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综合性居住区帝湖花园为样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1个样点,实测风温湿度等微气候数据。选取建筑高度、天空视域因子SVF、三维绿量、绿地垂直结构类型四个影响参数与风温湿值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综合研究不同建筑和绿化布局对居住区微气候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建筑高度、SVF、三维绿量、绿地垂直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居住区温湿度变化的重要因子;温度与SVF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楼高、三维绿量呈负相关性;相对湿度与楼高、SVF呈显著负相关性,与三维绿量呈正相关;SVF每增加10%,气温上升1.01℃,相对湿度降低1.8%;乔灌草和纯乔木的绿地类型具有更好的降温增湿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并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林业》2022,(1):43-48
探究空气温湿度与环境影响因子间的空间尺度相关关系,界定关键影响尺度范围,可为合理规划城市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建成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武汉市8块城市广场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夏季空气温湿度值、广场-行道树温湿度差值、日较差值与测试点周边25~3 000 m缓冲区内地表温度、硬质下垫面面积、绿地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交通道路长度和人口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与测试点周边5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相对湿度与测试点周边1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和硬质下垫面面积变量、250 m缓冲区NDVI变量、50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2)广场-行道树温度、相对湿度差值分别与测试点周边2 000 m、3 0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最显著相关。3)温度、相对湿度日较差分别与测试点周边500 m、1 000 m缓冲区内交通道路长度变量最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夏季城市广场空气温湿度与周边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增加广场建成环境周边绿地面积、减少硬质下垫面面积、提高NDVI、减少交通道路长度可有效改善城市开敞空间的温湿效应。  相似文献   

3.
春尺蠖越冬蛹分布及羽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布设临时标准地,调查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越冬蛹在寄主树基0~90cm半径范围内0~50cm深土层中的分布规律、存活特征及土壤温湿度对春尺蠖羽化进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尺蠖越冬蛹在树基周围0~30cm半径范围,20~30cm深土层中的虫口密度最大,为174头/m2;在10~20cm土层中越冬蛹死亡率最高;春尺蠖越冬蛹羽化速率与土壤平均温度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兴安岭地区盘古林场2011及2012年天然落叶松林实测碳储量数据,分析林木各器官(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及全树的碳密度与海拔、郁闭度、坡位及林分密度的关系。基于空间克里格插值原理,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分别绘制该地区各器官及全树的碳密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天然落叶松林各器官及全树的碳密度与海拔、郁闭度和坡位都有密切的关系。各器官及全树均在633~683m的海拔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在0.4~0.5的郁闭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不同坡位上各器官及全树碳密度按下坡、山谷、平地、上坡的顺序而逐渐降低;在林分密度为3022~3521株/hm2的范围内,各器官及总量的碳密度达到最大值。利用空间克里格插值能够很好的进行空间林木各器官碳密度分布的估算,树干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5.99~46.33 t/hm2,树枝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0.31~2..92 t/hm2,树叶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0.27~0.78 t/hm2,树根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2.25~20.39 t/hm2,全树的碳密度变化范围为6.43~60.40 t/hm2。综上所述,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不同器官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不同的,而且其变化规律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因此,应该分器官研究其碳密度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用6个不同地点的五针松疱锈病病原菌锈孢子作温度、相对湿度、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光照条件5个因素下的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锈孢子的萌发率普遍低,一般不超过10%;在0~35℃均可以萌发,最适的温度是20~30℃,但不同来源地的孢子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别;相对湿度10%以上锈孢子都可以萌发,以50%~75%的萌发率最高;锈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值6~9较适宜,但以中性的酸碱度最佳;光暗交替对孢子萌发有利,营养条件对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各种浸汁对萌发率影响不大。经方差分析,在最适的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各地的锈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的营养条件和光照条件下,锈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北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绿化质量标志着小区的整体环境水平,而植物是创造绿色居住空间的主角,合理的植物运用会给小区环境设计带来极大改观。对北方居住区植物配置问题做简要探讨,希望可以为居住区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对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气象因子,对含水率预测模型中关键指标平衡含水率和时滞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其研究的不全面性,至今温湿度对不同床层结构含水率的影响,特别是关键指标的影响还未达成共识。为了搞清空气温湿度对不同床层结构含水率动态变化和关键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红松地表细小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与自然状态接近的床层密实度梯度,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在不同温湿度配比下用自动称量天平记录含水率变化情况,分析密实度和温湿度对平衡含水率和时滞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不论温湿度和密实度如何改变,松针床层含水率呈指数下降;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平衡含水率有极显著影响,对于红松松针床层,Simard法预测平衡含水率效果要优于Nelson法,其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建立了形如τ=ae~(-bT)的不同密实度和湿度时的时滞预测模型,误差也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揭示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不同红松松针床层含水率动态变化过程,搞清其对平衡含水率和时滞的影响,对于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防护林林带结构,尤其是疏透度,对于调整和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多点式自记测风仪(GB228),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开展了林带结构因子对林带内温湿度影响研究,同时分析了林带结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在有叶期和无叶期分别降低和提高了背风面的温度,有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有叶期)与树高和冠幅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无叶期)与树高、胸径和冠幅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水田防护林提高了林带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而且有叶期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幅要大于相应的无叶期;不同观测距离处的水稻产量不同,但影响趋势一致,其产量的最大值在观测点7处,且林带3、4、6、8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为880 g/m2、899 g/m2、916 g/m2和923 g/m2;当有叶期疏透度(β有叶期)和无叶期疏透度(β无叶期)分别在0.31~0.39和0.63~0.75时,林带对其背风面的温湿度调节作用明显,对应的水稻产量较高。适宜林带间距是300 m。  相似文献   

9.
选取5个样方对肇庆市珀丽湾小区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配置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方面的量化指标,结合数据量化分析对植物景观进行了优缺点总结和评价,认为在风景园林种植设计时,要具有预见性,要适度考虑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特性,重视人工植物群落的动态发展过程;也要注重加强植物应用的多样变化,开发乡土植物,增强居住区绿化景观的地域特色。这些建议为城郊型居住区建设生态园林小区、提高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通过居住环境设计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是当前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选择广州市3种不同品质等级的9个居住小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问卷和访谈调查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景观品质、空间形态及微气候环境等健康效益的认知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品质居住区中老年人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认知具有差异,高品质小区和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总体都表现为微气候环境>空间形态>景观品质,但在具体环境构成因素认知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普通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表现为微气候环境>景观品质>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以杭州市临安区4种不同类型的城建绿地(居住区绿地、商业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广场绿地)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采用实地测量法对绿地内的PM2.5浓度及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监测,研究城建绿地内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绿地的PM2.5浓度季节变...  相似文献   

12.
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境问题,而城市绿地能够有效地缓解此效应。文章研究了绿化天桥、屋顶、住宅小区、道路、森林、公园等6种绿地类型的温湿度特征,分析了6种绿地类型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绿化天桥和屋顶的温度显著高于绿化小区、道路、森林和公园,而相对湿度则显著低于其他绿化类型的;森林的温度显著低于其他绿化类型的,森林的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其他绿化类型的。除公园外,其他绿地类型的全日温差都较小。  相似文献   

13.
在临安城区选择居住区、道路、街旁、带状公园、学校、广场六个不同功能区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负离子浓度、温湿度、光量子、噪声、粉尘以及二氧化碳等指标含量的测定,以此了解各功能区的生态效益状况,结果表明:负离子与粉尘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湿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温度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湿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城区内负离子浓度苕溪最高,最低的是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苕溪是学校的1.9倍。二氧化碳浓度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最高,最低的为城中街,学校是城中街的1.6倍;粉尘含量最高的是人民广场,最低为苕溪,人民广场是苕溪的1.26倍;而噪声最高是人民广场,最低的是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六种功能绿地中,空气负离子含量、噪声大小差异性最显著(P<0.01),二氧化碳、粉尘、光照及湿度差异性较显著(P<0.05),但是空气温度的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广州和深圳两地多个居住小区植物景观的现状,运用各种园林植物的频度值分析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所属绿地的常用植物种类,运用所拍摄的植物景观照片,分析常用的住区植物配置形式,以期为岭南居住小区植物造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生态作用的有关原理,选取典型的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小气候实测分析。试验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4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冬季进行了连续3 d的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由常绿针叶林构成的纯林、混交林型的乔-草型绿地上的湿度较高,温度较低,具有降温增湿效应;草坪型绿地和由落叶乔木构成的乔-草型绿地上的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经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构类型园林绿地温度、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并对城市绿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今人们对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区活动空间单一且功能难以扩展、不能适应目标景观需求等现状。为适应现代居住区中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本文以无锡市滨湖区一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居住小区单一活动空间布局向带状多中心公共活动空间布局的设计,即该小区由四个区域部分组成,毎区域均有入口景观区、健身活动区、绿化种植区、儿童活动区、艺术景观区、休闲区。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森林绿地空气负离子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杭州市8种类型森林绿地空气负离子及气候因子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郊林地与城区各种类型森林绿地相比,其负离子浓度较高约1020-1230个/cm^3,比城区绿地高出约1.7倍;城区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从大到小排序为:植物园〉城中公园〉街心公园〉道路〉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在森林植物旺盛生长期间,空气负离子水平呈增加趋势;由林缘向林内观测表明,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也呈增加趋势;以高大乔木为主的近自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高,生态效应明显,而灌草绿地生态效应相对较弱;森林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相对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生境风速、噪音、粉尘含量、光照强度及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选择北京北五环清河两侧不同结构类型(内部构成、郁闭度)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温湿影响效应大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坪.当绿地内部构成为草坪时,降温增湿效应不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应较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乔-草型和乔-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明显.2)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绿地郁闭度为0.20~0.40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明显;当绿地郁闭度大于0.40时,绿地降温效应明显;当绿地郁闭度超过0.60时,绿地增湿效应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选取尽可能全面且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选择各时期品质较高或获奖的济南市的18个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查问卷,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8个居住区的外部空间处于一般水平;外部空间环境总体布局构成、室外场所空间的设置和各类景素小空间的构建等3个一级指标评价处于一般水平;整个济南市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是属于较差或者很差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Samples of five chipboards, one waferboard, one plywood, one fibre building board and Scots pine timber were loaded in four point bending at a stress equivalent to 60 per cent of the short term failing stress under five combin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fo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or until prior failure.Irrespective of whether creep behaviour was assessed in terms of total deflection, viscous component of deflection, relative creep, creep modulus, or deflection at, or time to failu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with variations both in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t fixed humidity, was slightly greater between 20°C and 30°C than between 10°C and 20°C, while the effect of humidity was appreciably greater between 65% and 90% rh than between 30% and 65% rh. Fitting of hyperbolic curves to the data permitted the prediction of creep behaviour with a good degree of fit at any combin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range.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xisted among some of the boards. Thus the ranking order of the materials was slightly different under variable humidity than it was under variable temperature. It was possible to describe thes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variation that occurred among the materials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the elastic, viscoelastic and viscous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