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II的技术特性,构建基于UC/OS-II的嵌入式平台,并在构建的平台上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和基于微处理器ARM硬件平台的设计。最后以U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ARM为核心,设计了一个变电站现地监控单元。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该文研究了新一代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电力高压监控系统,并给出了网络实现方案及其功能特点。实践证明新一代高压监控系统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日后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需求,代表了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必要条件,该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运行当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需要改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农村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施工及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产品需要改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得以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了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巨大变革,本文结合某110K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系统的功能和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两网”改造的深入和电网运行水平的提高,大量采用远方集中监视、控制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向,也是电网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以及运行和检修的管理体制等问题。基于运行经验,该文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1选题理由35 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公司及调度部门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下:·公司要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必须稳定可靠,以确保远程调控安全可靠,保障公司安全生产与经营;·调度自动化及变电站无人值守应用要求,随着35 kV变电站无人值班及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应用,必然要求自动化系统设备24 h在线稳定运行,运行可靠率不低于99%,以确保远程调控。公司目前现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现状不太理  相似文献   

8.
嵌入式Linux在IT界已经迅猛发展,使用Linux进行嵌入式产品开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开发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离不开引导程序,这个引导程序就叫作Bootloader。引导程序是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嵌人式Linux中,内核在启动前进行的首要操作就是启动引导程序。U-Boot是构建嵌入式Linux引导程序的工具,用它作为Bootloader简单、方便,而且设置灵活。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化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作为电网控制系统的基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我国新建的变电站均实现了自动化.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变电站构成了数字化电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路新  金文光 《农机化研究》2006,(11):219-221
为了适应玉米加工企业连续化生产对电能安全稳定供应的要求,在变电站中实施了一个计算机保护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使得继电保护、控制、信号、测量、电量、远动等系统功能一体化。同时,探讨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功运用,简化了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提高了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误操作率,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整体利用率,从而保证了企业生产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植物工厂内环境参数的远程监控,本文设计了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远程监控系统.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方法,在以S3C2410芯片为核心的FS2410开发板上移植Linux内核和Cramfs根文件系统,搭建嵌入式Linux环境:移植了Boa服务器,使用户可通过浏览器的网页进行远程访问;通过CGI技术,还可实现动态交互.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嵌入式Web服务器切实可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监测系统。在Windows Mobile 6.1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基于GSM短信息服务平台的SMS系统,从而有效地利用AT命令实现了对短信息收发的控制。系统采集农田中土壤温度、作物叶片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信息数据,控制网关基于ARM9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进行设计,用于农田信息的接收、实时显示和存储,通过GPRS方式实现与远程智能手机的通信。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时收集农田信息参数或发送农田信息控制命令,并依据采集的信息参数进行控制作业。实验结果证明,该设计可行性良好,系统运行效果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状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下简称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保护、测量、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利用微机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没计,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年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是自动化、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变电站领域的综合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老旧变电站的不断改造,新建变电站的投产运行,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3座35 kV变电站的二次保护监控系统近年来由传统电磁保护升级为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状况总体良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确保了公司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在运行中,35 kV变电站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也发生过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危及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下面结合35 kV变电站监控计算机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5.
<正>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后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调度自动化系统为集电网测量、控制、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因数据量大、程序复杂、设备老化、操作不当等因素,常会出现故障和异常,甚至失去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而有些变电站路途遥远,现场值班既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又可能使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长时间失去监视控制,不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1]。如果能够实现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远程访问控制,将实现主站人员对厂站自动化设备的直接控制,可以预见,  相似文献   

16.
农网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兰州市农电公司自2006年开始进行农网改造,现有35 kV变电站23座,其中新建和改造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有11座.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后,监视、测量、记录、抄表等工作都由计算机进行,既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又避免了人为的主观干预.运行人员通过观察监视屏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各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工况和运行参数便可一目了然,并且在二次设备的连接上减少了控制电缆、缩小了占地面积.但由于建设初期产品质量与设计施工经验不足,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设备管理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技术和Web技术的联网管理系统。同时,说明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特点,给出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利用TCP/IP网络套接字机制实现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网络通讯程序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嵌入式保护联网管理系统中,实现系统中嵌入式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8.
杜靖宇  赵春芳 《南方农机》2019,(13):254-254
随着电气时代的发展,数字化的变电站技术理所当然的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电力资源分配自动化技术。文章通过对一次设备进行智能化转变,再配以高效智能的网络化二次设备,根据IEC61850的标准,组成了现代化多层次、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变电站系统。基于变电站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探究性话题显得非常必要。采用数字化技术的变电站,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加快对运行信息的处理。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变电站经济运行,减少了变电站从建设到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为变电站的运行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武汉分公司80万池乙烯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分层结构、通信控制、综合监控等方面,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要求,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变电站,对变电站中常见问题的解决也尤为重要。文章在大量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调试和运行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某电网500k V变电站近年的故障统计情况,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并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