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膜覆盖技术目前被广泛使用,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因子及N2O排放的影响,以重庆市典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不覆膜方法为对照,在萝卜生长季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原位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方式下地下5 cm土壤温度明显变高、总生物量明显增大,均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2和P=0.005);叶重和肉质根均明显增加(P=0.011和P=0.013),但二者在土壤湿度及土壤硝态氮含量间则无显著差异。在萝卜生长周期内,覆膜处理下N2O平均排放通量发芽期为(70.21±10.51) μg/(m2?h),叶片生长旺盛期盛期为(65.43±5.66) μg/(m2?h);幼苗期的地膜覆盖措施使N2O排放通量最高,平均通量达(109.13±11.23) μg/(m2?h),肉质根生长期最低,为(62.81±15.10)μg/(m2?h),全季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8.59±10.76) μg/(m2?h),总排放量为1.58 kg/hm2。而常规对照条件下全季N2O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1.39±12.09) μg/(m2?h),总排放量1.30 kg/hm2,覆膜与不覆膜相比N2O排放全季增加了21.5%。因此,覆膜处理既能增加萝卜产量,也能增加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山西省土壤热性质的时空分布,对各地区土壤热性质进行比较并讨论不同深度土壤层热性质的差异。利用山西省11个地市气象观测站2009年5—10月的浅层土壤温度资料,采用Gao方法研究山西省土壤热扩散率和液态水通量密度。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壤热扩散率k=0.01×10-6~5.09×10-6m2/s和液态水通量密度W=-13.28×10-6~26.92×10-6m/s。(2)山西省土壤热扩散率和液态水通量密度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性。(3)在0.025m层,大同市的k值和W值都是最小的,而晋城市的k值和W值都是最大的。液态水通量密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0.025m层。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  严平  伍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19-323
利用淮河流域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的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净辐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显热通量在中午温度最高时达到最大值,夜间显热通量多为负值;潜热通量峰值出现时间比净辐射通量峰值延迟1h左右;自拔节期开始,麦田潜热通量日平均值都大于50.0 ;三叶期和分蘖期,土壤热通量日平均值都为负值,其它时期为正值;H/Rn和LE/Rn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山核桃幼树生长环境及其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大别山山核桃幼树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大别山山核桃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光饱和点约为339 μmol/(m2?s),光补偿点约为33.2 μmol/(m2?s);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升高CO2浓度可提高大别山山核桃的净光合速率,提高幼树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CO2饱和点约为1200 μL/L,补偿点约为60~70 μL/L;对高温(>25℃)的反应敏感,属中性植物。调查地区的环境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大别山山核桃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5.
氮沉降对湿地松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阐明湿地松林土壤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变化规律以及氮沉降是否改变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运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模拟氮沉降4种不同处理水平[0、5、15、30 g/(m2?a)]下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结果表明:湿地松林土壤胡须呈明显季节变化,7月最高,1月最低。各处理土壤呼吸年累积量为:对照(CK)[5.28±1.02 t/(hm2?a)]、低氮[LN 4.51±0.64 t/(hm2?a)]、中氮[LN 4.66±0.51 t/(hm2?a)]和高氮[HN 4.20±0.43 t/(hm2?a)]。全年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CK[1.44±0.28 μmol/(m2?s)]比各氮沉降处理LN[1.20±0.17μmol/(m2?s)]、MN[1.24±0.13μmol/(m2?s)]、HN[1.11±0.11μmol/(m2?s)]高16.6%、13.8%、22.9%。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正指数关系(P<0.01),相关性指数(R2)在0.6049~0.7557之间,湿地松林在各处理氮沉降下温度敏感性系数分别为LN(1.72)、MN(1.75)、HN(1.79)同对照(2.35)相比有降低趋势。土壤呼吸与5 cm土壤湿度之间呈二次方程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氮沉降是影响湿地松林CO2通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4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地表N2O通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森林地表N2O通量特征,在湖南省大山冲森林公园选取4种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类型:杉木人工纯林(CL)、马尾松-石栎-南酸枣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豹皮樟-四川山矾-台湾冬青阔叶混交林(CA)、青冈-石栎-马尾松-南酸枣常绿阔叶林(CG),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4种森林类型的地表N2O通量,研究亚热带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N2O通量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季除南酸枣-石栎林表现为N2O的汇外[-27.21 μg/(m2?h)],其余3种林分地表通量均表现为N2O的源,平均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石栎林[34.61 μg/(m2?h)]>杉木纯林[30.48 μg/(m2?h)]>青冈林-石栎[5.82 μg/(m2?h)];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不同坡位马尾松-石栎林、杉木纯林、青冈林-石栎和南酸枣-石栎地表N2O通量的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分之间的N2O通量与土壤湿度、温度等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是影响该地区森林地表N2O通量的主要因子,温度通过影响土壤水分间接影响土壤N2O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7.
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试验对23份自育的甘薯品系、台湾薯、川山紫、徐91-51-1和京杂4号等甘薯良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对照品种为甘薯良种徐薯18。结果表明:叶片叶绿素a含量以“云薯122”(3.19g/L)最高,叶绿素b含量以“云薯104”(0.86g/L)最高 ,叶绿素总量含量最高的是“云薯112”和“云薯122”,均为4.04g/L,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最高的是“云薯52”(4.25)。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均以“甘心红薯”最高,分别为17.98μmol/(m2?s)、7.64μmol/(m2?s)、235.63 mmol/ (m2?s)和320.12μL/L,均高于徐薯18。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密切联系。研究了太白山北坡植被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5.5μmol/(m2.s))桦木林(4.25μmol/(m2.s))落叶阔叶林(4.62μmol/(m2.s))杨树林(3.09μmol/(m2.s))太白红杉林(1.77μmol/(m2.s))秦岭冷杉林(1.73μmol/(m2.s))高山草甸(1.63μmol/(m2.s))。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除真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之外,放线菌、细菌都是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细菌、放线菌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真菌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海拔梯度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呼吸受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变化特征及温湿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干旱区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差异以及与土壤温湿度间的关系,可以为评价绿洲棉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源/汇贡献提供参考依据。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天山北坡中段绿洲棉田土壤CO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了土壤CO2通量的日、月变化特征及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9年5-10月土壤CO2通量日变化和月变化过程均为单峰型。滴灌地、漫灌地、弃耕地的土壤CO2通量(晴天)日均值分别为3.45、3.37、1.63 μmol/(m2?s);峰值出现在15:00-20:00,谷值出现在4:00-6:00,6、7月土壤CO2通量高于其他月份;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呈不同程度的指数正相关性,气温、5 cm地温较好地解释土壤CO2通量的变异量。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随着深度的变化表现不一;降水、灌溉等湿润事件对土壤CO2通量具有促进作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可以解释67.4%的棉田、79.6%弃耕地土壤CO2通量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0.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农田CO2和热通量日、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淮河流域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全年每天48 个时次的湍流通量涡度观测资料,分析近地层CO2和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春、夏两季CO2、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幅度大, 冬、秋季变化幅度较小;分季节研究发现CO2通量在夏季和春季(水稻及小麦生长期)较大,而在下垫面无作物以及被积雪覆盖时只有-0.051 mg﹒m-2﹒h-1 ~-0.047 mg﹒m-2﹒h-1,整个观测期CO2通量日平均值约为-0.59mg﹒m-2﹒h-1,农田明显为CO2的汇;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在5 月份最大, 1 月份最小。  相似文献   

12.
木薯栽培种与野生种叶片光合器官结构和酶学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栽培型木薯高光效的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和酶活测定等方法分别对木薯栽培品种Arg7(Manihot esculenta)和野生种W14(Manihot esculenta subsp. flabellifolia)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光合淀粉累积关键酶活性、净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对比分析两木薯种试验结果,发现栽培型木薯较野生种具有独特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结构,较高的PEPCase(50.41NADHμmol/(mg protein?hr)活性和净光合速率(36.82μmol/(m2s))以及低于野生种的叶绿素含量。另外,木薯种Arg7叶片中Rubisco、PEPC、AGPase和SuSy这4个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木薯光合作用、淀粉合成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输是个协同作用的过程。最后推断出栽培型木薯高光效的原因可能是叶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C4光合模式以及较野生种通畅的光合产物运输通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评价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其合理配置和科学栽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进和选育的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特征测定,比较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地径、叶长、叶宽、枝长、枝基径、叶绿素a、叶绿素b等最小值分别为2.41 cm、6.13 cm、3.75 cm、0.72 m、0.95 cm、0.95 mg/g和0.24 mg/g,其中‘速生紫薇’地径(4.86 cm)、叶长(9.99 cm)、叶宽(6.13 cm)、枝长(1.77 m)、枝基径(1.80 cm)、叶绿素a(1.68 mg/g)、叶绿素b(0.49 mg/g)等均较突出;5个无性系光饱和点(LSP)在1672.05μmol/(m2·s)以上,较喜光,光补偿点(LCP)在20~31μmol/(m2·s)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大小排序为‘鄂薇2号’[25.43μmol/(m2·s)]>‘速生紫薇’[19.67μmol/(m2·s)]>‘鄂薇4号’[18.38μmol/(m2·s)]>‘鄂薇1号’[16.64μmol/(m2·s)]>‘鄂薇5号’[11.17μmol/(m2·s)];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大、叶绿素含量高则耐荫性稍强,叶片暗呼吸速率对地径影响明显。在实际栽培中,可根据生长和光合特性,同时结合培育目标合理配置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百分含量、大豆分离蛋白(SPI)与甘油的比例、pH 值、加热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SPI百分含量为5%、SPI与甘油的比例为5:2、pH为9、热处理温度为90℃,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膜各指标为:水蒸汽透过系数为71.96 g?mm/m2?h?kPa,抗拉负荷为16.33N,吸水率为0.409%,透光率为64.2%。  相似文献   

15.
华南8号木薯光响应参数日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华南8号木薯的光合作用日进程,结果表明:华南8号的Pmax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9:00左右,“午休现象”不明显。午间叶片光合能力的轻微减弱主要受到非气孔因素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等光合参数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7:00~17:00,Pmax(CO2)变幅为:23.65~32.87μmol?m-2?s-1;a变幅为:0.0482~0.0683;LCP变幅为:30.60 ~50.78μmol?m-2 s-1;LSP变幅为:1845.64 ~2418.60μmol?m-2 s-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光合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a为RH,显著正效应;LCP为PAR,显著正效应;LSP为Cond和Vpdl,其中Cond为显著正效应,Vpdl为不显著负效应,效应大小依次为Cond>-Vpdl;Pmax的主要影响因子是Cond、RH和Ci,其中Cond和RH为极显著正效应,Ci为不显著负效应,效应大小依次为Cond>RH>-Ci。  相似文献   

16.
风沙半干旱区不同立体复合模式下大扁杏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3种果粮草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B:大扁杏//玉米//大扁杏;模式C:大扁杏//草//大扁杏),研究了3种果粮草立体复合模式下田间主要气象因子的日变化以及大扁杏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大扁杏所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PAR)为:模式C>模式A>模式B;模式B的空气相对湿度(RH)较大而气温(Ta)较高,田间CO2浓度也相对偏低。3种模式大扁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两个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与16:00前后。3种模式的Pn日平均(8:00~18:00)分别为10.5、8.9和10.6 μmol/(m2?s);最高值分别为17.9、15.2和18.2 μmol/(m2?s),模式B的光合能力明显低于模式A与模式C,而蒸腾速率(E)则比另两个模式高,模式A的光合速率虽介于模式B与模式C之间,但其蒸腾速率显著低于两模式,故模式A的大扁杏WUE日平均相对较高,抗旱性较强。从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另两模式。因此,模式A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凡纳滨对虾反季节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本实验在合理投饵、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投放健康优质虾苗、应用微生态制剂和微管充氧等措施,结合虾池水质理化因子(D.O、透明度、pH、盐度、NH4+-N)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TSV)的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养殖期间水温、透明度、pH、盐度、溶解氧分别保持在19.5~26.7℃,平均(22.94±0.63)℃;23.2~59.1 cm,平均(37.8±12.0)cm;7.7~8.5,平均(8.1±0.0.2) pH酸碱度?、30.0‰~33.5‰,平均(31.72±0.84)‰,4.0~6.0 mg/L,平均(5.13±0.38)mg/L,虾池氨氮控制在0.05~1.30 mg/L,平均(0.59±0.09)mg/L,池水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分别控制在(5.05~19.23×104) cfu/mL,平均(10.92±3.45×104) cfu/mL,(0.45~3.71×104) cfu/mL,平均(1.14±0.73×104) cfu/mL。养殖期间对虾体长生长(L)与养殖天数(天)的回归方程:l=0.087d+0.1968(r=0.9843) ,体重生长(W)与养殖天数(天)的回归方程:W=0.0001d2.3847(r=0.9948)。28口实验虾池中只有5口的产量低于500 kg/666.67m2,占17.86%,其余虾池对虾产量均达到500 kg/666.67m2以上,其中有39.29%的虾池产量达到500~1000 kg/666.67m2;28.57%的虾池产量1000~1250 kg/666.67m2;10.71%的虾池产量1250~1500 kg/666.67m2;3.57%的虾池产量1500 kg/666.67m2以上,平均产量(769.08±440.22)kg/666.67m2,对虾平均成活率为(67.84±15.23)%,饵料系数(1.27±0.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