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温对黄颡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对黄颡鱼的摄食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黄颡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 11℃ ;较低温度下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当温度上升达到 2 9℃时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率温度为 2 5~ 2 8℃ ,摄食率为 4 0 6~ 4 36 %。试验温度2 6℃时 ,获得最大摄食率 4 36 %。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黄颡鱼在池塘生态环境条件下人工培育亲鱼、人工繁殖.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中旬~7月上旬,产卵水温为20~30℃,最佳产卵水温为23~28℃,催产效应时间水温20~30℃为40~52小时.流水水泥池中流水孵化,孵化必须在室内光照500~800Lx条件下进行,孵化出膜时间水温20~30℃为47~70小时.人工繁殖的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在北方黄颡鱼每年开始自然繁殖的时间为6月20日左右。本试验通过提温培育亲鱼,将黄颡鱼的繁殖时间提早20d。4月10日开始给亲鱼池提温,到4月30日水温达到25℃。亲鱼精心培育30d,于5月30日进行人工催产。共催产2087组,实产1723组,催产率为82.56%,共产约222.199万粒卵。抽样估算受精率为87.25%,受精卵约为193.869万粒。孵出水花约160.291万尾,孵化率为82.68%。结果表明,黄颡鱼在寒区可以提早20d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5.
MS-222对黄颡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MS-222质量浓度和药浴时间对黄颡鱼麻醉效果的影响,采用静水式生物测试法进行了黄颡鱼麻醉效果试验。在水温(10±0. 5)℃下,研究了黄颡鱼在短时间(30 min)麻醉药浴和长时间(24 h)镇静药浴下各麻醉阶段的行为特征、诱导时间和呼吸频率,以及在复苏阶段的行为特征、复苏时间和复苏后存活率等指标。结果显示,在短时间麻醉药浴试验中,MS-222质量浓度为60 mg/L的处理组,黄颡鱼5 min 30 s即可进入麻醉期,在空气中暴露10 min依然保持麻醉状态,放入清水中4 min 5 s即可复苏。这一处理方法适用于黄颡鱼的短时间转运等操作。MS-222质量浓度为20 mg/L的处理组,黄颡鱼可长时间(24 h)处于镇静状态,停止游动,鱼体保持平衡,且触觉丧失,存活率达到100%。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黄颡鱼的长时间运输。  相似文献   

6.
正截至目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黄颡鱼新品种有黄颡鱼"全雄1号"(GS-04-001-2010)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新品种的培育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发展,其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8.43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3.69万吨。随着黄颡鱼产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苗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苗种的好坏与亲本的质量紧密相关。但黄颡鱼苗种繁殖过程中所用的母本非常混杂,没有经过系统的选育和培育;部分苗种生产场利用黄颡鱼雄鱼比雌鱼生长快的特性,直接过筛将小个体的黄颡鱼作为母本进行培育,但其中混杂了20%~30%的雄性黄颡鱼,又将生长快、个体较大的母本过筛掉。本文总结了全雌黄颡鱼的培育及繁殖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uachelli Richardson)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初步试验,先用LRH-A2预备针催熟,再用1mgPG 2.5mgDOM 3.5μgLRH-A2混合催产,水温24-27℃下,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可达97%,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经人工授精,受精率达70%,采用塑料网片粘卵,在卵化环道内孵化,孵化率达94%,此外,对江黄颡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戈牙、黄腊丁等,在陕西黄河、长江流域段都有生存,为陕西常见的底栖小型凶猛经济鱼类。黄颡鱼以其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陕西还没有规模化繁养殖。2013年5月,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黄颡鱼选育繁殖技术研究"项目组与汉中市汉台区黄颡鱼良种场合作,首次在陕西省进行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与孵化探索性试验,产卵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新江村渔场进行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试验,共催产黄颡鱼亲鱼2736组,获得受精卵724.5万粒,孵化鱼苗489.3万尾,平均催产率87.3%、受精率85.1%、孵化率80.6%。  相似文献   

11.
正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集排污环节是保障其成功运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措施。为了提高排污效率,找到排污系统的最佳排污时间节点,合理开启和控制排污系统,本文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下(18℃、21℃、24℃、27℃和30℃)和不同投喂时间后黄颡鱼的摄食消化规律,为确定池塘工业化养殖黄颡鱼开启排污系统的最佳时间节点提供技术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黄颡鱼排泄量高峰出现在不同时段,累积粪便量达到80%及以上时开启排污系统最佳,一般建议在投喂后第3小时开启排污系统。  相似文献   

12.
延迟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水产学报》2006,30(3):323-328
以瓦氏黄颡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5个处理组,每组200尾(各设3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3、4、5、6、7.8、9、10、11、12、13、14、15和16d开始投喂大型涵,第15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24.5~25.5℃,实验周期为30d。结果表明:(1)孵化后3d的瓦氏黄颡鱼仔鱼初次摄食,15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卵黄囊已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4.12h。(2)瓦氏黄颡鱼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为:开始较低,此后迅速上升,在4~10日龄达到高峰,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此后逐步下降。(3)延迟5天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人工条件下黄颡鱼繁殖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黄颡鱼人工繁殖方面有很多报道,但有关人工条件下黄颡鱼繁殖行为的材料较少,笔者通过多年观察,现对黄颡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行为总结如下,以便对黄颡鱼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材料。一、产卵条件及产卵环境设置1.试验用亲鱼:雌性亲鱼体重为200g~500g,雄性亲鱼体重为50g~150g。2.试验用催产药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2号(LHRH-A2),地欧酮(DOM)。3.产卵环境:水温24℃~29℃,直径为圆形的产卵池或方形的水泥池,水深1.0m,人工设置棕榈鱼巢,并在其周围用砖砌成“窝”。4.产卵密度:1组/m2~2组/m2。5.催产方法:二次注…  相似文献   

14.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按传统形态学分为5个种: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浙江省黄颡鱼的规模化养殖已相当普遍,据统计2012年其养殖产量猛增至2.5万吨,苗种达20亿尾,约占全国的10%和20%。湖州市黄颡鱼成鱼和苗种占浙江全省的80%以上,成为浙江省最大产区,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繁殖时期对人工鱼巢的偏好性, 2018年6—7月开展了不同水温条件下黄颡鱼对不同鱼巢颜色和材质产卵偏好性的对比实验。实验用产卵鱼巢为半球形棕榈空鱼巢(直径25 cm,深12 cm);同规格内部放置4~6枚碎石块的棕榈鱼巢和塑料鱼巢;折叠6层尼龙渔网(30cm×40cm)和棕榈片(30cm×40cm)鱼巢,于水泥池(290 cm×120 cm×100 cm)内开展两种温度区间条件下产卵偏好性实验。实验用黄颡鱼亲本雌雄比例为1:1,雌鱼体长(167.8±19.0)mm,体重(99.9±21.7)g;雄鱼体长(235.1±18.8)mm,体重(188.5±38.1)g。结果表明,在24~26℃水环境下,半球形棕色棕榈(无石子)鱼巢内个体平均附卵量为628.49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2.77%;28~32℃水环境下,半球形棕榈(无石子)个体平均附卵量为225.48粒/m2,个体单位面积平均附卵率为1.40%。结果分析发现, 24~26℃是黄颡鱼产卵的最适水温区间;黄颡鱼对棕色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灰色、粉色、黄色和绿色无明显偏好;黄颡鱼对半球形棕榈(无石子)鱼巢产卵偏好显著(P0.05),而对其他材质鱼巢的偏好性依次为:半球形棕榈(有石子)平铺棕榈片悬挂棕榈片半球形塑料水泥池。可见,黄颡鱼产卵的最佳偏好为24~26℃水环境下棕色半球形棕榈鱼巢。本研究结果对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产沉黏性卵鱼类产卵场的修复和资源增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食盐加青霉素治愈黄颡鱼急性水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4月 22日,本地一养殖户暂养的黄颡鱼,暴发急性水霉病,一天内死亡黄颡鱼 1000公斤以上,损失惨重,黄颡鱼是供钩介幼虫寄生用的,如不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河蚌育苗生产。河蚌育苗于 4月 20日开始。   一、症状   (1)已死亡的 1000多公斤鱼体表长满水霉,全身象裹着旧棉絮一样。   (2)网箱内尚有 4000多公斤存活的黄颡鱼,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感染。   (3)镜检:鳃、肠道、皮肤均未见有其他寄生虫寄生,并未发现有其他鱼病现象。   二、发生原因   (1)黄颡鱼自去年年底收购,放于网箱内暂养,供春末夏初钩介幼虫寄生用,…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的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王卫民 《水产科学》1999,18(3):9-12
1998年5月4日至5月30日在湖北省孝感市猪湖和武汉市大舒特各水产养殖场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共进行7次人工催产,其中催化雌鱼612尾,计45.8kg、雄鱼383尾,计45.9kg,获鱼卵150万粒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光对黄颡鱼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总结了这次黄颡鱼规模人工繁殖4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通过连续开展黄颡鱼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创新了一种黄颡鱼精子保存液配方,在常温保存条件下可将单尾雄鱼配组繁殖的雌鱼数量提高到300~500尾,单组繁苗量达50万~70万尾,大大减少黄颡鱼雄鱼宰杀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升规模化繁苗的效率。现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的综合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亲本选择黄颡鱼亲鱼要求体表完整、无伤无病,且腹部饱满、达到性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20.
赵晋山  王迪  金灿秀 《河北渔业》2007,(10):30-31,37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养殖的不断发展,黄颡鱼苗种的供应日趋紧张.为了解决和突破这一制约黄颡鱼养殖的"瓶颈"问题,生产更多更优质的黄颡鱼苗种,保证黄颡鱼养殖稳步而快速的发展,对黄颡鱼的人工催产繁殖各地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