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小麦胞囊线虫又称禾谷胞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等,属胞囊线虫属,是为害小麦和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自2006年以来,该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据调查,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25%,严重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造成绝收,对睢阳区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一、为害症状及诊断方法小麦胞囊线虫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呈现不同的病害症状。在苗期,  相似文献   

2.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亍、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4.
谢发锁 《现代种业》2011,(4):23-23,58
一、分布与为害 小麦胞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上的一种新病害,于1989年首先在湖北省发现,现已知在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北京、江苏等省均有发生,由燕麦胞囊线虫引起。  相似文献   

5.
小麦胞囊线虫病在许昌市魏都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发病后,亩成穗数少,穗小粒少,产量降低,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一、发生特点(一)发病症状在小麦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可发病,表现出明显症状。苗期发病,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麦苗瘦弱,似缺肥缺水状。小麦根部出现大量根结;返青拔节期发病,病  相似文献   

6.
小麦胞囊线虫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胞囊线虫病(Cereal CystNematode,CCN)是由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引起的一种国际性的小麦土传病害.1874年在德国首次报道.现已在30多个小麦生产国发生,并造成很大危害.许昌市于2003年11月在禹州市火龙镇马寨村首次发现该病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2007年10月下旬以来.该病在局部地区危害更为严重,仅许昌县河街乡就造成7hm2麦田毁种,已对许昌市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但目前关于小麦胞囊线虫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为此在病害发生比较普遍的禹州市,我站进行不同病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调查,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胞囊线虫病是影响小麦产量最重要的病害,可造成30%~90%的产量损失。该病最早于1874年在德国发现,现在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及日本等国均有发生,以澳洲、欧洲、美洲发生为重,是当地麦类作  相似文献   

8.
办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1症状识别大豆胞囊线虫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到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  相似文献   

9.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自1899年在我国东北发现以来,至今在全国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发病减产15%以上,严重发病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应用抗线虫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1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症状、发生危害及传播途径1.1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许昌市对小麦产量构成威胁的病害种类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孢囊线虫病、赤霉病、黑穗病等。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15%,严重的可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一、发生特点(一)症状隐蔽全蚀病、纹枯病发病早期如果不注意观察,其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  相似文献   

12.
小麦胞囊线虫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胞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由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引起的一种国际性的小麦土传病害。1874年在德国首次报道,现已在30多个小麦生产国发生,并造成很大危害。许昌市于2003年11月在禹州市火龙镇马寨村首次发现该病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2007年10月下旬以来,该病在局部地区危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群众称之为“火龙秧子”,是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平均减产10%~30%。一、症状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苗期病害,一般在播种后的25~30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后,叶片由下而上开始发黄(开始鲜黄色,后为枯黄色),植株生长瘦弱,常呈点片状,与缺水或缺肥症状相似,群众往往认为是地出了毛病。成株期植株明显矮化,病株花期延迟,花器丛生,结荚少而小、籽粒秕瘦或不结荚,重者成片枯死。  相似文献   

15.
王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90-11591
[目的]为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的田间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小麦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范围、田间分布及危害。[结果]小麦胞囊线虫年均只发生一代。病害分布面积占普查面积的79.3%。小麦田土壤中小麦胞囊线虫卵的平均密度为6.5粒/g。与施用2次涕灭威颗粒剂的小区相比,未施药小区新麦12和皖麦50的鲜重损失率分别为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25.9%和11.1%。与未施药小区相比,3.2%阿维菌素0.56ml/m^2、15%涕灭威颗粒剂2.8、4.3g/m^2和施用2次4.3g/m^2小区的平均单株根部雌虫数量分别降低~5.2%、24.0%、44.8%和60.4%,单株鲜重分别增长-7.0%、5.3%、1.2%和17.0%,孕穗数分别增长4%、8%、8%和16%。[结论]深入研究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萧县小麦胞囊线虫病尤秀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常见的线虫病害。气温、土壤条件等多种条件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害的发生。这种病害可以导致大豆大面积减产,而且在中国各大豆类种植区都有发生。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或者改善种植环境等方式防治。病原形态特征: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老熟雄虫  相似文献   

17.
小麦胞囊线虫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危险性线虫病害,该病的病原生物为燕麦胞囊线虫.虫体定居在小麦根部薄壁组织中,后发育成为成虫.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发生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黑胚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近几年来,吸浆虫发生情况此起彼伏,形势严峻,重大毁灭性病虫害全蚀病、胞囊线虫病有所发生,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药剂选择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质量。在小麦的整  相似文献   

19.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叫根线虫病、萎黄病,群众称为“火龙秧子”。在我国除大豆主产区东北三省普遍发生外,内蒙、河南、北京等地都有发生。六十年代康平发现大豆根线虫病。20年来,由于忽视防治,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中一种严重的病害。1980年,我们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组织的“全国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省、地植保站的大力帮助下,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当地的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安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7.1亿平方米,主要以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小麦常年种植面积5.3亿平方米,玉米种植面积5.6亿平方米,是全县人民的主要食粮作物和重要的经济来源。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故搞好病虫害是非常必要的。我县小麦发生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黑胚病、全蚀病、胞囊线虫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近几年来,吸浆虫发生情况此起彼伏,形势严峻,重大毁灭性病虫害全蚀病、胞囊线虫病有所发生,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