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淇河鲫鱼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淇河鲫鱼(简称淇鲫)因产于河南淇河而得名。据汤阴县志记载:“淇鲫产于西北乡许家沟、大来店一带之淇河中,体皆双脊,形扁圆,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状,汤暖尤其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时代常专差向皇帝贡献,为三大贡品之一,颇受嘉许,时称可与黄河之鲤并列,故名声大噪,驰誉南北”。在古诗中也有“以其食鱼,唯淇之鲫”的佳句。另外,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曾经在河南辉县从事发掘,在琉璃阁区的战国时代墓中,找出鼎、鬲等器,里面都有鱼骨,其中尤以鲫鱼为普遍。可见淇鲫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2.
淇鲫     
河南省的鱼类,至今共记述122种。这些鱼类中,最有名的是黄河鲤鱼和淇鲫。淇鲫就是淇河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银鲫亚种。生活在温泉水河段,背部两侧呈金黄带绿色,脚鳍和腹鳍略呈红黄色,为三倍体鱼类,3n=162±。自然界存在着异源精子雌核发育,三倍体淇河鲫鱼,可能已经进化为功能二倍体鱼类。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流经河南的辉县市、林州市、鹤壁市、浚县、至淇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473立方米。其特点是:整个河流河谷狭窄,河床两岸群峰峻秀,千岩万壑,地形复杂,高低参差。在水文地…  相似文献   

3.
异育淇鲫是以淇河鲫鱼的卵经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行雌核发育而来,因其肉质鲜美、生长快、适应性强、经济价值较高而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已推广到全国很多地方进行养殖。2004年3月至10月我们对异育淇鲫成鱼进行池塘主养实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异育淇鲫(图见彩中插2)是以淇河鲫鱼的卵经兴国红鲤精子刺激行雌核发育而培育出的子一代,因其肉味鲜美、生长快、适应性强、经济价值较高而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已推广到全国很多地方进行养殖。为了探索其集约化网箱养殖技术,2005年3~11月我们进行了异育淇鲫的网箱养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思忠 《海鲜世界》1991,(4):18-18,15
鲫属是亚欧特产的淡水鲤科鱼类。我国记载很早,如《易经》已有“井谷射鲋”句。鲋是鲫在我国的古名,自古人民即很喜爱鲫,爱吃爱养。如1950年初在海南省辉县发掘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221年)的古墓中,常有鲫鱼被作为祭品,附近淇县在太行山麓产的“淇鲫”(淇县鲫鱼)古己著名.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有两条历史名鱼,一条是中华四大名鱼之列的黄河鲤鱼,一条是历代专差贡献皇帝的贡品淇河鲫鱼。黄河鲤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河南乃至沿黄各省区渔业的发展。淇河鲫鱼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河南渔业加速发展新的生长点,从种质论证到资源保护,从淇鲫良种基地建设到繁殖、不同模式的养殖,都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现将唐国鲫高级工程师的文章介绍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7.
鲫鱼小传     
鲫,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分鲫属、须鲫属两类。鲫属,现知有2个种(黑鲫、鲫)和1个亚种(银鲫);须鲫属仅有1种,即须鲫。  相似文献   

8.
淇河鲫与野生鲫形态及染色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淇河鲫和普通野生鲫的传统形态学性状和框架性状进行了统计学比较研究,并对其染色体数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1)淇河鲫为三倍体,3n=156±,野生鲫为二倍体,2n=100±.(2)淇河鲫在体高、体厚等方面显著大于野生鲫,符合"双倍鲫"的形态特征,且侧线鳞数也多于野生鲫;而野生鲫在头长、尾高方面占优.(3)淇河鲫相对怀卵量显著高于野生鲫,而相对肠长显著低于野生鲫,这与淇河鲫长期处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银鲫与普通鲫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个微卫星多态性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龙水库和双凤水库两个水体的雌核发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二倍体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多态性位点获得银鲫10.39个有效等位基因,普通鲫11.82个有效等位基因;双龙水库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035和0.6300,双凤水库中的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311和0.5885;相似性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相似性最大的是双凤水体内的银鲫和普通鲫(0.8127),远大于两个水体间的银鲫群体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着明显的遗传物质交流,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不仅与传统的银鲫起源于普通鲫的观点一致,也暗示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经常性地遗传物质交流。  相似文献   

10.
鲫鱼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其特殊的繁殖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物学特性 种类鲫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分鲫属,须鲫属两类。鲫属,现知有2个种(黑鲫、鲫)和1个亚种(银鲫);须鲫又有1种即须鲫。 分布 鲫鱼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日本,在我国已知黑鲫主要分布在新疆,而鲫在各地均有分布,银鲫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 形态 体呈侧扁,高且厚,腹部园。头短小,吻钝;口端位;没有须。背鳍和臀鳍最后的不分枝鳍条是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基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对野生银鲫背部肌肉脂类脂肪酸的组成和人工养殖银鲫、白鲫相比较。野生银鲫和人工养殖银鲫、白鲫背部肌肉脂类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基本相同,野生银鲫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24.55~27.30%,人工养殖银鲫为23.35~23.97%,白鲫为23.73%;—烯酸的含量野生银鲫比人工养殖银鲫、白鲫低,野生银鲫—烯酸的含量为23.97~29.53%,人工养殖银鲫为41.81~42.52%,白鲫为46.53%;多烯酸的含量野生银鲫比人工养殖银鲫、白鲫高,野生银鲫多烯酸的含量为41.53~46.77%,人工养殖银鲫为28.91~32.58%,白鲫为27.46%;其中ω_3族脂肪酸的含量野生银鲫亦比人工养殖银鲫、白鲫高,野生银鲫ω_3族脂肪酸的含量为25.74~27.99%,人工养殖银鲫为11.86~12.99%,白鲫为6.43%,而且ω_3/ω_6族脂肪酸的比率,野生银鲫也同样大于人工养殖银鲫、白鲫;野生银鲫ω_2/ω_6族脂肪酸的比率为1.37~1.74.人工养殖银鲫为0.60~0.87,白鲫为0.31.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科委邀请国内部分水生生物学教授及水产界的专家对一种新的鲫鲤杂交优良养殖鱼——湘鲫进行了鉴定。湘鲫是从5个鲫鲤杂交组合中选出的最佳组合,是以红鲫为母本、湘江野鲤为父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比本地鲫和红鲫快3~4倍。  相似文献   

13.
1985年至1995年在上海对鲫鱼背鳍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鲫属中金鲫、鲫、银鲫和大阪鲫的背鳍均具有4个棘。  相似文献   

14.
实验红鲫线粒体DNA条形码特征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建立具有实验红鲫品系特异性的线粒体DNA条形码,对鲫属品种进行鉴定.本研究以实验红鲫和鲫属其他鱼类(洞庭湖鲫、日本白鲫、大眼鲫、兰氏鲫、金鱼、湘军金鱼和湘军花鲫)为测试群体,利用Sanger测序对所有个体的线粒体COⅠ、COⅢ、Cytb这3个基因和D-loop进行测序,同时构建3个基因的拼接序列,并分析它们的序列...  相似文献   

15.
彭泽鲫两个雌核发育克隆与三个鲫鱼品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现彭泽鲫种群内两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 (H和L) 的基础上, 对彭泽鲫两个克隆和银鲫(D系)、缩骨鲫、野鲫共 5个鲫鱼品系进行RAPD分析。结果 30个引物中有 22个扩增效果良好, 统计分析表明, 彭泽鲫 (L) 与银鲫 (D) 的遗传相似率最高 (0 909091); 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间的遗传相似率也较大, 其中彭泽鲫 (H) 和缩骨鲫的相似率 ( 0 862069 ) 高于二者与野鲫的相似率 (分别为0 828571、0 830986)。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 彭泽鲫 (L) 与银鲫 (D系) 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 暗示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起源; 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间的亲缘关系次之, 其中彭泽鲫 (H) 和缩骨鲫的亲缘关系较近, 推测二者可能起源于野鲫; 而彭泽鲫 (L) 与银鲫 (D系 ) 二者与彭泽鲫 (H)、缩骨鲫和野鲫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行雌核发育的三倍体物种,但在自然水域与二倍体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 L.)生活在一起,外形上无法区分,在群体遗传学的各种参数上两者也没有明显区别。本研究利用17个二碱基微卫星标记和51个三碱基微卫星标记对2次采样共6个样本组进行了基因型分析。通过对电泳图案及电泳结果的简单描述和比较来分析银鲫和普通鲫在群体遗传学上的差别。在2次采样所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型数这2个参数上,普通鲫都明显高于银鲫(第1次所采样本普通鲫与银鲫的基因型数之比217∶175;等位基因数之比188∶163;第2次样本基因型数之比537∶349,等位基因数之比353∶282)。结果也表明在纯合子占优势的基因座,纯合子比例银鲫高于普通鲫,杂合子比例则是普通鲫远远高于银鲫;与此完全相反,在杂合子占优势的基因座,纯合子比例银鲫低于普通鲫,杂合子比例则是银鲫远远高于普通鲫。研究还通过比较普通鲫的基因座遗传平衡数据,讨论了银鲫群体基因座不平衡现象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阪鲫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大阪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食性和胚胎发育的研究;(2)生长速度、起捕率、疾病的试验;(3)丰满度、肌肉的营养成份和氨基酸的测定;(4)染色体、血清蛋白电泳的分析等。同时还将上述各项同东北鲫、本地鲫进行了比较。大阪鲫的性比为1:1,与东北鲫、本地鲫不同。大阪鲫的鳃耙个数多(最多可达120个),且长而密,其侧突而长分枝,鳃耙与鳃丝等长。成鱼的肠管长度为体长的5.6倍,管细、壁薄、迂回盘曲。大阪鲫的食性广阔,是属于兼食浮游植物的杂食性鱼类。大阪鲫的染色体与本地鲫相同,都是2n=100。大阪鲫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比本地鲫生长快12—46.2%。它的起捕率很高,可达90%以上,比东北鲫(50%)、本地鲫(5%)高得多。大阪鲫的丰满度为3.07—3.24,空体壳占体重的百分比为85—86%,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肌肉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与本地鲫、东北鲫相近,而水份含量略高于东北鲫,本地鲫。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的含量均比东北鲫、本地鲫略高。大阪鲫的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食谱广,经济性状良好,是一种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彩鲫、红鲫、银鲫体色发育生物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彩鲫、红鲫、银鲫从鱼苗平游开始共99天的体色观察记录,分析了3种鱼类体色发育过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体色演变的过程,初步断定几种鱼的亲缘关系是银鲫→红鲫→金鱼→彩鲫。  相似文献   

19.
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随机采集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芙蓉鲤、红鲫、散鳞镜鲤、兴国红鲤),测定了7项可数性状和12项可量性状,研究芙蓉鲫与其原始亲本之间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芙蓉鲫(Cyprinus capiofurong.♀×Carassiusauratusred var.♂)可数性状稳定,介于父母本之间,可量性状中芙蓉鲫有5项偏向父本,3项偏向母本、4项超父母本。聚类分析显示芙蓉鲫可量性状更接近于父本红鲫,而与另3种亲本差异较远。判别分析结果也显示芙蓉鲫与红鲫形态更为接近,各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芙蓉鲫100%,红鲫96%,兴国红鲤87%,散鳞镜鲤81.3%,芙蓉鲤73.1%。  相似文献   

20.
鲍迪  梁爱军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2012,31(5):283-287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