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绿洲是干旱区人民赖以自下而上的一片沃野。由于人类的强度作用,绿洲向复杂方向演变发展。本文以高台绿洲为例,以地下水位为指标确定了绿洲边界范围,进而研究了绿洲从1958年至1985年边界的变化,并分析高台绿洲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指出草地生态系统的恶化是绿洲边界变化的重要原因,应当加强对草地的投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温度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中小尺度区域的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对绿洲冷岛效应的研究以及评价绿洲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采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张掖绿洲1999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陆地表面温度(LST),构建了绿洲"冷岛"比例指数,定量分析了张掖地区近8年来绿洲冷岛效应的时序变化,并且通过对张掖热场的分析,揭示了冷岛效应的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张掖绿洲冷岛效应明显,但近8年来有减弱的趋势;②南北向绿洲内部和荒漠内部温度差异均在减小,城区温差在扩大;东西向绿洲内部和城区内部温度差异均在减小,荒漠温差在扩大;③水体、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平均LST有所降低,荒漠等未利用土地LST有所升高,其中建筑用地的LST减幅最大。为研究绿洲的光、热、水、土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变化,评价绿洲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同时对绿洲与荒漠之间的大气物理模型及动力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资源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分析表明 ,土地资源数量大、质量差、利用率低 ,土壤类型多 ;草场面积大、质量差 ;森林覆盖率低、疏林、灌木林比重大 ;土地利用中存在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林业、畜牧业比重偏低 ,绿肥和饲料作物面积过小 ;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经营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不高 ;草场面积锐减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保护绿洲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增加对农业用地开发利用的投入 ,促进农业用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保护和更新胡杨林 ;保护和建设草场 ;大力治理盐碱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扩大绿洲规模 ,加快城市化建设等持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两期TM数据对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查询实时陆面地表温度进行了对比检验,其差值均在1.5℃以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的温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7~2011年,下垫面温度主要集中在18~51℃,其中,水体温度在18~24℃(低温区),耕地地表温度在24~29℃(中温区),林地地表温度在29~36℃(偏高温区),绿洲周边的裸地地表温度在36~42℃(高温区),远离绿洲的荒漠地带地表温度在42~51℃(极高温区);(2)2007~2011年,水体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4℃,植被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12℃,绿洲周边的裸地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7℃,远离绿洲的荒漠地带地表温度平均增高0~9℃。其中林地对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总之,地表温度呈现沿中心逐渐向四周增高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冷岛效应"。此研究对进一步理解塔里木河上游绿洲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量交换状况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域地表热量分布差异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疆石河子地区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沙漠 ,绿洲 ,空气的比热等热性能不同 ,形成沙漠夏季温度明显高于绿洲 ,进而对绿洲地区增温 ,称沙漠增温效应。石河子地区 1 0 0 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增温平均 1 .76℃ ( 1~ 2℃ ) ;根据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 :y=2 7.5 2 97- 0 .0 335 x。 r=- 0 .881 3*。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农业有多方面作用 ,形成夏季富照高温、秋季大日较差以及促成棉花在夏季的“冷害”等 ,深刻地影响绿洲特色农业、栽培技术及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6.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绿洲发展上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威胁、资源利用过度、科技含量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调。未来建设方向是建立知识密集绿洲体系。这一体系由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组成 ,并从干旱区优势资源出发 ,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业化设计实现绿洲高效、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指出 ,2 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其发展空间研究、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研究、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研究、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研究 ,以及知识经济与 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SUN Lingxiao 《干旱区科学》2021,13(11):1142-1154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an oasis can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 a plant community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wing to the extreme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scarce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oasis regions, groundwater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tion. The Qira Oasis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arim Basin, China)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regions regarding vegetation growth and water scarcity in the worl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Qira Oasis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measured by the ground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2006-2019,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PP in the oasi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using a modified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CASA) model. At the spatial scale, NPP of the vegetation decreased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Qira Oasis to the margin; at the temporal scale,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oasi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ranging from 29.80 to 50.07 g C/(m2•month)) but generall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average increase rate of 0.07 g C/(m2•month). The regions with decreasing NPP occupied 64%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oasi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NPP of both farmland and grassl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at of forest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was deep in the south of the oasis and shallow in the north, showing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Groundwater, 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urfac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the arid oasis, determines the succession direction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Qira Oasis.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water depth, grassland coverage and vegetation NPP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5, with the recovery of groundwater level, NPP values of all types of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coverages increased.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oasis.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疆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尺度条件简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绿洲稳定性概念指出:绿洲稳定性表现在一定尺度条件下,不同尺度的主要驱动机制不同,稳定性概念也不同;绿洲稳定性的驱动力具有综合性,在大时空尺度下自然驱动力是基础和背景,小时空尺度下人文驱动力是主导;现代绿洲稳定性概念应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考察、定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其绿洲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新疆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稳定。文中根据历史文献和野外考察,分析18世纪中期-20世纪50年代的塔河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1973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析1973-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判断这种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工绿洲主要在源流进行,干流是天然绿洲环境,受制于河流特性的影响;以后人工绿洲开发主要在干流进行,以干流生态环境退化为代价,驱动其变化的是人口、经济利益、政策和资本等人文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塔河干流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六道沟流域农用地、林地和草地三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C/N值八种养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全磷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用地,速效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速效磷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速效钾表现为林地>农用地>草地;土壤C/N值表现为林地>草地>农用地;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果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引起的沙漠化,仅占现代沙漠化面积的15.13%,说明沙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本文概述了农田林网,林网内农林复合经营,防沙林带,灌草带,造林固沙等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塔河中下游退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回顾总结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评价的相关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探讨了退耕适宜性综合评价的原则,从土壤、水资源、气候环境、经济因素4个方面选择13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塔河中下游退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上,通过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权重。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塔里木盆地南缘孤立绿洲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选取民丰县气温、降水两个气象要素的相关资料,分析了近50a和近10a来该地区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气候变化进行一定的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夏秋两季降水量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这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并且能够为研究干旱区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干旱区近四十年来,绿洲环境有所改善,而绿洲外的广大地区环境在恶化。本文论述了造成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后果,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WANG Wanrui 《干旱区科学》2021,13(10):977-994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in arid areas have great impacts on groundwater hydrochemical cycling by causing groundwater salinizati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 are crucial for studying groundwater salt migration, and also vital to understand hydrological and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groundwater in arid inland oasis areas. However, due to constraints posed by the paucity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these processes are not well known in the dried-up river oases of arid areas. Here, we examine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 using data from 199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Wei-Ku Oasis, a typical arid inland oasis in Tarim Basin of Central Asia. As findings,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 showed a spatiotemporal dynamic, whil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omplex. TDS and δ18O of river water in the upstream in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 whereas ion concentration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creas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Higher TDS was detected in spring for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in summer for middle groundwater. Pronounced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demonstrated the impacts of geogenic,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conditions. For that,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of phreatic groundwater wa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rock dominance and evaporation-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land cover change, and groundwater extraction reshap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altered the leaking direction between the aquifers, cau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These findings could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groundwater salt migration under human activities, and hence be significant in ground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in arid inland oasis areas.  相似文献   

19.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农田蒸散量的日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灌区位于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 ,本区开垦前是沙漠起伏、灌木丛生的原始荒漠 ,原始胡杨林点片连绵生长于荒漠之中。 1 95 2年 3月开垦至 1 996年 ,全灌区总灌溉面积已达到 660 0 0 ha。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 ,成为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新绿洲。绿洲内部农田蒸散的日变化规律 ,极具干旱区特点。本文通过中国科学院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和一些干旱、半干旱及湿润地区的蒸发日变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论述了干旱区蒸发日变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