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资源动态,统计了1961-2005年沅水流域湘华鲮分布水域和年产量数据,2006-2010年实地调查了湘华鲮历史分布区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流域及洞庭湖)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湖南境内沅水流域湘华鲮产量在1961-1980年保持较高水平,年均产量在160t以上,此后的产量急剧减少;2006-2010年,年均产量仅0.85t。近5年均在资水新邵段发现了湘华鲮,而在湘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均未发现,目前湘华鲮主要分布于湖南怀化的沅水干流和资水新邵段中。近5年在湖南境内沅水流域仅发现5个小型的自然产卵场。湘华鲮体重(W)与体长(L)关系为:W=0.0439L2.9026(R2=0.9788);年龄组成为1~6龄,以2龄最多,占总数的27.50%;繁殖群体以3龄鱼为主,占总数的57.75%。雌雄比为0.76∶1,性成熟系数(15.72±2.26)%,相对怀卵量(273±28)粒/g,属1年1次产卵类型。湘华鲮栖息在底质为砂石地带、透明度(175±34)cm、溶解氧(8.84±0.55)mg/L、pH值(7.6±0.3)的流水中,已属濒危物种,其致危因素主要为水利电力拦河建坝与违禁捕鱼。 相似文献
2.
4.
2007~2009年,从沅江、资江采用三种不同捕捞方法,共获得野生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252尾,分别在三种不同水域中进行驯养,结果成活率为,池塘驯养27%,水泥池水流驯养78.8%,江河网箱驯养77.5%,三种不同捕捞方法驯养成活率分别是,电捕93.8%,刺网捕60.8%,电打+鹭鸶捕42.6%。人工繁殖所获亲鱼,在18批次催产中有16批次为野生亲本,2批次为人工驯养亲本。18批次共催产亲鱼37尾,有19尾产卵,催产率为51.4%,其中人工驯养鱼催产5尾,产4尾,催产率为80%,催产共计产卵35.6万粒,受精率在51%~88%,孵化出苗17.68万尾。在四种催产药物中,通过多种组合试验,结果为(LRH-A2 (5 μg/kg)+HCG (1000 IU/kg)+PG (1.5个/kg))、(LRH-A2 (5 μg/kg)+HCG (1000 IU/kg))和(LRH-A2 (6 μg/kg)+HCG (800 IU/kg) + DOM (3 μg/kg))3种药物组合效果较好。苗种培育,经三种不同培育模式试验,其水泥池成活率为25.8%,江河网箱68.4%,土池21.7%;起水均重为,池塘7.8g/尾,江河网箱5.1g/尾,水泥池6.0g/尾,各池湘华鲮苗种起水总重量,水泥池1550g,江河网箱3500g,池塘1700g。 相似文献
5.
湘华鲮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n=10)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它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湘华鲮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5.12%、20.15%、3.24%和1.17%(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74.44%(质量分数,干样),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45,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57。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7.39%(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肌肉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为31.57%,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4.83%和4.49%。肌肉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组成比例合理。综合分析说明湘华鲮肌肉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活体解剖、测量、HE染色等方法,对10尾体长(28.98±2.69)cm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其消化系统特征,并探讨其食性及消化、吸收机理。结果表明,湘华鲮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肝胰脏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极长,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21.42±3.51,肠盘旋次数42±5。(2)湘华鲮属于碎屑食性鱼类,其取食方式为刮食。(3)从前肠往后,黏膜皱褶由网状转变为Z形褶,且逐渐变稀疏,至中肠的中后段难于分辨。(4)食道和肠道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的黏膜下层厚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纵肌层的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皱褶数量、黏膜皱褶高度、环肌层厚度、浆膜层厚度等方面,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大部分组织形态指标差异显著。(5)从前咽顶壁开始,经过肠道,至肛门处,湘华鲮消化道各处黏膜中均有黏液细胞的分布,且黏液细胞呈不均匀分布。(6)食管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 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 2~80 d 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 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 但口咽腔未贯通; 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 形成肝细胞索。4 日龄, 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 肝细胞团增多, 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 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 消化道贯通,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 日龄口裂加深, 呈“>” 形, 吻部初具形状, 初现黏液细胞; 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 鳃弓黏膜上皮增厚, 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 食道肌层变厚, 环形肌为主; 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 肝细胞变小; 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 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 杯状细胞增多。9 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 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 食管环肌发达, 纵肌不明显; 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 后肠段最多。10 日龄, 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 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 日龄, 卵黄囊完全消失, 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 日龄, 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 发育基本完成。43 日龄, 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 3 个阶段, 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 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 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湘华鲮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湘华鲮天然种质资源现状,用38对鲤科鱼类微卫星引物对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筛选出15对能够获得稳定扩增条带的引物。以鲮鱼养殖群体为对照群体。在15个微卫星位点中,湘华鲮多态性位点9个,对照群体6个。通过分析湘华鲮微卫星位点PCR产物的电泳图谱,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介于1~5之间,其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6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7个,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228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273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440,多数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值偏离平衡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湘华鲮野生种群结构不合理,遗传多样性低,种质资源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方法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湘华鲮(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20.03%、0.80%、77.43%和1.31%。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76.52%(干样),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36.22%,占氨基酸总量的47.30%。4种鲜味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25.97%(干样),另外还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比值合理。结果表明湘华鲮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筏式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报道了鼠尾藻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筏式养殖技术。经106天的筏式养殖,藻体平均长度从5.5cm长到79.1cm;每绳重量从860g长到3500g,而对照组只长到1750g。试验组每667m^2产值约6000元。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胡椒鲷的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胡椒鲷的外部形态特征、对环境适应力、食性、生长、繁殖、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成鱼养殖、疾病防治等。 相似文献
15.
西施舌养殖生物学及人工养殖发展前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报道了西施舌的栖息环境、移动习性、干露忍受力、摄食习性、生长习性、繁殖习性、生物敌害等养殖生物学,指出发展西施舌养殖业的瓶颈问题,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