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电力系统中 ,由于电气装置绝缘老化、磨损或被过电压击穿等原因 ,都会使原来不带电的部分 (如金属底座、金属外壳、金属框架等 )带电 ,或者使原来带低压电的部分带上高压电 ,这些意外的不正常带电将会引起电气设备损坏和人身触电伤亡事故。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通常采取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防护措施。下面就谈谈有关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问题。1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装置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装置连接起来 ,以防止该部分在故障情况下突然带电而造成对人体的伤害。1.1 保护接地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在电源中性点不接…  相似文献   

2.
110 k V变电所的防雷接地装置 ,由于设备老化、本体性能差、超期服役以及后期的运行维护脱节等种种原因 ,加之在现场改造中存在设计不周、结构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诸多问题 ,时刻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1) 地网开挖。部分变电所运行时间久远 ,有的甚至运行长达 37年之久 ,试验检测人员每年定期摇测接地电阻 ,是否符合要求 ,并出具试验报告 ,但很少分析试验数据的微小变化。(2 ) 构架明敷接地。存在四种错误现象 :其一母线构架通过水泥杆的主筋接地。其二开关构架之间利用串联的金属构件作通道 ,通过连接部位的螺栓接地。其三避雷针引下线…  相似文献   

3.
王彦甫 《农村电工》2007,15(2):38-38
经常有一些农电工问及一般电气设备的工作或保护接地与防雷接地之间有何区别,对此笔者谈点看法。所谓防雷接地,是指避雷针(线)、避雷器、放电间  相似文献   

4.
变电所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防雷的重要保护部位。如果变电所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这就要求防雷措施必须十分可靠。1雷电的形成 雷电放电是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放电现象,在某种大气和大地条件下,潮湿的热气流进入大气层冷凝而形成雷云,大气层中的雷云底部大多数带负电,它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当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的放电,形成雷电。按其发…  相似文献   

5.
按照10kV配电变压器防雷接地设计要求:避雷器的防雷接地引下线采用“三位一体”的接线方法为最佳方式,即避雷器接地引下线、配电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和低压侧中性点这三点连接在一起,然后共同与接地装置相连接。其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100 kV·A以下的配电变压器不应大于10 Ω,100 kV·A及以上的不应大于4 Ω。然而,每年的春季防雷接地检查中,都能发现农村配电变压器的接地电阻不合格或接地引下线不规范的现象。我区前几年的统计情况表明,被雷击的配电变压器属以上现象造成的占40%以上。 1 检查中暴露的问题 1.1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方采用的接地装置达不到规程要求。 1.2 接地线的连接不规范。如采用圆钢焊接时有的只焊几点,或者用铝绞线作引下线,或者几个接头夹在包箍上,使接地电阻增大甚至失去作用。 1.3 有部分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总表直接装在变压器的低压侧,由于接地不合格,在三相负荷不对称情况下,中性点电压升高,造成变压器的外壳带电,威胁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6.
农村配变防雷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配变的及雷保护工作一都做了,但大多只重视在配变的高压侧SHE避雷器的问题(尤其是多雷地区)  相似文献   

7.
山区地形复杂 ,土壤电阻率高 ,又是雷电活动频繁地带。在农网改造中 ,如对低压电力网接地方式选择不合理 ,每逢雷雨季节 ,电力设备及线路将会频繁遭受雷害 ,严重威胁设备和人身安全 ,也大大地加重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 ,正确合理选用低压电力网接地方式 ,对提高低压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山区农村低压电网实际情况和农网改造的有关规范要求 ,对农村低压电力网接地方式问题 ,谈谈个人浅见。1 农村低压电力网接地方式的选用(1) 县城、城郊、乡镇所在地、靠近乡镇居民较密集地区宜采用 TN- C系统。TN…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配电网各种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作了比较,并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作了概要介绍,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推荐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低压电力网中,其运行方式一般有两种: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的这两种运行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做简单的比较。1 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的优点1.1 能防止变压器低压侧对地电压的升高,即能防止低压侧过电压,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人身触电电压,即可以防止一相接地时出现250 V的对地电压。1.2 能够迅速地切除接地故障。当单相接地时,通过接地点的短路电流很大,会迅速熔断熔丝或开关跳闸切除故障。1.3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中性点的电压接近于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仍接近于原…  相似文献   

10.
11.
雷电的危害 ,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然而 ,近几年随着电网的改造 ,特别是城网改造和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大家可能对这些设备的防雷接地保护还是认识不足 ,以致造成了多起雷害事故 ,造成自动化系统的瘫痪和一些电网设备事故 ,损失是比较严重的。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供、配电系统的防雷接地问题 ,为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1 电力线路的防雷与接地1 .1 输电线路的防雷与接地输电线路的防雷 ,应根据线路的电压等级、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 ,并结合当地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 ,通过技术经济…  相似文献   

12.
取代传统避雷针的一种新型防雷装置——半导体消雷器已经问世。本文根据半导体消雷器的性能特征,以电力系统为应用领域,提出了将半导体消雷器组成联合保护网带的方法,总结了运用半导体消雷器的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3.
蒋毅 《农村电工》2005,13(4):22-22
农用配电变压器一般容量较小,其接地方式是将高低压侧避雷器接地引下线、配电变压器外壳接地引下线、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的工作接地引下线三者连接在一起,然后接至一个共用的接地装置进行接地,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三位一体”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一般来说,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就是变电所中变压器的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因此,在变电所的规划设计时选择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中应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
小水电站防雷保护存在问题探讨华稳建,黄美胜浙江省平阳县水利电力局(325400)小水电站遭受雷击虽然有偶然性,但由于其破坏性大,决不可掉以轻心。我县水电站在每年的雷雨季节总有一些电气设备遭到破坏。1993年更是严重:造成吴墙乡办水电站(1×75kW)...  相似文献   

17.
卢志刚 《农村电工》2004,(10):29-29
接地是电力系统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保护电气设备和人身安全所采取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由于县城人口相对密集,电气设备分布稠密,在电网改造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即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入大地。该系统运行中若发生一相接地时 ,就形成单相短路 ,其接地电流很大 ,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这种大电流接地系统 ,不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内过电压最低 ,而过电压是电网绝缘配合的基础 ,电网选用的绝缘水平高低 ,反映的是风险率不同 ,绝缘配合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接地电流大 ,故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 ,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 ,对通讯造成干扰。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好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装设避雷针架设避雷针是变电所防止直击雷的常用措施 ,其作用是将雷电吸引到避雷针本身上来并安全地将雷电流引入大地 ,从而保护了设备。变电所装设避雷针时 ,应该使所有设备都处于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 ,还应采取措施 ,防止雷击避雷针时的反击事故。雷击避雷针时的反击事故 ,是由于避雷针与被保护设备或构架之间的空气间隙被击穿及避雷针接地装置和被保护设备接地装置之间在土壤中的间隙被击穿而造成的。对于 110 k V及以上的变电所 ,可以将避雷针架设在配电装置的构架上 ,这是由于此类电压等级配合装置的绝缘水平较高 ,雷击避雷针…  相似文献   

20.
防雷保护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雷电的形成。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遇冷结成水滴 ,该水滴在强烈的上升气流冲击下 ,被分裂成带有不同电荷的水滴 ,一般说来 ,小水滴带负电 ,大水滴带正电 ,而且小水滴容易被气流带走 ,于是形成了两种带不同电荷的水气团 ,这就是雷云。当不同电荷的雷云把空气间隙击穿放电时即为雷。如果大气中的雷电接近地面时 ,则在地面上会感应出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 ,若雷云再继续接近以至把空气间隙击穿时 ,便形成雷云对地面放电。(2 ) 雷电的危害。雷电在放电过程中 ,呈现出电磁效应、热效应以及机械效应。它对建筑物、电气设备及人身都有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