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水稻秸秆还田腐熟对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效果研究表明:在还田秸秆上使用腐熟剂,缩短了秸秆的腐烂时间,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营养元素成为水稻生长容易吸收的养分,并产生大量有℃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瓦庆丽 《农技服务》2014,31(7):134-134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种植成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种植方式,应当大力推广,然而自然条件下秸秆的直接覆盖还田,其腐解过程较慢,因此,腐熟剂的添加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冶市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冶市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为契机,在项目区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对改善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项目区耕地地力水平,促进项目区耕地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土壤有机质提升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中采取的培肥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常规+秸秆造肥2000 kg/亩,常规+农家肥2000 kg/亩,这两个处理提升较大,分别提升0.0473%、0.0453%。  相似文献   

5.
采用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提升作物产量,设计了相应试验方案并进行秸秆还田腐熟实地试验。针对课题的特点,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方式使得小麦增产12.4%,水稻增产9.19%,效果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pH值,疏松土质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体通透性,抗旱保墒,降低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土壤的肥力水平、耕性、水肥保持及供给性能等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直是土壤培肥的重点。2013—2015年蒲城县连续3年依托有机质提升项目共投入资金165万元用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在蒲城县项目区大力推广绿肥还田技术,项目实施后改善了项目区土壤肥力状况,提高了土壤地力水平,促进了项目区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本文就有机质提升项目进行总结,以期为此项目查缺补漏以及后期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提升土壤有机质技术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营养元素聚集的养分库,是决定土壤肥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为全面提高桂林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多年来桂林改良土壤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提供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农田地力的基础,也是评估农田质量的首要参数,对作物产量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大意义.秸秆还田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在消纳秸秆废弃物和改善土壤板结等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其对SOM提升的影响成为海内外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秸秆还田对SOM含量...  相似文献   

10.
2006~2008年,对全区4000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河东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7.0g/kg,变化范围为1.6~32.4g/kg,有机质含量极高、高和中等水平的土壤面积分别占到24.38%、42.80%和25.83%;不同种植制度、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平不同,按土壤类型分,砂姜黑土>水稻土>潮土>棕壤;与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4.8g/kg,增幅39.18%,由中低水平上升到中高等水平;试验研究了水田秸秆还田有机质提升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便捷、准确、绿色化地测定山地和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方法]采用烘箱加热法,对土壤有机质测定的保温温度、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其与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结果]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最优保温温度为170℃,最优保温时间为25~30 min。选择保温温度170℃、保温时间30 min的条件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油浴法测定值显著相关。2种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烘箱加热法测定的有机质标准差、相对标准偏差较油浴法测定的小。[结论]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可准确分析山地和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质水平常用作评价土壤肥力的首要指标,而土壤有机碳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新垦耕地表土中有相当比例的>2 mm砾石。为了准确评价新垦耕地的土壤肥力及其碳贮量,以宁波市宁海县14个新垦耕地表土(0~30 cm)土样为例,对表土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这些样品的计算包括大于2 mm的砾石时,有机质水平下降了22%(平均值从23.1 g/kg下降到18.0 g/kg);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计算方法,表土(0~30 cm)有机碳含量在1.97~8.97 kg/m2间,参照加拿大农业-农产品部评价标准,这些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属于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农田土壤有机碳管理与有机质平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土壤肥料研究推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主要作物对氮、磷、钾等矿质养分需求量的推荐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成为科学施肥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安全。土壤培肥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主要措施,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过量施用有机肥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浪费,还会产生农田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迄今为止,在国际范围,对农田培肥尚无量化推荐指标。近年由德国科学家建立并尝试采用的农田有机质平衡算法及推荐指标将可能打破这一僵局。本文择要介绍这一方法原理、应用范围和示例,以期为我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有机质平衡算法的科学基础是通过多点长期定位试验,获得作物和有机肥料的土壤有机质碳当量值,前者用以度量不同作物在其典型种植方式下,引起土壤有机质碳量变化的趋势,后者用于表征不同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产生的有机质量。通过有机质碳当量值,可以对作物在典型种植方式下引起土壤有机质的亏缺量或盈余量、秸秆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引起土壤有机质的增加量统一在一个量纲基准上进行分析和计算。该方法作为官方推荐方法,自2004年始在德国多个州和奥地利推广采用,既适用于综合农业,也适用于有机农业。在不...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化学组成近似的土壤样品应具有机氧化率的特性,作者对通常用来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外加热法进行改进,提出了稀释热法。结果表明,改进的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样品与外加絷地的相关性极显著。有机质含 在0.30-0.80之间的样品,测定结果与外加热法相经,其准确度与精确度都达到检验要求,绝对偏差大都在0.05%之间,有机质一在0.80-1.10%的样品,改进的稀释热法测定仅需1.122系数校正。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投入到相关课题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重铬酸钾容量分析法进行阐述,通过传统油浴和改进沸水浴两种加热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掌握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科研项目研究中适宜选择的方法,通过长期实验研究,结合当地土壤的性质得出结论,希望为相关科研工作顺利进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改进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首先称取适量土壤置于长管消解系统中进行消解,然后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滴定,直接获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用该方法测定的土壤标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均在保证值以内,同时对实际样品进行精密度测试,得到相对标准偏差为1.03%。该方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的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用δ13^C值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的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用δ13^C值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讨论了不同条件下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并对此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由于油浴法操作过程繁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危害。国内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物质进行油浴法和多孔电热板加热法的比较,建立了一种带孔电热板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4)小于5%。最后运用该方法对已通过专家验收的《和县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采集的1∶50 000的部分土壤样品进行了对比验证试验,结果与油浴法相吻合,均满足地球化学调查样品的分析要求,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9.
土壤有机质速测,选用常规法得值作比较,发现肉眼比色中,葡萄糖、水杨酸钠作色阶误差很大,而以已知有机质含量的土样作色阶,回收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用δ~(13)C值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的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用δ13C值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 ,并对此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