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霍林河是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科尔沁、向海和查干湖湿地的重要补给水源,其洪泛作用对流域洪泛区环境系统的景观维系起着决定作用。选取流域3个代表测站近50年来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分析流域洪水径流演变的规律及驱动机制,包括自然和人为干扰两方面,可以为流域防洪减灾及洪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霍林河洪水以雨洪型为主,洪水多发于降雨...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干旱半干旱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为研究靶区,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过程,揭示近50年来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研究得出,耕地和草地是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次之为盐碱地,湿地和林地比重较小,人居地和沙裸地最小。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分析发现,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研究时段都呈现出显著差异的速度变化,表现在速度变化的绝对量上、速度变化的方向上和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上,耕地和草地始终相反的速度变化方向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转换关系,而人居地和盐碱地始终一致的速度变化方向则说明人类干扰活动是研究区盐碱地面积扩张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显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各土地利用类型稳定性排序为耕地>湿地>人居地>盐碱地>林地>草地>沙裸地,它们之间的转换变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转出和转入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量上的表现不同,且随时间推移亦发生变化,且这种转换变化在区域分布及空间构型上存在差异。转出的减少作用和转入的增加作用相叠加决定着研究区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3S"技术,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斑块形状指数等空间格局指数对准噶尔内流区1975年至2009年近三十四年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十四年来湿地面积总体小幅度增大,其中,1975年至2000年,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大,2000年至2009年,湿地面积小幅度减小。湿地景观多样性增大,优势度减弱,破碎度先增大而后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差异减小,湿地景观结构趋于稳定。各湿地类型中,河流湿地面积先增大而后减小;湖泊湿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沼泽湿地变化幅度较小;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减小。准噶尔内流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流域内的水资源循环相关性较强,人类活动尽管对其产生了较大干扰,但并未改变湿地整体景观格局,因而,有利的气候条件与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西北内陆干旱区湿地景观稳定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区沼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半干旱区无尾河下游漫流区的向海沼泽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沼泽垂直剖面的精细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粒度研究相结合 ,进行高分辨率剖析。结果表明 ,沼泽垂直剖面颗粒的基本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 ,沉积环境变化频繁。流水作用以河流为主 ,并有受洪水影响的痕迹。部分层位的风成作用明显是那个时代干旱的标志。沙丘风蚀与风的搬运作用 ,局部改变了沼泽区域上沉积物的组成 ,使之粗化 ,是沼泽退化的诱因之一。向海沼泽沉积物颗粒表现出来的韵律性准周期变化特征 ,揭示了流域气候“干—湿”的周期性演替。  相似文献   

5.
洮儿河沿岸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水文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利工程建设在获得社会经济利用的同时也对生态水文问题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此类问题尤为显著。本文分别探讨了洮儿河沿岸地区三类水利工程即水库、防洪堤和灌渠对于流域生态水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减少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加重下游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下游沼泽湿地水文,导致湿地退化(2)灌渠建设使地下水位抬升,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3)防洪堤修建改变湿地水质,增大其矿化度和碱度。  相似文献   

6.
杨波  邓伟 《干旱区研究》2006,23(3):405-409
水资源的更新再生和可持续性存在的能力,是靠水循环过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补给的.维持水的可持续性,保障水循环过程的正常运转,是自然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类型和资源属性变化与地理地质要素空间组合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水资源的形成、存在、迁移和转化需要一定的空间介质和场所,以满足水量调蓄、赋存、补给、更新以及水质保护的空间需求.这些空间介质和场所在流域尺度上,是指河流和其支流及与之相连接的湖泊、湿地等各种水体、那些受洪水波及的洪泛平原和部分坡地,以及此范围内的地下含水层系统所共同占据的空间.流域发展过程中,人类往往关注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忽略了水系统的空间要求,流域内土地利用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水流在流域下垫面土层中的垂向和侧向运行路径受阻,干扰了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和流域下垫面对降水的再分配过程,流域空间上水调节能力降低,滞洪能力减弱,陆地承载水量越来越少,加剧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安全.基于此,在流域水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流域水空间规划原则和规划程序,并以霍林河流域为例,建议对干旱和半干旱区流域采用水空间规划和管理措施,试图通过规范流域水空间管理,实现流域水和土的联合管理.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和GIS技术,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应用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的ALOS/AVNIR-2遥感影像,结合博斯腾湖湿地的区域特点,提取博斯腾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信息,并选取12种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对博斯腾湖湿地2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湿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0-2000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351.8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增加34.93km2,自然湿地增加316.87km2;2000-2010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277.34k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减少28.36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48.98km2。从景观整体来看,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景观被湖泊,潮间沼泽和光滩沼泽这三个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8.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75-2014年四个时间段的卫星遥感数据,在1:5万目视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平均面积、多样性、优势度和破碎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较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间山西省湿地总面积减少了431.16km~2,年均减少10.78km~2,同时湿地退化速率明显加快,其中2007-2014年湿地年均减少面积是1975-2000年的3倍;40年来湿地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加,破碎度指数先增加后持续减少,2000年以来湿地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河流湿地是山西省湿地景观的主导类型,1975-2000年,河流湿地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加,呈破碎化发展,而2000-2007年,大量的小湿地斑块出现了消亡现象,河流湿地破碎化程度降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强,人工湿地所占面积比例逐渐提升,优势度指数增大,表明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黑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黑河下游开发已有 2 1 0 0年的历史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人口密度都很小 ,不至于对河流变迁、湖泊的扩张与退缩、天然绿洲的面积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来下泄水量的减少才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解决绿洲的退化问题仅靠下游节流挖潜是不够的 ,实行全流域统一管理及节水灌溉以保证一定的下泄水量才有可能维持绿洲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以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2三期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信息源,对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2年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减少面积共计1790.73km2,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是引起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2)湿地景观斑块数和斑块平均面积均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1975-2000年湿地变化以萎缩方式为主,2000-2007年小湿地斑块则出现了严重的消亡现象。3)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逐年减小,优势度指数则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区湿地景观多样性降低,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逐渐增大,湿地主导类型已由沼泽草甸湿地转变成了河流湿地。4)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强度明显减弱。1975-2000年,塔里木河三源流区因"围湿造田"而直接占用的湿地面积达782.75km2,2000-2007年减少至606.48km2,尤以和田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因"围湿造田"占用的湿地面积由286.43km2减少至75.77km2。32年间,喀什地区"围湿造田"强度高居不下,是湿地退化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长时间平衡单箱型模式原理 ,结合兰州市城区特有的地形及气候背景 ,利用 1 989年和 2 0 0 0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兰州市城区采暖期SO2 、NO2 允许排放量进行了模式预测 ,并和实际排放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近十年的环境治理 ,全城区SO2 削减率从 30 .5 %下降到 1 4.6% ;城关区由 2 3.5 %下降到 6.2 % ;西固区由 5 7.7%下降到 48.1 %。NO2 削减率呈上升趋势 ,全城区削减率由 9.2 %上升到了 38.9% ,特别是西固区由60 .8%上升到 73.3% ,说明兰州市除了要继续削减SO2 排放量外 ,还要加大对NO2 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总结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表现特征。结果显示,由当地居民土地垦殖方式及力度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在整个清代呈现出较为平缓的发展态势。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可分为4个阶段:明末清初的封禁期,康熙三十六年至乾隆六年的招垦期,乾隆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禁垦期和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的拓垦期。大致从康熙中后期开始.陕北长城外出现一定规模的汉族移民聚居点,道光至光绪年间为土地垦殖的高峰期。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在清前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为主,中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沙地居多,晚期拓垦期与其他时期相比,则以沙地为主。  相似文献   

13.
The genetics of resistance of the housefly, Musca domestica L., to organochlorine and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李玮  沈硕 《植物保护》2021,47(5):198-203
为明确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春小麦品种对麦田主要危害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一致性试 验对青海高原地区的20个春小麦品种(系)进行化感作用评价,筛选出强化感作用品种。分别于春小麦3~5叶期和成熟期调查受体旱雀麦的生长性状,转化为化感作用指数,并结合聚类分析,将20个小麦品种按化感作用的强弱分为强、中、弱3类。结果表明,20个春小麦品种(系)对受体旱雀麦的田间生长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其中‘青春38号’‘黑丝麦1号’‘通麦2号’和‘互麦11号’为田间化感作用较强的春小麦品种。该研究为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化感抑草品种选育提供了新资源,同时为青海高原地区化学农药减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田丽娜  吴玲  阎平  曹婷 《干旱区研究》2016,(6):1235-124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资料,研究表明:新疆西昆仑山豆科植物共计有7族12属67种,分别占新疆豆科属、种总数的25.53%和15.51%。该区豆科植物多生于山地,区系中单种属(6属)和寡种属(4属)共计10属,所占比例较高,但多种属(棘豆、黄耆)2属含47种,分别占属、种总数的16.67%和70.15%,优势明显。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多年生草本)为优势,有55种,占82.09%;其他1啊生植物、灌木、半灌木、垫状灌木合12种,共占17.91%,有一定的适应性。该区豆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具明显的温带性质,其区系中温带及含温带分布的属有10属,占总属数的83.33%。本区与帕米尔高原豆科共有属有11属,属的相似性系数高达73.33%,表明两地豆科植物关系密切;而与喀喇昆仑山的相似性系数较低,5个共有属集中于高海拔区,表明两地高海拔区有较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期间的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宁夏各地≥0℃和≥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近19 a增加显著;≥10℃积温不同等值线明显向地势较高地区移动,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积温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成熟;≥0℃和≥10℃积温期间降水量主要在部分干旱地带增加,这有利于干旱地带农牧业生产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工程行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 ,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 ,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 ,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 ,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 ,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 ,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半干旱区草地水分供需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半干旱区181个站点40a的气象资料,依据伊万诺夫湿润系数对半干旱区草地进行气候分区,采用计算精度较高的FAO Penman-Monteith方法(1998)计算可能蒸散。在计算不同草地类型草地蒸散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量,通过水分盈亏和水分订正系数等来分析评价不同草地类型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的蒸散系数也不同,草甸草原的蒸散系数最大,荒漠的蒸散系数最小;不同草地类型的实际需水量也不同: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在半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草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