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我国部分地区单季稻面积大量上升。由于单季稻生长季节长,条件适合多种病虫为害,因此,单季稻的病虫比双季稻要严重。目前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的中后期主要病虫,仍以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为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稻曲病,以及杂交稻后期综合症等。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浙江三门县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了该地区单季稻病虫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食源、播期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引起。提出了单季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总结福建省大田县山区单季稻区实施病虫综合治理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单季稻通过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统一时间播种移栽、合理种植密度、控制氮肥用量等栽培措施,可有效减轻病虫发生。仙居县推广以选用长生育期品种、早播早栽、少本稀植为主要内容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单季稻"五改"技术后,随即导致多种病虫种群数量上升。不当的栽培措施是造成病虫越治越重的主要原因。建议改进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与防病虫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指导单季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对移栽和直播两种单季稻的病虫发生危害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乐平市单季稻直播与单季稻移栽两种栽培方式进行效果比较分析,并总结出单季稻直播的主要技术关键是抓好"九关",即良种关、整田关、底肥关、播种关、壮苗关、除草关、灌溉关、穗肥关和病虫关。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华南和江南晚稻处于移栽分蘖期,田间病虫正处于发展阶段,未达防治指标。江南、西南、长江中游中稻和东北单季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长江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田间病虫发生发展较快。其中,稻飞虱在江南、西南中稻和长江中下游、江淮单季稻区增长速度快、田间虫量大、短翅型成虫多,稻纵卷叶螟在江南西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田间虫量高,稻瘟病  相似文献   

8.
丽水山区单季稻应用品种繁多,主导品种不突出,生育期严重不齐,病虫发生复杂,为害严重,为减轻病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根据山区病虫发生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稻鱼共生生态原理,强化平衡种养技术,突出病虫绿色防控,形成了一套单季稻鱼共生病虫生态控制技术,应用此技术后田间杂草明显减少,病虫发生和为害明显减轻,生态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丽水山区单季稻面积约5.33万hm2,占全区水田面积的50.2%.农田大多分布在海拔400~1100m山谷中,山区气候特殊,山高、多雾、湿度大,对稻瘟病菌发生、蔓延有利.原有品种因多年种植,抗性丧失,导致稻瘟病大暴发,不能再生产.后用抗病的汕优64和汕优63代替,近年来已在不少地方发现这些品种抗性逐渐衰退,特别是汕优64更为严重.因此,筛选适宜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的单季稻区抗病虫品种,为山区有效合理利用单季稻品种提供依据.1996年起,我们在景宁、缙云、云和等山区综防基点不同海拔高度稻区进行了单季稻新组合(品种)的田间抗病虫鉴定及适应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皖南单季稻区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简要分析了广德县2005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以及由于异常气候、农药抗性、优质稻的大面积种植和天敌控害能力减弱等造成2005年单季稻的病虫大面积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调查结果表明,与籼型单季稻两优培九相比,粳型单季稻甬优12品种,前期分蘖力较弱,封行时间偏迟、叶片坚挺,茎秆粗壮高大,生长量大,耐害性较强,生育期长,抽穗成熟时间迟等特点;病虫发生表现前期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发生相对较轻;后期褐飞虱暴发推迟1个世代,穗期螟虫为害风险增大,稻曲病的发生也相对较重。据此,建议调整粳型单季稻甬优12的防治策略,即充分利用甬优12前期病虫发生轻、耐害性强特点,适当提高甬优12分蘖期防治标准,减少防治面积与防治次数,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纹枯病首次防治应较两优培九推迟15~20 d;重视破口期稻曲病预防与穗期螟虫防治;治前控后,加大褐飞虱防控力度;选用对天敌影响小的低毒农药组合,保护天敌,减轻后期褐飞虱防控压力。  相似文献   

13.
7月24-25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西省召开了全国中晚稻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会议总结了早稻及单季稻前中期病虫发生情况,分析会商了中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计中晚稻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4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000万亩次。其中,虫害以迁飞性害虫为主,呈严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000万亩次;  相似文献   

14.
对3414单季稻肥效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投入和效益以及病虫等综合因素考虑,氮、磷、钾推荐用量为133.1kg/hm2、27.5kg/hm2、77.0kg/hm2。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丽水山区单季稻病虫发生为害特点,通过采取有效的生态控制措施与安全用药技术,在近几年水稻病虫害呈连续重发情况下,均取得明显的防控成效,实现了粮食生产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6.
粤优938在我县种植表现高产、稳产、耐旱、广适易栽和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合山区单季稻种植。针对该品种的生育特点,总结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协调群体、防病虫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5年病虫发生情况、当前病虫残留基数、浙江省气象台对今年天气趋势预报、以及全省农作物栽培情况、主治药剂抗药性程度、并结合重大病虫历年发生演替规律,经综合分析预测,2006年粮油作物主要病虫为偏重发生,且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加。其中麦类病虫中等发生;油菜菌核病为中等偏重发生;水稻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一代二化螟和单季稻纹枯病为大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继续扩大、发生程度将继续加重;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范围将有所扩大。预计2006年麦类病虫发生面积约300万亩次,油菜病虫为350万亩次,水稻病虫为9500-10000万亩次。  相似文献   

18.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 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种,防治次数减少1~3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