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敏 《四川蚕业》2011,39(3):36-37,49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十分广泛,主要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蟥、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卵壳、蜕皮壳、  相似文献   

2.
桑花叶型萎缩病已成为桑树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是桑类病毒。为了探索该病的传染途径,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病原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传播不但与苗木、嫁接、病株汁液密切相关外,也与土壤、花粉、果实有关;进一步通过RT-PCR检测,在病树的花、果实和病毒污染的土壤栽培的桑树花、叶中检测到病原体小分子RNA,因此认为桑花叶型萎缩病可通过土壤、花、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6,(4):1-4
以桑花叶型萎缩病(Mulberry mosaic dwarf disease,MMDD)类病毒为侵染材料,通过、田间调查、试验以及RTPCR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在被桑花叶型萎缩病病原污染的土壤上栽培的桑树的花、叶、病健桑树花粉杂交的果实以及果实培育的苗中都检测到小分子RNA,表明了桑花叶型萎缩病的小分子RNA可通过土壤、花粉、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影响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的主要因子,探索蚕病精准防控时机与策略,通过对气候条件、病蚕混育率、饲养密度、龄期经过以及药物防控等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各因子对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生危害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当蚕群中有染病个体时,高温多湿环境是诱导和加快蚕座传染的主要因子;家蚕血液型脓病蚕座传染很强,病蚕混育率是主要传染因子,与发病率的相关系数最高;蚕座密度对病毒次生传染,显示过高的养蚕密度增加了传染发病率;感染龄期对病毒次生传染,表现为龄期越小,次生传染越严重;防控药物介入可降低次生传染发病率,新鲜石灰粉防控效果较好,增加施用次数可降低危害。所有影响因子中,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蚕混育率是首要的因子,其次是混育龄期,第三是药物施用,呈现负相关,第四是饲养季节,最后是饲养密度。每天施用一次的药物处理仍然会出现病原逃逸的现象,宜增加施药次数减轻危害。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桑树上携带这种病毒的鳞翅目昆虫如桑螟等,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原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因此,这种病与蚕种无关,不属于蚕种胚胎传染的病。但是蚕种保管不好,被这种病原污染了,也会因为蚕种表面带这种病原,而使蚕发生中肠型脓病。  相似文献   

7.
吴友良 《广西蚕业》1994,31(2):12-16
桑蚕的僵病是由丝状真菌分生孢子而引起的传染病.由于病原的生态特性及其传染途径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对桑蚕茧的生产一直构成严重的威协。建国以来,经各地蚕业研究机构研究,相继推出了近20种的防僵药剂,使病性得已人为控制,但只要稍有疏忽,又会引起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鳞毛及茧)。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在局部地区有为害成灾趋势,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桑园管理,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粒子病传染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胚种传染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得到有效控制。杜绝食下传染途径,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7,44(1):28-28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养蚕的环境中,桑树上的许多鳞翅目的昆虫如桑螟等也会携带这种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源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  相似文献   

11.
马群忠  王永亮 《蚕学通讯》2005,25(1):40-42,44
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蚕种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对两个传染途径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选种、原种、普种场都希望自己所生产的蚕种是合格蚕种,都希望所购买的上一代蚕种是无毒蚕种,以期生产的下一代蚕种不存在胚种传染.但由于利益驱动,在蚕种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就存在着诚实与做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微粒子病是家蚕微孢子原虫感染引起的蚕病,是蚕种生产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传染途径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是威胁蚕种繁育的毁灭性病害。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复杂的工作。我场某蚕种生产小组,2015年出现一定量的超毒烧种,造成一定的损失。该组痛定思痛,深入探索,严格管理,把防微工作认真落到实处,近年来取得良好成绩。表1是该组近年来生产蚕种的微粒子病检疫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王红林  钟建武 《蚕业科学》1995,21(2):128-129
家蚕微粒子病蚕座内传染的研究王红林,钟建武,黄可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威胁极大。研究微粒子病的传染发病规律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作者就微粒子病蚕座内传染与发病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14.
康乐 《四川畜牧兽医》2014,41(10):56-56
<正>1病原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引起的山羊特有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既能直接传染,也能间接传染,其有一定的潜伏期。病羊特征为高热,咳嗽,有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性肺炎和胸膜肺炎。2流行病学本病只发生于山羊,成年  相似文献   

15.
在蚕期给桑、食桑、进出眠期间,通过看、摸、听,确诊蚕儿是否发病,并提出了预防蚕病要早诊断,才能有效控制蚕病发生和防止蚕病蔓延传染,稳定蚕桑生产,增加养蚕收入。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前言桑萎缩病江浙农民叫做“癃桑”,是为害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关于萎缩病发病原因,有很多争论,有的认为桑萎缩病是生理性病害,主要认为是采伐过度,生理机能遭受某种程度影响的关系;但近年来,有更多的人认为桑萎缩病是病毒病,是由一种病毒的寄生而发病的,可以通过嫁接而传染,但从发病的情况及发病率来看,萎缩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仅对桑园肥培管理与萎缩病之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下面是我们试验的经过和对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抓住桑园防虫治虫关键技术,降低桑园虫口密度是防止野外昆虫传染微粒子病给家蚕的主要措施;桑叶叶面消毒,确保桑叶无毒是切断野外昆虫传染微粒子病给家蚕的一个重要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20.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