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中的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基于2016年和2020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采用森林生物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级等8个因子,评价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前后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分析比较不同地类、不同树种结构和不同龄组森林生态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武夷山国家公园2016年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6032,等级为“中”;2020年指数为0.7003,等级为“好”。2020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按林地面积占比排序为好(53.9%)>中(43.9%)>差(2.2%)。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后,区域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松江河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小班数据库,分析了不同立地因子对乔木林小班森林生态功能等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坡位上,平地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小班数量最多,所占百分比为52.6%,其次为中部和下部。在不同坡向上,西北坡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小班数量最多,所占百分比为53.3%;半阴半阳坡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小班数量最多,所占百分比为51.6%,与阴坡和阳坡差距较大。随海拔等级的升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小班数量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厚度等级等8个评价因子对闽侯县自然保护地2011年、2021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闽侯县5个自然保护地两期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2~0.54,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均处于“中”等水平;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功能总体上表现为随龄组增大森林生态功能增强的特征;针阔混交林对森林生态功能的贡献最大,纯林贡献最小;各自然保护地天然林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均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4.
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因子进行选取和等级划分,从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地表因子方面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敏感性调查分析,构建森林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自然间断法将所得数据划分为生态极度、重度、中度、轻度和不敏感区域 5个等级,对森林公园整体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表现出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大部分处于生态重度至轻度敏感区域。对2015—2020年福建省生态敏感性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森林公园生态极度、重度、轻度和不敏感4个方面的森林面积整体保持增长趋势,不敏感和轻度生态敏感的森林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中度生态敏感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议在今后森林公园资源开发利用中注重对生态敏感性的调查分析,对生态中度敏感区域进行基础设置优化和特色开发,减少对生态极度和重度敏感区域的开发,实现对森林公园生态的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5.
红花尔基林业局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31-137
红花尔基林业局是我国樟子松林的集中分布区,有林地以樟子松为主(约占52%),其次为白桦林(约占46%)。评价该地森林的生态功能,对制定该地森林经营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红花尔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借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评价方法,对红花尔基林业局森林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红花尔基林业局以生态功能等级为"中"的森林为主,占有林地面积的93.0%;生态功能等级为"好"和"差"的森林面积占4.0%和3.0%;全局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55,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按各林场(自然保护区)评价,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整体生态功能最好,巴日图林场森林的整体生态功能最差;按各龄组评价,幼龄林的生态功能最差,其余龄组生态功能均优于林业局平均水平;按树种结构评价,阔叶相对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的生态功能优于针叶纯林、阔叶纯林、针叶相对纯林;按树种起源评价,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从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2个方面对森林质量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乔木林面积蓄积、纯林和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变化以及龄组结构、径级结构、郁闭度等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质量逐年提升;对森林健康状况、天然林自然度、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状况得到改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凸显。资源评价认为:滇西北森林资源富集,林分质量较高;植被区系类型复杂独特,科研价值高;区位关键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2017年森林资源建档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评估福建省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4 044. 5万元·a~(-1)1,固碳释氧、固土保肥、涵养水源的价值共占总价值量的90. 3%,是木麻黄基干林带生态服务的主要功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11. 4万元·hm~(~(-1)2)·a~(-1)1,是全国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2. 6倍;不同起源、不同龄级生态服务功能差异均较大,人工林、成过熟林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对生态公益林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能够客观反映生态公益林质量状况,为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对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分层抽样和遥感技术确定固定样地等方法,按照事权等级、区域、树种组、龄组进行排列组合,将全省生态公益林划分为128种类型,设置样地344块。选取单位面积蓄积、自然度、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枯枝落叶层厚度8个指标构建了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体系,并对森林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生态公益林质量综合指数范围在0.377 4~0.909 1之间,均值为0.532 3,生态公益林质量等级总体处于“中”的状态。各质量等级按照面积比表现为:中(56.1%)>好(33.7%)>良(4.9%)>差(4.1%)>优(1.2%);按不同区域,森林质量总体表现为:辽东地区(0.597 7)>辽中南地区(0.465 8)>辽西北地区(0.459 3);按照不同龄组,生态公益林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近成过熟林(0.538 6)>中龄林(0.535 7)>幼龄林(0.521 0)。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乌海市治沙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乌海市治沙林场的森林资源特点,参照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关于森林生态功能的评价方法,评价了乌海市治沙林场的森林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有林地树种丰富,起源均为人工,有17种优势树种,林龄较低;林场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1,生态功能等级处于“差”,成熟林生态功能指数最高,为0.44,发挥的生态功能最好,针叶纯林与阔叶纯林的生态功能最低,在以后的造林过程中,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对提高生态功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2018年和龙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分析该局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结果表明:和龙林业局森林以乔木林为主,乔木林面积165 897.64 hm~2,占林地面积的97.3%,林龄组结构多为中龄林和近熟林,林地类型大部分为针阔混交林,森林质量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以2019年“二类清查”数据为依据,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分布、林种结构、起源、森林年龄结构、森林的树种组成等森林资源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近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比对以探讨森林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全州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及活立木蓄积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客观说明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双增长”,但在森林经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需要继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策略,提高全州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林分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市2008-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海南文昌森林生态国家级定位观测站木麻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并计算了海口市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海口市木麻黄林分生物量总量为256130.7t,木麻黄林总碳储量为127194 tC,其中,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09.98 t和239.69 tC、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24760.73t和12380.36 tC、近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59666.23t和29833.12 tC、成熟林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39932.41 t和19766.54 tC、过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31261.3t和64974.33 tC。  相似文献   

13.
从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起源、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树种类型、龄组、群落结构、健康等级等方面对大凤川林场森林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凤川林场有林地面积占总经营面积的95.8%,活立木蓄积为127560.32 m3,森林面积中96%是天然林,总经营面积的97.4%是自然保护林,混交林在林区占绝对优势,中龄林占比较大,幼龄林和成熟林占比较小,林区森林群落结构51%处于完整状态,森林整体表现健康。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年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档案更新数据,对深圳市宝安区树种结构、龄组结构、公顷蓄积、公顷植物生物量、生态功能等级、森林自然度、森林健康状况、森林景观等级等森林生态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分析评价结果:森林生态功能一般,林分质量不高,树种结构有待优化改善,森林健康状况良好,森林景观度不高,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为受人为活动严重制约和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广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利用2015年广西林地与森林资源"一张图",叠加到广西已建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提取桉树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群落结构为完整结构的仅占0.8%,复杂结构占63.4%,简单结构多达35.8%;其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评价结果为"中等"的占47.4%;"差等"的占52.6%,评价为"好"的没有。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总体表现为中等偏差,对于以强调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来说,显然不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以2006年"南京市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为依据,分析了南京市森林资源状况,指出了森林经营中存在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龄组结构和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的生态功能等级偏低等问题,提出了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为主要措施的森林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托宁夏银川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以及银川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并结合实地补充调查,以树种、林龄组为测算单元进行分布式测算,评估了宁夏水洞沟段生态景观长廊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结果表明:(1)水洞沟段生态景观长廊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2 896.18 m~3/a,保育土壤599.99 t/a,固碳释氧量603.59 t/a,积累营养物质268.71 t/a,滞尘量332 383.2 kg/a,吸收有害污染物质3 361.21 kg/a;(2)水洞沟段生态景观长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为为569 810.75元/a,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排序为固碳释氧(26.79%)>森林游憩(20.84%)>物种保育(18.02%)>净化大气环境>(14.45%)>保育土壤(13.34%)>涵养水源(3.30%)>积累营养物质(3.27%);(3)水洞沟段生态景观长廊森林单位面积(hm~2)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27 749.06元/a,按森林类型排序为油松林(106 945.50元/a)>桧柏林(56 640.87元/a)>侧柏林(53 624.61元/a)>软阔林(37 328.31元/a)>硬阔林(36 481.35元/a)>樟子松林(36 139.87元/a)>灌木(22 550.82元/a)。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甘肃省天然林面积为383.2×10~4hm~2,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东部和祁连山;全省天然林碳储量由2006年的63.59TgC增加到2016年的74.57TgC,碳储量呈线性均匀增加,10年间累计增加10.99TgC,年均增长率为1.06%;(2)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龄林、过熟林面积依次占比为21.85%、31.18%、20.69%、17.57%和8.71%,中龄林比例较高,呈单峰左偏山状曲线,林龄结构较差,需人工促进更新;(3)防护林和特用林的碳储量相差不明显,但防护林幼龄林面积增加的趋势明显,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需要;(4)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栎类、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和其他硬阔类。其中阔叶混的面积和碳储量增长量最大并远大于其他树种(组),且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使得甘肃省天然林树种组成在向混交林演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等都在提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其中,栎类碳密度最大,华山松碳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19.
以蕉城区2017年森林资源建档数据为基础,辅以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观测数据及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共数据,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对蕉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蕉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6 836. 0万元,单位面积价值7. 4万元·hm-2;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合计占服务价值总量的83. 5%,是蕉城区沿海基干林带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方面;沿海基干林带主要植被类型中马尾松(组)占服务价值总量的66. 1%;木麻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但因面积少,生态服务功能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20.
白龙江林区森林结构单一,人工同龄纯林面积大,且林龄较小,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其稳定性差,时有病虫害和火灾的发生,使有些森林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不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此分析了白龙江林区森林健康经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