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寿宁乌龙茶生产历史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面简要概述了寿宁高山乌龙茶的生产现状,分析了寿宁高山乌龙茶产地、品种和政策等生产优势条件,提出了寿宁颗粒和条形高山乌龙茶加工工艺和品质表现。  相似文献   

2.
闽北传统生产条形乌龙茶.近年来颗粒乌龙茶在市场上畅销,闽北各地开始试制颗粒乌龙茶.台湾等外地茶人到闽北投资也生产颗粒乌龙茶.主要产地有建瓯、武夷山、浦城、延平等.从目前生产情况来看,闽北生产颗粒乌龙茶存在主要问题有:外形颗粒不均,茶梗粗长;内质香气不高、不鲜,滋味口感重,汤色偏黄,叶底不均整.生产颗粒乌龙茶状况是探索的多,成功的少,许多茶农、企业对生产颗粒乌龙茶:看市场想投资,看身边怕投资.  相似文献   

3.
莽山茶区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特性及其制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振华 《茶叶通讯》2006,33(1):21-24
在湖南宜章县莽山茶区对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的制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莽山利用现有3种茶树品种,不仅可生产乌龙茶,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品质较好的乌龙茶。福云六号可作为生产绿茶的品种,不适宜生产乌龙茶,其他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应该分别加工,不宜混合生产乌龙茶。  相似文献   

4.
陈力 《中国茶叶》1993,15(3):4-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已使冲泡时间长、茶汁浸出慢的条形乌龙茶不相适应。此外,条形乌龙茶初制也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包揉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且又难以实行机械化、连续化生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因而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乌龙茶需求增大,急需改革制茶工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颗粒乌龙茶也就应运而生,但品质尚不稳定。为此,笔者对颗粒乌龙茶初制的萎凋和摇青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闽南乌龙茶的制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乌龙茶的创制在明清时期,由安溪茶农在绿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乌龙茶制法,先传入闽北、广东潮州,后传入台湾。乌龙茶的传统手工制法,多达十几道工序。1949年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机械的应用,乌龙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乌龙茶生产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到半机械化生产,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方面发展。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摊青→萎凋→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造型→足火。  相似文献   

6.
尤溪县是乌龙茶生产新区,通过对首届乌龙茶鉴评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本县发展乌龙茶生产的优势,并对今后发展乌龙茶产业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为尤溪县茶叶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HACCP原理在金观音乌龙茶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金观音乌龙茶生产过程的危害分析,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建立监视系统和纠正措施,从而建立了金观音乌龙茶HACCP计划。为HACCP原理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发源于福建,武夷山所产武夷岩茶在十八世纪就驰名中外,一直被认为是乌龙茶的代表,这次我们邀请茶叶界的老前辈和对乌龙茶生产、研究、教育、贸易等方面有贡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武夷山共同研讨乌龙茶的问题,更有特殊意义。目的是继往开来发展为乌龙茶这一宝贵遗产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台湾乌龙茶源自福建,相传在16世纪,福建的乌龙茶品种和制茶技术传入后,台湾才开始生产乌龙茶。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台湾茶人与福建在台茶人的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改进产制技术,已逐渐演变成台湾乌龙茶制法。一、鲜叶标准台湾乌龙茶按外形与发酵程度可分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新品种在宜兴茶区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群峰  许铭 《中国茶叶》2013,35(6):20-22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自1996年起陆续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引进乌龙茶茶树品种30多个,旨在发展江苏乌龙茶生产、开拓和建设我国又一个乌龙茶产区,并利用这乌龙茶树独特的品种资源,打造江苏高香型红、绿茶产业,为江苏和周边茶区对乌龙茶引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就黄观音、金观音引种宜兴的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不同茶季生产52个乌龙茶茶样,对其茶黄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安溪黄旦品种产清香型乌龙茶的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本山品种产浓香型乌龙茶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武夷山肉桂品种产乌龙茶茶黄素年均含量较高于其他品种。季节间,安溪生产的清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较春季存在显著差异;安溪地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显著;武夷山产区和台湾南投产区乌龙茶茶黄素含量:秋季春季,季节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焙火工艺能一定程度提高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12.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廷佺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资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拼配环节,乌龙茶的拼配技术对成品的风味塑造、风味稳定性、全年可供应量、成本控制、茶叶综合品质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拼配技术也能够降低乌龙茶的加工成本及原料成本从而提高乌龙茶企业的经济利润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能够促进乌龙茶产品综合风味的提升。本文将对乌龙茶使用拼配技术进行综合讨论分析,同时分析影响乌龙茶拼配效果的各类因素,讨论乌龙茶拼配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拼配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乌龙茶加工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要求,克服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必须制定和实施乌龙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实施乌龙茶生产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上稳定乌龙茶产品品质和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一,广东省茶产业目标分析 广东茶产业优势产品为乌龙茶、红茶和名优绿茶。粤东为乌龙茶生产的主要基地:粤西、粤北以名优绿茶为主,少量红茶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为我国茶叶生产注入了生机与活动,促进了茶叶向优质高效发展。21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双边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的茶叶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大环境下,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乌龙茶类其发展前景如何呢? 1、乌龙茶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独具鲜明特色的乌龙茶,以其香高味醇和绿叶红镶边的品质受到消费者喜爱,乌龙茶的加工技术几乎为我国所特有(这使得外国生产商很难插足我国市场),国外没出口乌龙茶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茶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乌龙茶产量上升较快;我国生产乌…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省台式乌龙茶生产工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创始于福建,主要产区分布于福建、广东和台湾。近十余年来台湾茶叶企业家主要在闽粤投资兴茶,开发乌龙茶生产。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经营结合型的茶业企业,从2000年的20家发展到现在的40多家,生产台式乌龙茶的福建内资企业有2家。这些企业引进了台湾乌龙茶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促进  相似文献   

18.
台湾乌龙茶“金萱”和“翠玉”的引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况 最近几年,人们对茶叶的消费,追求高档优质、高香型。乌龙茶以其特有的自然高花香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乌龙茶在市场上占有率也越来越大。目前,我省乌龙茶的产量1.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35%以上,仅次于绿茶产量。我省茶叶市场正从红、绿茶向乌龙茶方向转变。国内外茶叶市场也开始向乌龙茶方向发展。 乌龙茶生产主要有闽、台、粤三大类型,其品质各异。台湾乌龙茶滋味醇和爽口,香气清香,花香明显,有别于我省单枞的滋味浓、香高和福建铁观音的滋味醇厚香纯的特点。台湾乌龙茶品种“金萱”和“翠玉”是台湾省茶叶改…  相似文献   

19.
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香优质的福建乌龙茶具有自然的花香和醇厚的滋味,其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就是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福建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乌龙茶品种资源,这是福建省发展高香优质乌龙茶生产的一个优势。本文拟简介,福建省乌龙茶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概况;福建省乌龙茶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生化成分、细胞学和酶学研究的概况。1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的搜集保存概况福建的乌龙茶品种资源原未主要分布在闽南和闽北茶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所60余年来.先后深入到省内外茶区,对茶树品种资源进行广泛的普查、鉴定与征…  相似文献   

20.
闽北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福建省南平市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南平生产的茶叶产品——闽北乌龙荼是福建大宗出口茶的特色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本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壁垒,以及闽北乌龙茶本身一直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闽北乌龙茶出口产业的发展。本文对闽北乌龙茶出口现状进行初步分析,结合日常检验检疫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