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嫁接方法对紫娟茶树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碧香早为砧木,采取10年生紫娟茶树枝条为接穗,通过采用劈接、切接和腹接3种嫁接方法及5种不同接穗形式研究紫鹃在湖南地区的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状况。试验结果表明:3种嫁接方法对成活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腹接成活率最高;不同的接穗形式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新梢的生长情况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采用一芽一叶(叶子为全叶)和一芽两叶(第二片叶剪去一半)的接穗形式,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且接穗新梢生长最好。采用芽接的接穗形式,嫁接成活率最低,成活率为20%。  相似文献   

2.
大豆远缘嫁接诱变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和优化大豆远缘嫁接诱变技术体系,以与大豆远缘的8种植物为砧木,以4个大豆品种(系)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以6~8日龄的大豆幼苗作为接穗可提高远缘嫁接成活率,其中7日龄大豆幼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砧木类型对远缘嫁接大豆后代诱变率和诱变方向有重要影响,番茄/龙选1号、蓖麻/科绿2号、生姜/科绿2号、蓖麻/田丰90和洋姜/田丰90嫁接组合的诱变率最高,同时以生姜和番茄作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高蛋白、高油和晚熟类型突变;以甘薯和马铃薯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多分枝和丰产类型突变;以蓖麻和洋姜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抗逆性强(抗倒伏)和植株矮化的突变类型;以南瓜和葫芦为砧木与大豆接穗嫁接后代可出现晚熟和高大植株的突变类型。嫁接亲和力评价结果表明,以南瓜、马铃薯、番茄和生姜作为砧木的嫁接亲和力较高,以科绿2号为接穗的嫁接亲和力较高。  相似文献   

3.
西瓜嫁接苗的植物保护酶同工酶与亲和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6种不同瓜类的砧木分别与西瓜(Citrulluslanatusvar.)西农8号进行嫁接,研究其对接穗过氧化物(POD)和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及其接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穗断根前西瓜实生苗与接穗苗同工酶的带型及其活性强度差异较小;断根后西瓜实生苗与不同砧木的嫁接苗生长及其叶片POD和SOD同工酶相似性变化较大。同工酶相似系数与嫁接苗的长势存在正相关,其中冬瓜、瓠子和葫芦砧木上接穗与实生苗的POD和SOD同工酶相似性最高,与西瓜的嫁接亲和性最强;丝瓜砧木上的接穗与实生苗的叶片POD和SOD同工酶相似性最低,与西瓜的嫁接亲和性最弱。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茶树胚根倒接嫁接方法的优劣,筛选茶树胚根倒接方法的适宜根砧、接穗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胚根顺接法与倒接法2种嫁接方法,祁门槠叶种、黄山大叶种、松萝种3种根砧,红旗1号与漕溪1号2种接穗,在不同时期取样观察嫁接苗愈合、成活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胚根嫁接后40 d愈合率为93.93%,平均成活率为99.26%;80 d后嫁接口已完全愈合,平均成活率为90.50%;145 d后平均成活率为76.1%,平均株高为20.22 cm,叶片数为5.89,平均根粗为3.73 cm;倒接法早期(40 d)愈合稍慢,但后期(145 d)生长加速,甚至超过顺接法;漕溪1号接穗为半木质化新梢,叶面积大,成活率高(80.92%),前期(40 d)以根系发育为主,80 d以后地上、地下生长速度均大于红旗1号(为木质化留养枝);不同品种茶树根砧的嫁接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嫁接后5个月,黄山大叶种的地上部分表现最好,祁门槠叶种的主根长及主、侧根鲜重等地下部分表现最好;整体来看,祁门槠叶种根砧倒接漕溪1号接穗处理为最优选择。因此,茶树胚根倒接方法技术可行,嫁接时选择大叶种茶树的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新梢作为接穗,配合亲和性强的根系粗壮的根砧,更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及后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沉香优树嫁接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沉香无性繁殖进程,以沉香成年优树萌条为接穗,2年生土沉香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优树穗条嫁接成活率呈极显著差异。接穗直径与嫁接成活率密切相关,选择直径在0.6~0.8 cm的接穗,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接穗和砧木直径差值也影响嫁接成活率,差值在(0±0.09)cm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4.9%,而差值大于0.4 cm时,成活率下降到50%以下。砧木接口直径在0.4~1.0 cm时,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接穗,黑籽南瓜为砧木进行嫁接,接穗切面长度设置了5个不同处理。通过嫁接部位组织解剖学分析,深入研究接穗切面长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及组织变化规律,探索嫁接诱导植物变异的机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成活率差异显著,接穗切面长度为1.0 cm时成活率最高,达到80%,愈合的速度也最快;其次是1.3cm。对1.0 cm接穗切面结合部不同时期的电镜动态观察表明,接穗与砧木的愈合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愈伤组织形成期(1~8 d)、维管组织分化期(9~12 d)、维管组织分化完成期(13~35 d)。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远缘嫁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胡椒野生近缘种蒌叶Piper betle L.作砧木、胡椒Piper nigrum L.栽培种Kuching作接穗的嫁接技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胡椒栽培种与胡椒野生近缘种嫁接亲和力强,嫁接成活率高,嫁接植株主蔓粗壮,生长迅速,生态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孟祥勋 《大豆科学》1989,8(2):197-201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基因型以同源(相同基因型)和异源(不同基因型)相互嫁接的方式研究了嫁接当代接穗(Scion)和砧木(Stock)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接穗和砧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完全由接穗和砧木自身基因型控制,而是受着两者的共同作用。接穗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砧木基因型蛋白质含量高或低而提高或下降,反过来砧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又受接穗的影响下降或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芒果传统育苗方法(包括枝接法、芽接法)进行创新研究,对传统接穗(休眠芽)和创新接穗(活动芽)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创新接穗比传统接穗具有出苗质量一致,出苗较快且具有高达88 %以上的成活率。为我国芒果产业节约资源,快速更新、推广新品种提供了一种新的嫁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低挡劣种旧茶园 ,挖头改种良种茶苗成活率2 0 %左右 ,而且生长速度很慢 ;用旧茶头低位改良嫁接成活率达 80 %以上 ,嫁接二年的茶园可封行进入盛产期。主要方法如下。1 嫁接时间 以春茶采后 ,良种茶穗已木质化时进行春接最好 ,夏接温度高 ,秋接土壤干燥不易管理 ,成活率不如春接。2 嫁接方法  ( 1)采良种茶穗 ,已木质化的接穗以当天采当天接为最好 ,准备用多天的茶穗一定要保湿养护 ,放在阴凉处 ,最好不超过 3d ,确保成活率。 ( 2 )锯砧木 ,高于茶园地平 3cm处平锯茶树 ,过高影响成活率 ,过低不易操作。 ( 3)削接穗与劈砧 ,良种接穗剪…  相似文献   

11.
用咖啡F1优良复合杂交种鲁伊鲁-11作接穗,开展咖啡幼苗嫁接繁育和大树换冠改造试验。幼苗春季嫁接,当年可出圃种植;大树换冠改造投产早,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嫁接部位套塑料袋保暖保湿措施使适宜的嫁接期延长。采用切接法并利用环保型绑缚材料接蜡膜,既简便,包扎严实,又节省接穗材料,成活率很高,促进了小粒咖啡杂交F1品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种间嫁接生产应用可行性,以解决连作咖啡园再植植株长势弱、死亡率高的问题,布置了以未嫁接的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对照,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大田试验。经过5 a的田间性状观测,结果表明:1年生种间嫁接植株株高、茎粗、冠幅、最长一级分枝长度大于未嫁接植株,但差异未达显著,种间嫁接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节数显著大于未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未嫁接植株显著高于嫁接植株,其余年份(2014年、2016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百粒重、单株鲜果产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显著低于未嫁接植株,但种间嫁接促进了中粒种咖啡的生长,增加了单株结果节数,因而嫁接植株单株鲜果产量未显著减少。综上,嫁接不影响中粒种单株鲜果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性状,该组合的种间嫁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土壤培养条件下,研究缺硼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相互嫁接植株下部叶片硼及其它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硼条件下,硼高效油菜品种青油10号(QY10)下部叶片硼含量最高,低效品种Bakow(Ba)最低,嫁接植株介于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之间。推断甘蓝型油菜下部叶片硼含量受根系(砧木品种)和地上部(接穗品种)共同影响。硼对油菜下部叶片其它矿质元素影响的受控部位不完全相同,缺硼对氮、磷、钙和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上部,与根系关系相对较小,对钾的影响主要由根系决定,而对镁、锰、铁、铜的影响不明确,可能受地上部和根系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4.
4种不同嫁接组合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 :福建水仙 鸠坑 78 6 % ,龙井 4 3 鸠坑 87 3% ,乌牛早 鸠坑 88 9% ,浙农 113 鸠坑 85 6 %。不同月份进行的茶树嫁接 ,依茶丛数统计 ,10 0 %成活。依接穗数计 ,39 3%的茶丛 10 0 %成活 ,仅不足 7%的茶丛接穗成活率低于 6 0 %。若以最低成活率计算 ,只要每丛嫁接 8个接穗 ,就基本能达新茶园种植时每丛种 3株的效果。各嫁接组合的芽梢抽生初期与接穗品种一致 ,前期温度低 ,生长量小 ,接穗品种和相同接穗的嫁接组合萌展值较接近 ,但到适宜的生长气温时 ,嫁接茶树因有充足的养分供给生长量大 ,其生长势与台刈茶树相仿 ,与衰老的接穗母树比较 ,后期生长量明显增加 ,两者的萌展值差距增大 ,嫁接茶树的新梢生长曲线陡升 ,换种改植的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云南大叶种为砧木,乌牛早和浙农113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并与同期移栽的乌牛早和浙农113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嫁接对该2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的明显影响,氨基酸和咖啡因含量增加;茶多酚和主要儿茶类素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咖啡种植规模、使用品种种类、育种背景及栽培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证实了主栽品种卡蒂姆7963与P4是同一品种;对各品种的杯品质量进行了评价,多次杯品鉴定表明,生产上种植卡蒂姆类咖啡虽然内在品质赶不上波邦和铁比卡,但可通过加强水肥管理、遮荫栽培、高海拔种植和提高初加工水平等来提升咖啡杯品质量;对今后发展咖啡使用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 coffee berry borer (CBB),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ffee pest in most of the coffee growing countries. CBB females leave old dry berries after harvest and search for dry noninfested berries on the plant or on the ground to lay eggs or to use as refuge until new berries are available on the coffee trees in the following season. The CBB infestation level and emergence from berries on the ground or on the plants were evaluated in two fields post-harvest in the Spring in Brazil over two seasons. Twenty infested or noninfested berries in separate cages (250 ml plastic cups) were placed on the plants or on the ground under the tree canopy, in each field. The number of infested berries and CBB femal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infested berries were recorded weekly. CBB emergence was higher from berries on the ground than those on the coffee trees in both seasons, whereas CBB infestation was higher on coffee berries on the plants than those on the ground in season I. Insolation (hours of sunlight) and temperature were the main covariates that affected emergence and infestation by this insect.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for monitoring CBB during the time of dispersal with implications 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is pest.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的EMS诱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1%的EMS溶液处理“中薯2号”试管苗茎段材料,通过对诱变材料再生过程的观察、再生苗试管培养观察及棚栽阶段的生理指标统计分析,研究了EMS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化学诱变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EMS能够有效渗入生长点细胞;经EMS处理后试管苗生长量显著小于对照,再生植株和组织器官发生变异;试验证实1%(v∶v)浓度EMS处理4h以上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可以应用于今后马铃薯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