该病在平乐县部分乡镇稻田造成严重为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0.62万公顷,造成损失366.49万公斤,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最大的主要病害。在防...  相似文献   

5.
吉安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经久传毒,不能经卵传毒。2007年该病在江西省吉安市发生较重,2008年发生较轻,2009年又发生较重,2010年是最重的一年。早稻发病少,中晚稻发病重。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前期易感病,染病早,发病重,产量损失大。产量损失低则5%以上,高则60%以上,严重田块绝收。该病最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矮缩,二是拔节后茎杆上形成蜡白色串珠状突起,后变黑褐色。防控措施主要是治虱防矮,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稻飞虱,预防该病,采取药剂拌种、秧苗期、封行前和穗期施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目前全国已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33.3万hm2,基本绝收面积0.67万hm2。其中以湖南发生最重,约11.9万hm2,损失稻谷5000万kg。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肆虐湖南稻区,其中早稻发生4.94万hm2,中稻发生23.39万hm2,晚稻发生29.9万hm2。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1世纪初在我国华南地区首先发现的经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播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在发现后的十多年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成为我国和越南及周边国家重要水稻病害。迄今,有关该病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该病害的发生历史、病原特征及致病机理、病毒传播及流行规律和测报及防控技术,以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持久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三亚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历史发生情况、水稻栽培环境及近年的防治技术推广措施表明,三亚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土壤速效磷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低,且偏酸的稻田中容易发生;在4~6月和7~9月水稻秧苗期、本田分蘖期和孕穗期前期高温、高湿,后期高温、干旱容易偏重发生;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主要时期。以此对该病在三亚的发生进行类推预测,同时结合当地的发生规律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制定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为害情况,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开展药剂拌种防控试验,测试2种药剂控制白背飞虱及南方黑条稻缩病的效果,探讨该病虫害的药剂防控技术,并提出了具体施药建议,以供田间防控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衣壳蛋白的C端12个氨基酸多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克隆,获得2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SRBSD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3F1、5G1。3F1、5G1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 kappa链。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与SRBSDV和RBSD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反应。利用单克隆抗体3F1建立的dot-ELISA检测方法能准确、特异、灵敏地检测田间稻飞虱及水稻样品中的SRBSDV和RBSDV。SRBSDV和RBS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诊断、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晚稻上首次发现,2008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2009年鉴定,该病己在钦州市的灵山、浦北、钦南、钦北等县区发生,发病面积4185.47ha,绝收面积275.07ha,损失2328.15t稻谷。  相似文献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并经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鉴定和命名的为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呼肠孤病毒科  相似文献   

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组合用药防控技术示范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顺昌县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组合用药防控技术示范。示范结果表明:先正达产品组合噻虫嗪70%种子处理可分散剂拌种+秧田1叶1心期吡蚜酮25%水分散粒剂喷雾+移栽前2d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喷雾+本田移栽后7d毒死蜱48%乳油+氨基酸12%水溶性液剂喷雾+移栽后15d吡蚜酮25%水分散粒剂+氨基酸12%水溶性液剂喷雾防控效果最好达99%。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和发生特点,提出了以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为策略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防城港市的发生特点及其上升趋势,特别是对2009年其在晚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之后又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虫病共防共治"和"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病害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传人湖北省的新发生病害,它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2009年在公安县晚稻田首次见病,近年来扩散蔓延迅速,由于该病害可经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进行远距离传播,扩展快,隐蔽性强,危害大,已对我省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科学、有效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国和我省均制定了防控技术方案,但由于该病研究时间较短,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故在防治策略和防治实践上还存在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在2009年和2010年在湖北大面积爆发,而后逐渐下降,以至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几乎没有发生。2016年湖北省多个地方又有发生,是否意味着SRBSDV会卷土重来?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SRBSDV发生的特点、发生的症状以及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在关岭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年发生,造成水稻矮缩不抽穗,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给农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关岭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并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