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动物保健》2008,(7):120-120
尼帕病毒(Nipah virus)是一种新的可以引起脑和肺部疾病的致命性病毒,于10年前发生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目前,已经传播到印度和孟加拉的农村。在几次爆发中,有3/4被感染的人死亡。国际腹泻疾病研究中心达卡医院的Jahangir Hossain博士说:“人是通过饮用被该病毒污染的海枣汁或吃了被该病毒污染的水果或接触了被感染的动物而感染这种疾病的。从2001年以来,在孟加拉见到9次爆发,40%-100%的被感染者死亡。”  相似文献   

2.
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特征为急性发热性脑炎和高死亡率。病原体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的亨尼帕属(Henipavirus)成员,毒力强。本文就尼帕病毒病诊断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尼帕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帕病毒(Nipah virus)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为非节段性单负链RNA病毒,因1999年首次从马来西亚尼帕镇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而得名,其以高致死性为主要特征,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因感染的宿主广泛、疾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笔者对尼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机理及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尼帕病毒(Ni V)和亨德拉病毒(HeV)属于副黏病毒亚科的亨尼帕病毒属的成员。Ni V和HeV感染引起新的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有关APMV-1(NDV)的发病和流行以及病原学研究认为APMV-1不断发生演化,新的基因型不断产生,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不断变化,病毒感染的宿主谱不断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两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和APMV-1对鹅、鸭、猪的感染研究现状,就APMV-1宿主感染谱与演化加以分析,思考新的动物副黏病毒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副粘病毒属的亨尼帕病毒,是一种引起人和猪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本文就NiV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学、分子生物特性、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6.
尼帕病毒(Nipah virus)是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亨尼病毒属的一种病毒。病毒可引起猪、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感染。人和动物感染该病毒后死亡率较高,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论文就尼帕病毒感染和研究等情况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7.
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是引起舍饲牛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北美和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RD是由多种病毒、细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如应激、环境因素与多种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作者就引起BRD的常见和严重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感染和致病机制等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该病的防制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尼帕病的基本情况尼帕(Nipah)病是上世纪末在马来西亚及南亚国家发现和流行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对人的致死率高达40%~50%。根据OIE记述,检测马来西亚历史样品的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就已感染当地猪只,但由于无明显症状并未被察觉,直至1998~1999年暴发了人的急性脑炎才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9.
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章金钢(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丘鹤英李万猛(英特威[香港]有限公司)杜华茂(四川畜牧兽医学院,重庆荣昌402460第二节猪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影响因素1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引起猪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猪呼吸系统疾病一般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严重影响生猪健康,目前主要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来治疗病猪,但易产生副作用。筛选适宜中药来治疗猪呼吸系统疾病是养猪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将中药诃子、余甘子用中性去离子水索氏提取4~6 h,螃蟹甲、多刺绿绒蒿用无水乙醇索氏提取6 h,蒸干溶剂,收率分别为10.0%、10.5%、11.0%和10.0%。将诃子、余甘子用水稀释,螃蟹甲、多刺绿绒蒿用5%吐温80溶液稀释,得到药物储存液,采用试管法测定诃子及其与其他中药组合对猪呼吸系统疾病病原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猪链球菌、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诃子对猪呼吸系统疾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余甘子、螃蟹甲、多刺绿绒蒿与诃子的多种药物组合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多数能协同诃子抑制猪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其作用强弱顺序为诃子/余甘子/多刺绿绒蒿(3∶1∶1)>诃子/余甘子/螃蟹甲(3∶1∶1)>诃子/螃蟹甲(2∶1)>诃子>诃子/多刺绿绒蒿(2∶1)>诃子/余甘子(1∶1)。这些药物组合可为猪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是一个新近被认识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人和家畜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被感染,依其在马来西亚最初被检测到的地名而将其命名为尼帕病毒病(NV),它和另一个新近认识的病毒-亨得拉病毒(Hendra ivrus,HIV)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HIV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亨得拉镇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NV和HV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家族成员,虽然这些病毒仅仅能引起一些病例的爆发,但因它们具有感染突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生物特性,已引起了公众对尼帕病毒的重视及对基对公司健康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常见并且重要的疾病可以影响禽类的呼吸系统(呼吸道、肺和气囊等),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有病毒、支原体及真菌等。常见的禽类有鸡、火鸡、鸭、鹅、鹌鹑、孔雀、鸽子、珍珠鸡和鸵鸟等。  相似文献   

13.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猪呼吸系统疾病往往是由多种因子(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不良饲养管理条件等)相互作用结果,所以被称为“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  相似文献   

14.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D)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作为其致病病原,对猪和人均有很强的致病力,从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以及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慌。因此了解其病毒特性、基因组结构、致病机理、诊断方法等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对尼帕病毒作了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病毒,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尼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帕病是由副黏病毒科中的尼帕病毒引起的新型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严重威胁人类与猪等动物的健康。作者就尼帕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等进行了概述,以期初步了解尼帕病毒。  相似文献   

16.
尼帕病毒(NiV)是新近发现的引发脑部炎症或呼吸道疾病等重症的新型人畜共患病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引起急性发热、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该病自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以来,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狐蝠科的果蝠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文章就NiV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简单综述,并对检测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7.
尼帕病毒病是由尼帕病毒(Nipah viru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特征为急性发热性脑炎和高死亡率。病原体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的亨尼帕属,毒力强。本文就尼帕病毒病样品采集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1 采集样品 可疑动物的脑、肺、。肾、脾、肝、淋巴结都应采样送检。采集的样品应在低温和密封状态下运输到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尼帕病属于副黏病毒科,是一种以脑炎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它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生物安全等级上隶属于危险最高的的第四级(BSL-4)病毒,具有宿主范围广、高致死率、治疗困难等特点,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论文就尼帕病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较低,是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把由呼吸系统引发的疾病统称呼吸道综合症,一般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支传喉病毒、鸡嗜血杆菌和流感病毒引起。1冬季养鸡的致病因素冬季养鸡的致病因素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1.1饲养管理因素(非传染因素)⑴当环境温度下降时,鸡舍防寒措施跟不上,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同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尼帕病毒(Ni V)、猪水疱病病毒(SVDV)以及口蹄疫病毒(FMDV)等4种猪源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和Gen Bank中登录的参考病毒株序列,针对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单一PCR基础上对多重PCR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各项反应条件优化,确定ASFV、Ni V、FMDV、SVDV引物体积比为2:1:1:1,退火温度为57℃以及35个循环时,扩增效果最好。敏感性试验显示,ASFV、Ni V、FMDV和SVD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90.0、46.0、20.9以及37.0 copies/μL。特异性试验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不与猪圆环病毒(PC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4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得到的检测结果与单一PCR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优点。本方法的建立为ASFV、Ni V、FMDV和SVDV4种猪病的快速检测、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