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获得了5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占60.35%,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0.35%、13.79%、5.17%、6.90%和3.45%.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病菌在根中部和根基部的侵染发病率高于根尖和茎基部.不同培养液培养镰刀菌的滤液可以引起相同或更严重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香蕉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潜伏于香蕉(Musa sapientum L.)、芭蕉(Musa paradisiaca)和粉蕉(Musa cavendishii L.)组织内的镰刀菌种和变种,鉴定结果共有7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香蕉、芭蕉幼果内,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各占总带菌果数的17.8%、26.8%,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各占1.8%、12.5%,三隔镰刀菌(Fusarium trieinctum)各占3.6%、14.3%,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各占8.8%、3.6%;粉蕉果实内的串珠镰刀菌占1.8%;香蕉幼果内的大型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 var.majus)、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t.subglutinans)均占1.8%。果穗轴,香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Subglutinans;粉蕉假茎内的有Fusarium anthophilum和腐皮镰刀菌;芭蕉暴露空间的有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通过对香蕉、芭蕉和粉蕉幼果的接种试验和分离结果,对香蕉和芭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腐皮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孢微胶变种、Fusarium subglutinans、Fusarium anthophilum和大型半裸镰刀菌,三隔镰刀菌较弱;对粉蕉幼果侵染力较强的有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其它均较弱或不受侵染。  相似文献   

3.
张彦梅  李敏权 《杂粮作物》2007,27(3):235-237
对定西李家堡镇、十八里铺镇、巉口镇的小扁豆根腐病植株进行了分离,得到了130株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100株,所占比例最大,为76.96%,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锐顶镰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00%、7.00%、3.90%、0.70%、3.08%。盆栽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都有致病性,是小扁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并且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作为小扁豆根腐病病原在国内首次报道。幼苗接种结果表明小扁豆在发芽第8 d发病率最高,在胚根中部和基部侵染率高。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逐年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达13.79%。其病原菌有13属19种,主要菌为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优势种为串珠镰刀菌。除米黑孢外,所有分离菌都能通过接种引起发病,牙签接种和喷雾接种的病情指数较高,四种主要菌的致病力均较强。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和不同自交系对穗腐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菊糖、山梨糖、果糖、乳糖及天门各酸钠是最好的碳氮营养源。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香荚兰镰刀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香荚兰根腐病组织和蔓、叶感病组织分离到的139个镰刀菌菌株进行系统观察鉴定,结果根部120个分离菌株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占82.5%,腐皮镰孢F.Solani占13.3%,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占3.3%,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F.equiseti Var Compactum占0.8%,蔓、叶19个分离菌中F.oxysporum占89.4  相似文献   

6.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番茄、茄子和辣椒3种主要茄科枯萎病的发生与症状情况,通过常规分离,依据Booth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这3种茄科作物上采集的40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株镰刀菌中有35株属于尖孢镰刀菌,占总数的87.5%;3株为串珠镰刀菌,另2株为茄形镰刀菌。进一步利用Koch氏法则进行菌株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本研究中所采集的番茄、茄子和辣椒病株的病原菌,而3株串珠镰刀菌和2株茄形镰刀菌均不造成寄主植物发病。  相似文献   

7.
1975—1983和从江苏各市、县采集大麦赤霉病病穗标样126份,单孢子分离获得142个纯菌株,经综合鉴定分别属于镰刀菌的5个种。其中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占95%;弯角镰刀菌(F.camptoceras wr.and Rg.),占0.7%;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占1.4%;半裸镰刀菌(F.semifectum Berk.),占2.1%;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0(Fr.)Sacc],占0.7%。通过穗期致病力的测定,禾谷镰刀菌、弯角镰刀菌为强致病种;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为中等致病菌种;半裸镰刀菌为弱致病菌种。麦类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在流行年份和流行地区除造成产量损失外,病麦粒中由麦类赤霉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常引起人、畜中毒。对于引致麦类赤霉病的镰刀菌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在镰刀菌种类的研究中报导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2、7、9、10、11]另外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中报道了有二十余种镰刀菌能够产生毒素[6]、[8]。本研究主要是明确本省大麦赤霉病致病菌种类、优势种、致病力及其分布,为菌系分化、抗赤霉病育种和镰刀菌的毒素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中部地区亚麻枯萎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F.semitectum)、砖红镰刀(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Coly.  PD  张久绪 《江西棉花》1989,(2):46-48
经两年多研究,从田间坏死的棉苗根和下胚轴分离的镰刀菌种的出现频率为42%。经鉴定约90%的镰刀菌是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或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分离出的其它病菌有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经温室致病力测定,不同的种和同一种内不同菌系对棉苗的致病性不同。少数菌系引起出苗后猝倒,而多数则引起根和下胚轴的坏死或根尖死亡。腐皮镰孢菌系比其它种的毒性高。  相似文献   

10.
对海南多个市县的飞机草发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飞机草叶斑病受自然环境及病菌种类的影响,从发病样品上分离获得46株病原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比对,确定飞机草的重要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通过离体叶片针刺法和活体接种法对病源真菌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12个(占26.09%),中等致病力菌株13个(占28.26%),弱致病力菌株19个(占41.30%),无致病力菌株2个(占4.3%),其中链格孢菌株LGB100501、LGB100401和弯孢菌株WB110216表现出较高的致病力。利用11个高致病力菌株针对8种海南常见杂草进行寄主范围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仅有13.6%的供试杂草对这些菌株表现出高度和中度感病。  相似文献   

11.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利军 《杂粮作物》1998,18(1):55-56
利用尖孢镰刀菌生产赤霉酸S.L.Venter等著李利军译植物病原菌向培养基以及植物组织内产生多种有毒的化合物(Drysdale,1982),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组织中引起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从而使产生毒素的有机体具有致病力或毒力。众所周知,镰刀...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南  章红 《玉米科学》1997,5(2):066-068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株禾谷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在所有被检菌株中均未测到串珠镰刀菌素。  相似文献   

14.
串珠镰孢对棉苗致病力分化及其在单分生孢子后代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棉苗后均可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提示串珠镰孢菌株间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来自棉花的菌株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较强,来自玉米和水稻的菌株对棉苗叶片的致病力较弱;即使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但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以菌株Fm1、Fm19和Fm31为亲本,采用同样的接种法测定了串珠镰孢对棉苗致病力在单分生孢子后代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串珠镰孢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分生孢子后代能连续两代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5.
新疆甜菜根腐病病原种群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产区采集669个甜菜根腐病样,共分离出735个分离物,其中真菌分离物715个,细菌分离物20个,说明真菌是主要的病原种群。真菌中镰刀菌501个,占分离物总数的68.2%;丝核菌113个,占15.4%;腐霉菌81个,占分离物总数11.0%。经鉴定,有6种镰刀菌,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茄病镰刀菌(F.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3种腐霉菌,即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简囊腐霉(P.monospermum)和P.spp;丝核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和AG-4融合群,分别占丝核菌总数的50.4%和35.4%。用上述代表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甜菜根部腐烂、维管束变色等典型根腐症状。  相似文献   

16.
棉花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尖孢镰刀菌6种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通过ITS序列特征分析,得到了4种可以成功鉴别6种病原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制作了标准对比图谱。不同病原真菌的ITS-RFLP的产物大小各异,多态性高,参考标准电子图谱可以准确鉴定其种类。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东北三省大豆根腐镰孢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7~2010年连续4年从东北三省大豆主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株,分离大豆根腐镰孢菌,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199个镰孢菌菌株属于 8 个种,分别为尖镰孢菌(F. oxysporum)、 腐皮镰孢菌(F. solani)、 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 半裸镰孢菌(F. semitactum)、 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燕麦镰孢菌(F. avenaceum)、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和厚垣镰孢菌(F. chlamydosporum),其出现频率依次为36.45 %、25.35 %、11.43 %、10.76%、6.76%、4.42%、3.84%和1.00 %。以上8种镰孢菌在黑龙江省都存在,且在黑龙江省首次发现了厚垣镰孢菌。在吉林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verticillioides,在辽宁省没有分离到F. avenaceum和F. chlamydosporum。以合丰2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8种镰孢菌对大豆均有致病力,其中尖镰孢菌为强致病力,腐皮镰孢菌、禾古镰孢菌、半裸镰孢菌、燕麦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厚垣镰孢菌均为中等致病力,轮枝镰孢菌为弱致病力;8种镰孢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症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表现出枯萎病症状的香蕉和粉蕉组织中分离获得的13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菌株对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广粉一号)的致病力以及在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香蕉和粉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菌株产细胞降解酶活性与相应菌株侵染引起的寄主病情指数无相关性,产镰刀菌酸的含量与寄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6)。认为香蕉枯萎病菌菌株间产镰刀菌酸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其致病力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鲁西南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害主要致病菌组成及其致病力,于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德州、临沂市共7个地点采集了具有典型茎基腐症状的病株并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5株病原真菌,其中有22株为镰孢菌,分别属于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以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分离频率最高,占所有镰孢菌株的68.18%;其余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对22株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及重分离率测定发现,假禾谷镰孢菌(F.pseudo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明显强于禾谷镰孢菌和亚洲镰孢菌,后两者的致病力相差不大;3种病原菌的重分离率均大于40%,病原菌测序鉴定结果与接种病原菌一致。  相似文献   

20.
高粱倒伏和穗部弯折为几种茎腐真菌的综合危害,其中包括菜豆球壳孢菌和串珠镰刀菌。进行田间研究对其牙签接种技术和抗性遗传作了评价。试材包括10个亲本、45个F_1代和5个对照杂交种,两年中种植在两种灌水制度下。接种株和未接种株茎按裂解程度分成1级(抗性)到6级(敏感)。抗性表达似乎取决于环境,对串球镰刀菌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