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涵养水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该文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为对照,分析白桦、色赤杨、水曲柳、刺楸、紫椴与红松人工混交林的枯落物和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结果表明:红松纯林现存凋落物量明显高于人工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最高;5种不同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持水能力、综合涵养水源功能均高于红松纯林。因此,在辽东地区应尽可能营造阔叶红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木荷混交造林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立地条件差的低丘岗地,营造马尾松纯林易遭病虫危害,水土流失严重,林地肥力降低,难于成材,为此,对江西高安县9年生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设立标准地,进行林分生长量、生物量、叶面积、根系、土壤、植被、病虫害、枯落物、水土流失、小气候等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树高、胸径、每公顷立木蓄积量分别比纯松林大30 9%、31 7%、10 7%,生物量是纯松林的2 24倍,枯落物是纯松、荷林的3 37、1 96倍,病虫害的株发生率、水土流失、小气候等的改善均优于纯松林。松 荷混交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低丘岗地上值得推广的优良针阔混交类型。在生产上,建议进行株间、行间或小块状混交,或星散状混交,马尾松、木荷混交比例为5~3∶1,初植株行距为1 2m×1 2m、1 5m×1 5m或2m×2m,密度为4440~6944株·hm-2。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红松纯林的林分枯落物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等性状可知,单位面积枯落物总量红松针阔混交林比红松纯林高40%~60%,其半分解的枯落物量均高于未分解的枯落物量,而红松纯林则相反;红松针阔混交林中枯落物的持水量较红松纯林高26%~75%,养分含量明显高于红松纯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都明显优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4.
冀北山地不同树种组成桦木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对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采用浸泡法和双环法对冀北山地5种不同树种组成的桦木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枯落物半分解层储量均大于未分解层,总储量变化范围为12.85~20.87t/hm~2,白桦纯林储量最大,阔叶混交林最小;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73.27~106.99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59.22~81.86t/hm~2,均为杨桦混交林最大、落桦混交林最小;3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指数关系,随浸泡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4土壤容重是油松白桦林最大、杨桦混交林最小,总孔隙度是杨桦混交林最大(60.66%)、阔叶混交林次之(59.31%)、油松白桦林最小(45.4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均是杨桦混交林最大、阔叶混交林次之、油松白桦林最小;5土壤入渗速率和入渗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综合来看,杨桦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以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下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属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土壤碳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3种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落物层的分解,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特征表明原始红松混交林树种构成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对土壤属性因子而言,碳氮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因子而言,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无相关关系;0~100 cm深度内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为181.4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0.56 t/hm2,阔叶红松林最小,为150.78 t/hm2,且接近70%的土壤碳储存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层内。旨在为揭示原始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和探索我国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碳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省莱芜市石质山地生态修复区,对5种人工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蓄水保水功能具有明显差别①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95.0%~208.2%之间,以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②不同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在8.8~19.6t/hm2之间;针叶林枯落物蓄积量较大,因而持水量较高;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1.8~2.6mm之间,针阔叶混交林依次高于针叶林、阔叶林。③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水深在0.8~1.6mm之间,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大于阔叶林、针叶林(具体为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单纯林>麻栎单纯林>赤松单纯林>赤松×侧柏混交林)。④在石质山区生态修复的林业工程中,应尽量增加针阔叶混交林分或阔叶林分的培育、减少针叶林分,以提高人工林分枯落物层在防止土壤侵蚀和涵养水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宽甸县振江富阳林场选择立地条件较好、林木分布均匀的近熟天然次生林,设置标准地,进行全透光(100%)、中度透光(32%)、强度透光(55%)和对照(未采伐,0%)的透光抚育试验,分析不同透光强度短期内(伐后4年)对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全透光抚育在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P 0.05),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 0.05)。在枯落物层水源涵养方面,与对照相比,全透光和强度透光抚育显著降低了枯落物的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P 0.05),中度透光抚育对枯落物的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影响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江山市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年10月,选取浙江省江山市典型地段的阔叶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设立标准样地,研究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结果表明,6种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储量为7.86~25.64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灌木林,且枯落物厚度和储量大小排序一致;最大持水量变化在11.19~33.42 t·hm~(-2),有效拦蓄率范围为87.37%~126.41%,有效拦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含阔叶树种的森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优于针叶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赛罕乌拉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对其林下植被及枯落物层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分结构越复杂,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越大,其截留降雨的能力也越大。②4种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范围在12.44~31.60t/hm2,针叶林枯落物的蓄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③枯落物持水率大小顺序为山杨林>白桦林>山杨白桦林>落叶松林,山杨林分枯落物的最大吸水率(511%)为落叶松林分(280%)的1.8倍。④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大小为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枯落物最大拦蓄量大小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混交林>阔叶林。落叶松林的有效拦蓄量最高(为6.56mm),白桦林分有效拦蓄量最小(为3.38mm)。  相似文献   

10.
对皖东低丘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拦蓄量等水文参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麻栎林(8年)、湿地松林(24年)、马尾松林(14年)、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储量依次为21.53t/hm^2、21.34t/hm^2、15.51t/hm^2、12.45t/hm^2;天然次生林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315%,枫香林275%、麻栎林249%、松栎混交林175%、湿地松林174%、马尾松林149%;松栎混交林枯落物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252%,天然次生林225%、麻栎林222%、枫香林215%、马尾松林183%、湿地松林181%;8年生麻栎林拦蓄能力最强,有效拦蓄量达34.48t/hm^2,其次为天然次生林、湿地松林(24年)、马尾松林(14年),阔叶树、针阔混交林拦蓄能力明显高于针叶树:短周期麻栎薪炭林造林后前3年林分枯落物储量少,第4年枯落物明显增加,并形成半分解层,7年生麻栎林有效拦蓄量已超过14年生马尾松林,8年生其枯落物储量高于当地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和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卢正茂 《辽宁林业科技》2021,(1):17-20,72,74
为研究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变化,以辽东山区人工营造的5种典型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类型阔叶红松混交林单位面积凋落物现存量(未分解和半分解)均低于红松纯林,其中白桦-红松的凋落物现存量为红松纯林的91.9%,而紫椴-红松混交林的凋落物现存量仅为红松纯林的35.7%;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地区5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台山地区门限石林场南梁沟5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量与土壤容重及孔隙度进行测定,研究5种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5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平均蓄积量为29.7t/hm^2;枯落物平均最大持水率为201.2%;5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均小于对照荒草坡;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对照荒草坡;林地土壤暂时贮水量与涵养水源总量均大于对照荒坡。由此可知,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改良效果及涵养水源功能均优于人工林与灌木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时,可以考虑优先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楠杆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储量和持水特性,以保护区9种不同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在1.15-4.57cm之间,大小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麻栎林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杨树林华山松林;枯落物蓄积量为1.13-11.36t/hm~2,大小顺序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麻栎林灌木林华山松林杨树林。(2)9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3.817 9-21.405 3t/hm~2之间,其大小顺序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针阔混交林华山松林灌木林杨树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36.46%-460.45%,表现为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华山松林麻栎林灌木林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杨树林。(3)9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枯落物持水量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分别在12h和1.5h基本达到饱和,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前5min内速率最大,而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速率分别在12h和1.5h之后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14.
水曲柳人工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87年营造的水曲柳针叶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的静态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6.07~21.65 t.hm-2和9.05~12.82 t.hm-2,林地土壤的单位面积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57.6~506.6 t.hm-2,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 871.2~3 035 t.hm-2。综合比较,水曲柳针叶混交林静态持水能力都要好于水曲柳纯林,在3种水曲柳针叶混交林中水曲柳红松混交林持水量最大;其次是水曲柳云杉混交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最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是林地水文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定量评价黄土梁状丘陵区比较稀疏的典型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指标,可为研究区林草植被的生态重建、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杏、山桃、柠条纯林与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桃-山杏-苜蓿混交林6种人工林,分别设置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四角及中心设5个1 m×1 m的样方收集枯落物样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分析保存在地表及混入土壤中的所有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性及持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研究表明:1)6种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范围在1.05~4.01 t·hm-2,其中山杏纯林最高,山桃纯林最低。土壤中枯落物蓄积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变化范围在11.43%~25.00%。除山杏纯林外,混交林分的总蓄积量均大于纯林。2)综合6种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来看,最大持水量为山杏纯林(15.75 t·hm-2),最大持水率为山杏-柠条混交林(264.65%)。3)6种林分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均表现为在浸水初期迅速变化,24 h时达到饱...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辽东山区主要水源涵养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以辽东山区苏子河上游赵家林场的红松人工纯林、落叶松人工纯林两种人工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其枯落物的厚度、现存量、持水量和持水率等特性。结果表明:红松人工纯林枯落物总厚度为6.8 cm,大于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的总厚度;红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现存量为49.21 t·hm-2,大于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现存量;但红松人工纯林和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枯落物总持水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甘肃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子午岭林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油松纯林的乔木植被、乔灌植被、乔灌草等植被类型的树冠截持量、地表径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测定分析发现:针阔混交林树冠截持量高于阔叶混交林和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地表径流量(3.24mm)、土壤侵蚀模数(0.46 t/(km~2·a))最小;枯落物已分解层持水率(19.68%)最高,土壤层年均水源涵养量(318.28mm)高于枯落物层(187.17mm),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纯林。综合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大(592.18mm),油松纯林乔木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小(376.92mm)。可以通过造林树种搭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和植被类型分布,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等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水文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12月采集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毛竹产区试验林分枯落物,测定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枯落物的水文特性并与阔叶林对照,结果表明:24h内枯落物持水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0~8h)和阶段Ⅱ(8~24h)。阶段Ⅰ不同林分枯落物持水量约占饱和持水量(24h)的比例范围为:23.85%~30.39%。枯落物持水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6~8h后基本趋于稳定。枯落物浸泡1h的平均持水率为1.958g·g-1·h-1,浸泡4h后降低为0.419g·g-1·h-1,降低至初始值的22%。在浸泡2~8h后,毛竹纯林枯落物持水率是竹阔混交林的1/3~1/8。阶段Ⅱ各林分枯落物在不同时段的持水量表现出相似规律,即在8~12h呈现下降趋势,12h后各时段枯落物持水量又有所回升至24h达到饱和。相比之下竹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下降幅度最快。各森林类型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依此排序为: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未垦复毛竹纯林>垦复毛竹纯林。从林地枯落物的现存量及饱和持水量着眼,竹阔混交林的水文生态效应优于毛竹纯林而次于常绿阔叶林,垦复毛竹林不利于枯落物水文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全国碳汇专项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霞浦县不同林龄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氮含量及碳、氮储量格局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枝干根叶,氮含量为叶干根枝;草本层碳、氮含量从大到小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大而上升;系统各组分C/N从大到小依次为枝根干枯落物叶土壤;12年生、19年生和28年生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164.066、231.751和290.985t!hm-2,氮储量分别为15.011、23.503和31.236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0.27%、46.50%和39.50%,氮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45.94%、33.09%和28.67%;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氮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1982年营造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带、块状混交林20公顷,林龄7年时调查,幼林保存率平均85%以上,混交林中红松、日本落叶松5株优势木平均高分别为对照纯林的107.8%、115.7%;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蓄积生长量皆大于保留残次林7年蓄积的增长量,其中以12行日本落叶松与6行色赤杨混交林蓄积生长量最大,为日本落叶松纯林(对照)的142%,为7年生保留残次林蓄积增长量的606.1%。同时,混交林林地土壤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