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时期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轴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为研究区,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法对研究区2010-2015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驱动因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在2010-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为了加强横向对比,分别求取了4个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河子市(0.546)、乌鲁木齐市(0.524)、克拉玛依市(0.503)、昌吉市(0.479);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分别对4个城市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社会人文状态和生态持续性4个方面归纳出了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择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系统稳定与结构功能、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共11个指标,采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将辽宁省台安县14个乡镇划分为北部风沙绿化生态恢复区、西南稻鱼洼地生态保护区、东南两河平原生态建设区和中部城镇工业污染控制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分区结果,指出了各区以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山东黄瓜地方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与育种相关的17个性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山东48份黄瓜地方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保留前7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达到87 2%。聚类分析将其分为7类,华南型黄瓜和华北型黄瓜聚为不同的类群,分类结果与传统的根据生态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分类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科技等4个方面共30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14个市(州)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并分成四个类型,对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研究区采样点土壤理化性质、土地抗旱能力、自然地理条件3个方面的指标的提取,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指标的隶属度,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得出评价单元农业适宜度。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科学的对研究区进行划分,为研究区农业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农业生态区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和动态聚类分析对2009-2010年江苏省常规油菜预备试验14个品种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Y1,Y2,Y3含有总的贡献率达到97.56%,并且通过3大主成分分别在各个性状中的得分值的高低了解各个性状在主成分中的分量。将主成分的前3个主成分进行基于组内平方和最小的动态聚类分析,得到唯一聚类结果,并根据分类数的不同画出不同颜色聚类图形。本研究给传统育种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白耳鸡、藏鸡、大骨鸡、河南斗鸡、固始鸡、狼山鸡、鹿苑鸡、丝羽乌骨鸡、仙居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的体尺、体重和生态特征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跟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占总信息量的88.659%),并根据各品种的前3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11个地方鸡品种可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这说明生态因子亦是品种分类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庆市自然资源特征、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划,确立了该区进行生态区划的原则及指标因子体系,并且应用SPSS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大庆市农业生态系统划分为4个生态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采种区的滇牡丹种子种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筛选出优良种质用于滇牡丹种苗生产。【方法】本研究探究了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种苗质量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滇牡丹种苗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聚类分析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作出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95%。通过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猴子山、老君山种苗质量较好,在聚类分析中被聚在第Ⅲ类;G214国道、虎跳峡种苗质量次之,被聚在第Ⅳ类;丽鸣线种源归为第V类;拉井乡、冲古村、城东、达茨坝、滑雪场居群的种苗质量较差,被聚为第I类;通甸乡、羊拉乡居群的种苗最差,被聚为第Ⅱ类。【结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价种苗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49份甜糯玉米杂交新组合和苏玉糯5号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和品质等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个性状降为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能解释表型变异的89.42%。对5个主成分进行二维排序分析和聚类分析,共筛选到9个优异甜糯玉米杂交组合,为甜糯玉米新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每万人拥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自然灾害成灾率、人均粮食产量、农业产投比、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要促进和实现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控制农村人口增长,营造良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结合区域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针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另外,从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4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湖北省17个地市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把湖北省17个地市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5种类型,并依此提出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这些指标为指导收集了福建省1997~2008年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显著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设计了四川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1990~2006年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稳步提高,但存在粮食产量变动频繁、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等诸多隐患。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2006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四川省内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四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甘肃省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实施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果表明,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推动甘肃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经验法从系统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模糊物元分析法对河南省2008年各地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并运用SPSS17.0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生态安全指数在0.452476~0.586619之间,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且有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1年河南省18市农业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影响河南省18市农业发展的11个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代表各市农业发展现状的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18市分为农业发展重点区、农业发展优化区、农业发展协调区、农业发展生态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模糊理论在山东省地市生态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生态经济评价可为其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介绍了模糊评价的基本思路,结合山东省实际,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24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级市为基本单元,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得出山东省17地市整体生态经济水平不高的结论。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山东省生态经济水平梯度影响较大,而生态与环境状况对其影响较小。最后,把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种生态经济类型,对模糊评价中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目前国外对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的最新成果,对河北省从1985年到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这期间河北省的生态承载力增长不明显,而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出现了生态赤字,河北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土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