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NOAA极轨卫星反演资料,同时结合GFS模式分析资料和海南岛乡镇自动站资料,综合分析超强台风“海燕”靠近海南岛南部近海时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南岛带来的风雨影响。得到的高分辨率卫星红外云图清晰地反演了“海燕”内部对流结构呈不对称分布,海南岛的降水分布与“海燕”内螺旋雨带的走向密不可分,而海南岛的地形分布及上空的大气环境又为螺旋雨带内小尺度对流的发展、维持提供有利的条件;微波散射计反演的10 m风场表明,“海燕”经过海南岛南部近海时,风场分布也呈明显的不对称,大风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位,不同级别风圈的分布直接决定着海南岛的大风分布。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 0.5°×0.5°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观测,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2010年10月海南岛秋季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并对相关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高空低槽、低层东风急流和低压环流共同影响所造成的,持久的东风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所揭示出的强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辐合越强,暴雨的量级越大。回波的“列车效应”使降水增幅,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今年第18号强台风“达维”于9月26日在海南省万宁市山根镇登陆。这个强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以上,风速4.5米/秒。湛江市特别是雷州半岛南部和西部沿海各地出现8-12级大风。风力最大的徐闻县海安达12级。并伴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雨过程。降雨量500-100毫米。“达维”台风使湛江市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等损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台风的某些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49~1990年42年的台风资料,对入侵海南岛的台风作了气候统计,得出以下结果:①12年在海南岛登陆的台风有67次,平均每年1.59次;对海南岛有较大影响的台风有48次,平均每年1.14次;两者合计115次,平均每年2.73次。②50至70年代,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有以10年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即每个年代前5年为高峰期,后5年为低峰期;80年代周期性不明显,说明这种周期性变化只局限在一定时期内。③8,9,10月三个月台风登陆和影响的次数较多,为台风高发季节;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台风高发期。④台风入侵海南岛的基本路径有三条:北路、中路、南路。⑤台风登陆地点分布是不均匀的,万宁县港北港至文昌县清澜港、陵水县水口港至三亚市景母角、文昌县翁田至铺前林场三段海岸线较为密集。  相似文献   

5.
针对1614号台风"莫兰蒂"给漳州东北部带来暴雨到大暴雨的特点,通过形势场,并结合区域自动站资料、结合物理量诊断以及对其致灾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9月14-15日漳州市东北部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受风暴气流辐合影响,强降水地区具有明显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条件;降水时段集中、风力强是引起长泰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台风是影响漳州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影响时常伴有狂风、暴雨、洪涝等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我们应当关注台风动态,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6.
海口市不同云天条件下水汽含量特征及降水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云天条件时的水汽含量及其变化,可以对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及效果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2005年11月海口市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含量资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水汽含量在不同云天条件下的特征与实际降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降水云系的降水效率。结果表明:GPS反演的水汽含量与探空计算得到的水汽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水汽含量值与地面降水吻合较好。在海南岛冬季三类热带降水云中,积雨云水汽含量最大,降水期间变化幅度也最大,浓积云次之,最低是蔽光层积云。海南岛冬季降水云的自然降水效率不高,空中水汽约97.6%不能转化降落到地面,有一定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7.
2019年第11号台风"白鹿"登陆漳州市东山县,带来了狂风暴雨。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自动站资料、物理量场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主要是台风本体降水造成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条件等物理量配置有利于本次暴雨的发生;降水时段集中、累积雨量大、风力强是农业致灾的主要原因。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应当关注台风动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探空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9年5月26-27日漳浦县暴雨过程进行技术总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500 hPa西风槽槽后西北气流与副高北侧西南风水汽输送带气流交汇,低空急流辐合共同影响的形势背景下产生的;东南风与漳浦沿海线交角最大,气流堆积辐合最明显,导致沿海乡镇降水比内陆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动力抬升条件,低层充沛的水汽辐合,大气层结不稳定等物理量配置有利于本次暴雨的触发;此次降水属于暖云降水,具有热带海洋性质,降水效率高,容易产生短时强降水;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对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9年8月11日午后到傍晚,闽南地区的漳州、厦门、泉州部分乡镇先后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190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之前的外围下沉气流影响下,闽南地区出现长时间晴热高温,蓄积大量不稳定能量;台风登陆之后的低槽切变东移南压产生强烈辐合抬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了漳州、厦门、泉州三地出现短时强降水、8~11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三地市的部分农作物、林果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文章主要通过对这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了解其发展成因,分析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危害,并提出一些预防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7~2011年海南热带气旋过程的地面站雨量资料,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基于FY2D和GMS-5红外亮温资料研发的卫星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6 h还是24 h降水,FY2D降水估计产品对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精度要比GMS-5降水估计产品高;FY2D和GMS-5卫星估计降水具有估测大暴雨以上强降水的优势,对热带气旋强降水预报业务具有参考性;对6h强降水估计能力的空间分布而言,FY2D降水估计产品估测能力为岛西高,岛东低。GMS-5降水估计产品的估测能力为岛北高,岛南低;登陆海南岛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估计技巧比登陆海南岛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高;两种卫星降水估计产品对中小尺度强降水极值估计偏弱。  相似文献   

11.
选择台风灾害多发区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台风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在台风灾害形成环境背景和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确定评估模型中的各类参数。运用可拓理论建立海南岛台风灾害评估可拓模型,并以0907号台风"天鹅"为例检验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针对2010年6月1日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层南支槽与低层暖湿切变共同作用的天气尺度背景下,700~600 hPa之间的干冷侵入是对流触发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低层水汽偏少,不利强降水的发展,造成此过程风大雨小;(2)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清楚反映低层风场切变以及冷暖平流的发展演变,因此可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为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3)强对流天气一般在地面风场切变线出现之后30~50 min后发生,这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指示作用;(4)近地层的东南暖湿气流以及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此次过程对流发展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海南橡胶生产期基本处于热带气旋活跃期,热带气旋带来的强风一直是海南岛橡胶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本文选择橡胶风害多发区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橡胶风害成因的分析,在橡胶风害形成环境背景和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海南岛橡胶台风灾害评估模型,将评估结果分为5级。并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110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进行评估,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灾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天气图、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和欧洲细网格、NCEP等资料对2019年8月8日福建漳州出现的台前飑线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利奇马"西侧外围东北气流控制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产生,地面风场有明显的偏东风和西北风辐合;8日白天地面明显增温有利于触发对流;探空曲线的喇叭口状结构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预报参考意义;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环境背景下,上下层垂直运动分析对强对流的落区与强度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强天气预报服务过程中,应加强多源资料应用,综合分析对流潜势,提前关注,及时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选择台风危害严重、具有典型性的海南岛作为研究区,通过对台风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在台风灾害形成环境背景和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确定评估模型中的各类参数,运用可拓理论建立海南岛台风灾害评估可拓模型,评估结果分为5级。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0801号台风"浣熊"进行计算,评估结果较符合实际灾情,说明将可拓方法应用于区域台风灾害评估的思路正确,方法可行,表明可拓方法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热带水果产业是海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分析海南建省以来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的演变历程与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推动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优化升级。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空间分析及回归分析法,研究海南岛各市(县)1988—2020年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生产重心迁移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岛热带水果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种植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柑橘橙柚、龙眼等,龙眼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大,菠萝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最小。(2)海南岛热带水果总体种植结构类型为芒果、香蕉、荔枝、菠萝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水果、2种水果组合、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48∶0∶52;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类型为香蕉、芒果、荔枝、菠萝、龙眼、柑橘橙柚的单一或组合类型,单一、2种、3种水果组合类型数量之比为78∶9∶13。(3)市(县)热带水果种植结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经历了集聚、分散、再集聚的过程,大部分市(县)已形成稳定的主导种植结构,少部分市(县)仍在不断调整探索;主要水果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相同的区域集聚性更显著。(4)海南岛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策扶持、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农垦改革。应在充分了解当地水果种植结构演变历程及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资源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其他因素,合理调控产业规模,推动当地形成具有地方优势与特色的水果种植结构,促进海南岛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向稳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共有三次台风登陆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通过悬挂内置沾有稳黏瓜果实蝇诱杀液诱芯的诱捕器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台风登陆的当天,由于风大雨大,诱捕到的橘小实蝇虫量比台风登陆前少;而在台风过后(或台风带来的大雨停止后)的第1天会出现一次橘小实蝇活动的高潮,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橘小实蝇虫量大增。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橘小实蝇防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冬季气候温暖,是玉米南繁的理想基地。异地育种可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玉米南繁应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旱地或成熟期较早的晚稻田。播种期以11月上、中旬为宜,既避开了海南岛8~10月份热带风暴和台风高峰期,又能确保第2年3月末收获,晒晾打包,避开4月份以后雨季的影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追“肥少吃多餐”。早管勤管,壮苗攻秆,加强水分管理,及时防灭虫害。起高“垄大双覆”地膜增温保墒,防止草害,是在海南岛南繁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GFS资料、高空和地面探测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9月30日20时至10月9日20时海南持续性暴雨的特点和可能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对流层顶南亚高压持续控制海南、南海及中南半岛上空,南海热带低压系统和3个反气旋环流(即大陆冷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反气旋)对峙为此次暴雨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冷空气东风回流影响华南西部和中南半岛北部,使低层冷平流侵入热带低压系统致使海南东部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低空偏东急流、东南急流与西南急流是此次暴雨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3股急流在海南东部及东北部汇合给当地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水汽条件;高空形势预报ω方程涡度平流和假相当位温平流的差动项为热带低压系统的发展和维持提供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致使热带低压呈东强西弱不对称结构,以及海南东半部降水强于西部的分布不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丁香引种试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从东南亚引种的丁香对我国海南岛儋县等地气温、雨量,光照、台风等气候因子的适应性。最后提出在海南岛种植丁香的最适宜区、适宜区及其气温、雨量,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