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文冠果嫁接的最佳方法。[方法]在陕西省富县中心苗圃进行文冠果嫁接方法的试验,研究常规嵌芽接法、改良嵌芽接法、切接法对文冠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3种嫁接方法中,以改良嵌芽接法进行文冠果嫁接育苗效果最佳,成活率最高,切接法效果最差。[结论]在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内,不同的嫁接方法和技术水平对文冠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升盆栽月季嫁接的成活率。[方法]以不同月季品种、不同部位的芽接穗、不同嫁接方法进行嫁接比较试验。[结果]月季品种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月季品种嫁接在同一砧木上的成活率差异显著。不同部位芽接穗对接穗成活率及新枝的生长速度影响明显,不同的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也有所不同。[结论]用顶部芽、采用带木质嵌芽接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繁育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番石榴嫁接育苗试验初步结果。番石榴少床播种,在简易简棚下出苗率最高;嵌芽接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快。采用沙床播种,嵌芽接育苗,可以降低育苗成本,培育出优良按接苗,加速种苗繁殖。  相似文献   

4.
用方块芽接法对月季不同部位嫁接,研究了芽接部位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芽接部位选在砧木上端芽着生位置同侧的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8.2%,其次是砧木上端芽着生部位的两侧,且嫁接部位愈接近同侧,其成活率越高,以砧木上端芽着生位置的背面成活率最低,仅80.4%。  相似文献   

5.
研究3种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以及3种不同砧木大小(小于0.5 cm、0.5~1 cm、1~1.5 cm)和3个不同无性系(LD0505、LD0507和LD0509)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砧木的大小,不同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采用切接和砧木大小为1~1.5 cm时能够提高印楝嫁接成活率,最佳的处理组合是A2B3C2,成活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碧桃品种的扩繁速度,增加种苗数量,通过以本地毛桃作为砧木,分别在春季的3月和秋季的10月使用切接和芽接两种嫁接方法,进行碧桃嫁接试验,结果表明:10月芽接碧桃嫁接成活率最高,是漳州地区碧桃嫁接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嫁接方法对紫娟茶树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碧香早为砧木,采取10年生紫娟茶树枝条为接穗,通过采用劈接、切接和腹接3种嫁接方法及5种不同接穗形式研究紫鹃在湖南地区的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3种嫁接方法对成活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腹接成活率最高;不同的接穗形式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新梢的生长情况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采用一芽一叶(叶子为全叶)和一芽两叶(第二片叶剪去一半)的接穗形式,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且接穗新梢生长最好。采用芽接的接穗形式,嫁接成活率最低,成活率为20%。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菠萝蜜籽苗芽接技术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对芽接成活率影响的研究,得出嫁接时间在春、秋两季为好,夏季次之,冬季最差,芽接的生长阶段以1~2叶期最佳,不超过3叶期为好。树菠萝的籽苗芽接具有操作简便、工效高、愈合好、省接穗、省时,定植成活率高的特点,为树菠萝嫁接苗的快速大批量生产,研究出了一套高效、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茶树嫁接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茶树嫁接的应用有2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报道,印度于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茶树芽接与劈接,嫁接成活率分别为65.62%与69.42%[1]。在我国,笔者曾于1979年至1981年拟通过芽接来复壮铁观音茶树,把铁观音的芽嫁接到梅占茶树茎干上,成活率为30%[2]。以后,1984年至1985年,江西省周汉忠、湖南省王柏龄广泛开展茶树多品种短穗嫁接技术的研究,成活率均达70%至81.3%,如果砧木与接穗都采用生活力强的茶树品种进行嫁接(应用劈接),成活率可达92.5%至93.8%[3][4]。1984年至1987年,安溪县陈信石应用繁接技术,把铁观音的苗穗嫁…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芒果传统育苗方法(包括枝接法、芽接法)进行创新研究,对传统接穗(休眠芽)和创新接穗(活动芽)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创新接穗比传统接穗具有出苗质量一致,出苗较快且具有高达88 %以上的成活率。为我国芒果产业节约资源,快速更新、推广新品种提供了一种新的嫁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热带特色果树——尖蜜拉的有效繁殖技术,扩大推广种植,开展尖蜜拉播种繁殖与芽接繁殖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繁殖能获得较高的发芽率,但种子苗长势弱;以本地菠萝蜜种子苗为砧木,能成功芽接尖蜜拉,芽接成活率为76%,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高,芽接苗长势较好。生产中可采用芽接法繁殖尖蜜拉的优良种苗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育苗措施对橡胶树小苗芽接苗生长的影响,以不同时段播种的‘GT1’实生苗为砧木,‘云研77-4’‘云研77-2’‘GT1’为接穗,通过统计芽接成活率、抽芽率、苗木的茎粗和苗高4个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系统地评价了育苗措施对橡胶树小苗芽接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砧木播种时间对3个品种的芽接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抽芽率无显著影响,最佳播种时间在3个品种间存在差异,‘云研77-4’和‘云研77-2’在当年10月中旬播种最好,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33和2.30,‘GT1’在次年1月初播种较好,综合评价值为2.32;(2)砧木月龄对3个品种的芽接成活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其他3个指标的影响不显著,最佳月龄在3个品种中表现一致,均表现为籽苗移栽60 d时的芽接效果最好;(3)锯砧方式对3个品种的抽芽率和苗高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而对芽接成活率和茎粗(‘GT1’除外)的影响不显著,最佳锯砧方式在3个品种中表现一致,均为先折砧后锯砧的处理方式最好。  相似文献   

13.
对番木瓜传统的单芽腹接法种苗繁殖进行芽接技术的创新研究,并采用3种嫁接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番木瓜采用创新研究技术的单芽腹接创新法的发芽率为67.50%,比传统单芽切接法高23.6%;单芽腹接创新法比切接法的发芽率高14.8%;芽接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结果对番木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皇后帝王花(Protea magnifica)种子具有休眠性,不经任何处理难以发芽。本研究以皇后帝王花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皇后帝王花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率、种子各部分粗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并以不同的方式(短时高温+变温层积、酸蚀处理+变温层积、赤霉素处理+变温层积)处理种子,研究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原因及解除方法。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皇后帝王花种子的生活力高达90.00%,但不去除种皮的完整种子30 d内不发芽。种皮粗提液不仅抑制白菜种子的发芽,还显著影响白菜种子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可能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和种皮的内源抑制物共同引起的综合休眠。时长为2 min的不同高温(40~120 ℃)处理+变温层积、不同时间(10~ 70 min)的98%浓硫酸酸蚀处理+变温层积、不同浓度(0.3、0.5、0.7 mg/L)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变温层积都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皇后帝王花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各处理分别以60 ℃的短时高温处理、30 min的酸蚀处理、0.7 mg/L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比较,30 min的酸蚀处理为解除皇后帝王花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此外,赤霉素处理对皇后帝王花种子的休眠解除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云南铁壳麦(Triticum aestivum ssp.yunnanense)的穗发芽抗性及其机制、筛选抗性材料,以白粒推广良种云麦53号为对照,采用整穗发芽、整粒发芽及分子功能标记的方法,鉴定了55份云南铁壳麦的穗发芽抗性及种子的休眠特性,分析了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在穗发芽抗性级别不同的材料间、分子功能标记基因等位变异间的差异及籽粒发芽率(germination percent,GP)在不同休眠级别的材料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整穗发芽率(spikes germination rate,SGR)为鉴定指标,在对照云麦53号的SGR达76.2%的前提下,云南铁壳麦除1份材料SGR为2%外,其他材料的SGR都为0,与对照相比,对穗发芽的抗性都很强。以GI为鉴定指标,供试云南铁壳麦对穗发芽的抗性则较弱,抗性材料较少,GI为15.5%~72.8%(对照的GI为65.7%),GI在抗性级别不同的材料间明显不同。以籽粒发芽率为依据,云南铁壳麦的种子休眠性可分为休眠、中度休眠、浅休眠和无休眠4级,GP在不同休眠级别的材料间也显著不同。用STS功能标记 Vp1B3扩增出A带(652 bp)、C带(无带)的材料,其GI均与扩增出B带(569 bp)材料的GI有明显差异;用标记Vp1A3扩增出B带(170 bp)材料的GI与C带(无带)材料的GI也有明显差异,其他3个功能标记( Tasdr-B1、 Tamyb10D1、 Tamyb10D)扩增到不同带型材料的GI则无明显的不同,用分子标记获得的结果不能解释云南铁壳麦的穗发芽抗性或种子休眠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花生品种进行种子休眠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种子休眠性差异很大。育成和参试品种中鲁花14号和花选8号种子休眠性较强,发芽率分别为27.3%和29.5%;育种中间材料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发芽率变异范围为4.5%~100%。种质资源中普通型花生(D1128)种子休眠性最强,发芽率仅为1.9%。干热处理对花生种子休眠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休眠性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7.
温室内使用籽苗芽接苗为定植材料,采用托盘根控方式培育小茎绿色芽条,单位面积芽片产量可达1 136.4万片/hm2,所生产芽条茎小且均匀,合适进行籽苗芽接,且由于芽条生产受外界影响小,可周年供应小茎芽条,能有效延长籽苗芽接生产期。  相似文献   

18.
Strong seed dormancy has been an obstacle for field production of Echinacea species. Previous research on overcoming Echinacea seed dormancy has been extensive and focused on treatment methods, which involve time and expense, and are incompatible with organic production if synthetic chemicals are used. We have attempted to genetically reduce seed dormancy through selection and breeding in Echinacea, by using Echinacea pallida as a model species. Three accession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Nine parent plants of each accession selected from early, in-dark germinated seeds (in-dark plants) or from late, in-light seeds (in-light plants) were planted and grouped by accession and germination treatment method for seed production through a polycross method. Germination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se in-dark plants produced seed (in-dark seed)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seed dormancy when tested under light or dark condition in comparison to the seed of the in-light plants (in-light seed). Among the three accessions, the in-dark seed germinated at much higher rates than did the in-light seed, more than 2× at 25 °C under light and up to an 83× increase in darkness, and up to an 8× increase over the corresponding parental seed lots under comparable germination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o these increases in germination, the in-dark seed showed early and synchronized germination as compared to the in-light seed. Since these results were achieved through only one cycle of selection and breeding, they strongly suggest that we have developed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for modifying seed dormancy in Echinacea.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小麦种子休眠解除期间的成分变化对发芽率的影响,了解种子休眠解除机制,以铭贤169为材料,在收获后不同储藏时间(间隔20 d)取样,通过显微设备观察了种子后熟期间的结构变化,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和成分,以探究铭贤169种子休眠性原因。结果表明,铭贤169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细胞结构、组织结构、淀粉粒结构、蛋白基质等均发生变化,淀粉含量、粒径、糊化特性、热稳定性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化显著。铭贤169的离体胚在花后25 d就具有发芽能力,但种子在花后35 d仍处于休眠。收获后熟期间,种胚活性、种子吸水率、含水量、淀粉含量、淀粉糊化谷值粘度和峰值时间、热稳定性逐步上升,与发芽率正相关。A型淀粉粒表面破损,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紧密,种皮结构松散;淀粉粒径、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沉降值减小;面筋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推测铭贤169种子的休眠性与种子母体成分有关,休眠解除期间发芽率变化受种皮结构、淀粉的分解程度、淀粉粒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性质以及淀粉酶活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