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不同立地质量红豆树人工林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9年生红豆树在不同立地质量人工造林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树生长环境对其生长量差距的影响大,Ⅰ、Ⅱ级立地林分的胸径、树高、立木蓄积年平均生长量比Ⅲ级立地林分生长量大;在Ⅰ、Ⅱ、Ⅲ级三种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立木材积、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离差积累值变化情况,同总生长量离差积累值变化规律一致,优良立地环境对立木生长影响表现为各年份生长上的连续性增长积累;在不同坡位林分中,红豆树在山地下坡和中坡的胸径、树高、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优于上坡,红豆树造林地应选择在长坡中下部或短坡下坡。  相似文献   

2.
以武夷山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的水仙、肉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深度、坡位上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分析各区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坡位的升高,正岩区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均升高,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半岩区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洲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从土壤深度来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降低,表现为0~1010~2020~30 cm。从区位上看,同个品种在不同区域的速效磷含量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谢健 《甘蔗(福建)》2011,(4):270-272
对杉木新造林地套种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进行调查表明,杉木新造林地套种仙人草不仅能保护新造林地土壤,而且显著促进幼林生长,套种仙人草的杉木幼树平均树高、胸径为4.62 m和6.26 cm,分别比未套种林分高27.6%和48.3%。套种模式的短期收益显著,投入产出比在1∶6以上,达到了复合经营目的。本文还总结了杉木新造林地套种仙人草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不同树龄橡胶树枯落物养分归还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橡胶无性系PR107为材料,在为期2a的观测期内,分别于不同月份研究了9个年龄段(4~28a)的橡胶树枯枝叶凋落量及其凋落物中N、P、K、Ca、Mg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季节枯枝叶分解及养分归还的特点及树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枯叶平均养分含量为0.841%,是枯枝的1.69倍;生物量为2357.7(4a)~7392.3(24 a)kg/hm2,是枯枝的1.5~8.2倍;养分归还量为147.4~498.6 kg/hm2,是枯枝的6.8~37倍。以此推算,在橡胶林30a的经济寿命期内,枯叶的养分归还总量可达6.01t/hm2,枯枝的养分归还总量可达1.94t/hm2。其中5种大量元素归还总量分别为:N 3.17、P 0.14、K 1.13、Ca 3.04、Mg 0.48t/hm2。(2)随着树龄的增长,橡胶枯枝叶养分归还量逐渐增加,4a幼龄树养分归还量仅为151.4 kg/hm2.a,24a养分归还量即增大到最大值,为431.40kg/hm2.a。5种大量元素归还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3)养分归还效率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4 a幼龄树养分归还率极低,仅1.32%,24a时增加到36.55%,然后下降。5种大量元素归还效率大小顺序为:Mg>Ca>N>K>P。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福建省大田县梅山乡3年生和1年生邓恩桉遭受2011年初春持续低温后的生长表现(以冻害指数为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邓恩桉的冻害指数差异极显著,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邓恩桉冻害指数增大;低温对海拔400 m以下的邓恩桉生长影响不明显,对海拔400-750 m的邓恩桉冻害指数影响极大,导致海拔750 m以上的邓恩桉死亡;同一海拔水平上1年生邓恩桉受冻害的危害明显大于3年生,1年生邓恩桉下坡、中坡和上坡的平均冻害指数差异不显著,3年生邓恩桉下坡、中坡和上坡的平均冻害指数依次显著增大;冻害指数与树高、地经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邓恩桉林龄的增加,树高、胸径生长,抗冻害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及不同气候类型对马铃薯养分吸收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调控其生长发育过程,为提高马铃薯产量及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在陕西华县和陕北米脂县进行马铃薯肥效试验[结果]由于试验地土质和气候备件不同,肥料对产量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华县表现为:N〉K2O〉P2O5,增施1kgN、P2O5、K2O可使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32.6、4.3、24.7kg,平衡施肥处理产量可达4.7916kg/hm2:而米脂县平衡施肥处理产量为26527kg/hm2,增施1kg、P2O5、K2O可使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16.8、4.7、21.6kg在同一生长期,植株地上部分的养分含量顺序为:K2O〉N〉P2O5[结论]华县施肥推荐量N、P2O5、K2O分别为363、86、301kg/hm2,米脂县为258、82、258kg/hm2。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复层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杉木人工林中套种阔叶树形成复层林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套种阔叶树形成复层林后,土壤的容重降低,在0-20 cm土层中下降了1.8%-3.3%,而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增加,其中毛管持水量增加了1.4%-7.6%;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9%-9.4%,全N、全P、水解N和速效K等营养成分含量也均有提高。可见,杉木人工林套种阔叶树后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维持了林地肥力。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幼龄和成龄橡胶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凋落框收集和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海南儋州区域橡胶林落叶特征和影响橡胶落叶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橡胶林落叶产量呈"双峰"型动态变化,当年7月出现小峰,翌年3月出现最高峰;翌年2—4月为集中落叶期,该时期幼龄和成龄林分别占全年落叶总产量的73.04%和70.61%;成龄林落叶产量显著高于幼龄,增幅为14.77%。冗余分析表明,月均温度与月落叶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解释度为49.9%,贡献率为58.6%;(2)幼龄和成龄林间落叶C、N、P、K、Ca、Mg含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各元素含量在秋冬季呈下降趋势,而冬春季出现养分富集的现象,年均含量在成龄和幼龄林间差异不显著;(3)落叶养分归还量月动态与落叶产量动态变化相似,受落叶月产量影响较大,而归还量受落叶产量和养分含量共同影响,落叶归还量表现为C>N>K、Ca>Mg>P,成龄显著高于幼龄,各元素增幅分别为16.3%、17.1%、16.7%、27.4%、15.3%和17.7%;(4)幼龄林各元素养分利用效率总体高于成龄林,其中幼龄钾素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成龄(P<0.05);(5)月均温度是影响2019—2020年海南儋州橡胶林落叶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为海南橡胶割胶制度以及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海南幼龄和成龄橡胶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凋落框收集和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海南儋州区域橡胶林落叶特征和影响橡胶落叶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橡胶林落叶产量呈"双峰"型动态变化,当年7月出现小峰,翌年3月出现最高峰;翌年2—4月为集中落叶期,该时期幼龄和成龄林分别占全年落叶总产量的73.04%和70.61%;成龄林落叶产量显著高于幼龄,增幅为14.77%。冗余分析表明,月均温度与月落叶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解释度为49.9%,贡献率为58.6%;(2)幼龄和成龄林间落叶C、N、P、K、Ca、Mg含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各元素含量在秋冬季呈下降趋势,而冬春季出现养分富集的现象,年均含量在成龄和幼龄林间差异不显著;(3)落叶养分归还量月动态与落叶产量动态变化相似,受落叶月产量影响较大,而归还量受落叶产量和养分含量共同影响,落叶归还量表现为C>N>K、Ca>Mg>P,成龄显著高于幼龄,各元素增幅分别为16.3%、17.1%、16.7%、27.4%、15.3%和17.7%;(4)幼龄林各元素养分利用效率总体高于成龄林,其中幼龄钾素养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成龄(P<0.05);(5)月均温度是影响2019—2020年海南儋州橡胶林落叶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该研究成果可为海南橡胶割胶制度以及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3队和4队的16龄和22龄的热研7-33-97橡胶人工林水文过程中养分N、P、K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降雨过程中N、P、K养分都有盈余。但在季节性变化中P在3、4月份有亏损;大气降雨和穿透雨是降雨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 分别占总养分输入量的42.84 %和52.69 %,树干径流占4.47 %;树龄大穿透雨养分输入较小,坡度大的地表径流输出的养分多。  相似文献   

11.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lvicultural methods on forest floor C, N and elements stocks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y sampling the forest floors of a 100-120-years-old species including beech, Norway spruce and mixed beech-spruce at the Solling forest, Germany. While the stock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forest floors of pure beech and spruce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pecies specific differences of litter quality (p < 0.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between pure and mixed species stands. Forest floor mass, some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and C/nutrient ratio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ree species differences, while no clear dependency between pH and site specific effects was found among pure stands. Acid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forest floors of pure spruce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btained at beech stand, while the stocks were to some extent modified in mixed silviculture. The base-pump effect of beech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variation between mono cultures on calcium stocks, while the acidifying effect of spruce in mixtures resulted in modification of Ca stocks of forest floors. The status of other nutrient elements at mixed species cultures due to variation in nutritional properties and composition of litter compared to pure species were between the range of values observed in mono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幼苗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而马尾松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幼苗的个体数在不同坡位差异不显著;间伐因素对同龄混交林和异龄混交林的幼苗物种数影响显著,去除凋落物能显著增加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林下幼苗的物种数。[结论]结果为阔叶混交林的培育和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归还量和吸收量均以1代林最大,其它依次为2代林>3代林>4代林。随代次增加,枯落物归还量在总归还量中的比例增加。从总吸收量看,N、Ca两元素占比例较高,有随代次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随代次增加,5种营养元素总生物循环率增高,代数越高养分的消耗率越低。从养分移出量估计,各代次林分干材部分所占的养分存留量为1/3。“全树利用”及其短轮伐期经营制度是导致林地养分衰竭和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湖南浓香型烟叶质体色素在生育后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叶位间的差异,对云烟87在打顶期、打顶后10 d、打顶后20 d三个时期和上部、中部及下部叶三个叶位间的色素含量变化及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不同叶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除打顶期上部叶和中部叶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叶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一叶位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为,打顶期后下部叶逐步明显减少,中部叶先明显减少后少量增加,上部叶则先增加后降低。不同叶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在同一时期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叶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和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在相同时期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但前者在打顶期后呈逐渐降低趋势,后者则先增加后明显减少。上部叶、中部叶及下部叶的叶绿素含量均与相应SPAD值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以老龄林(在一代杉木人工林基础上以延长杉木轮伐期,并实施保护和促进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而形成的)、萌芽林(老龄林采伐后,以实施天然更新和杉木萌芽更新为主要造林技术而形成的撂荒天然更新林)、93人工林(老龄林采伐后,于1993年按照不炼山造林的栽杉模式而形成的二代杉木人工林)3个不同杉木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得出不同杉木林类型为满足精度要求所需的最少样本数。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系统凋落物现存量和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萌芽林老龄林93人工林。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量空间分布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当精度为90%时,老龄林、萌芽林、93人工林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分别为48、72和42个;且在相同精度下,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基本上表现出93人工林老龄林萌芽林。这为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研究中取样策略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滨海防护林及半自然次生林禁伐后的植被结构、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是认识林地演替生态过程和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海南岛北部低海拔滨海地区1994年开始禁伐的人工林与次生林,采用典型样地法,比较研究3类人工林(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和邻近的次生林、混交林(对照)等5个森林类型的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5种森林群落内主要植被共计34科54属57种,次生林和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较其他纯林物种丰富,木麻黄林内无灌木生长,除次生林外,其他森林类型草本层物种最丰富;(2)5种森林的土壤皆呈酸性,桉树林、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P<0.05);(3)混交林土壤速效钾最高为11.27 mg/kg,其他森林类型均很低甚至未检出;(4)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群落物种组成呈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树龄、树高等呈正相关。因此,土壤养分随着禁伐时间增长而增加;桉树林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和氮含量,但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的磷含量较高,次生混交林则有着较高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养分循环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建立了养分的分室模型,经历了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从一个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养分循环进入动态模拟阶段,推进了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本文综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发展概况、养分循环过程及其动态模拟过程,为整体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