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林业》2007,(3):9-9
5月31日上午10时,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寨沟村将第一只我国人工繁育朱鹮放归野外,随后25只朱鹮从笼中飞出,在空中盘旋一圈后落到附近的稻田、湿地和绿色的丛林。  相似文献   

2.
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加大对其野化繁育研究,探讨其野外生存、繁衍规律,对提高其生存能力、扩大种群数量、优化种群结构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通过对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野化繁育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基础上,初步探讨麋鹿野化繁育产仔、疾病、活动等相关生物因子及规律,旨在为麋鹿野化繁育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基础科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林业资源管理》2017,(2):16-22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野外灭绝物种。概述了我国麋鹿迁地保护种群的繁育现状、迁地保护取得的成绩,发现迁地保护存在遗传多样性贫乏、疾病影响严重、有效种群少、种群密度大、栖息地状况不佳、缺乏天敌,以及缺乏种群管理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及规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这种失而复得的特有物种,提出了应进一步规范麋鹿保护模式,建立健全全国监测网络平台、迁地保护管理体系、健康监测技术及评估体系等,并建议实施全国统筹输出及基因交流管理,提高迁地保护场所目标种群的数量,扩大有效种群的建立,以及建立更多麋鹿自然保护区、制定狩猎制度及社区共管方案、发展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麋鹿在迁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保护区等全国50多处麋鹿饲养场所拥有圈养种群.但其种群的发展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受到遗传多样性较低、目标种群数量过小、人类干扰、疾病风险、生存条件的局限、管理方式较传统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加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管理、强化栖息地保护管理、制定种群数量调控政策、加强安全监测、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及网络、完善保护管理体系等圈养麋鹿种群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黄腹角雉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越冬期的分布状况,从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四个方面对黄腹角雉适宜性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井冈山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图、林相分布图、地形图等,采用等级赋值的方法,综合评定了黄腹角雉适宜分布区域。评定出黄腹角雉适宜分布区域中一级适宜分布区域总面积为4 731.76 hm2,占总面积的16.7%,二级适宜分布区域总面积为11 298.43hm2,占总面积的39.9%,三级适宜分布区域面积为12 293.31hm2。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国内外野生动物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 初步界定了野生动物资源商业价值的概念以及构成分类, 通过对现有野生动物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市场价值法、成本法、意愿调查法、旅行费用法等)进行改进, 设计了野生动物资源商业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体系, 具体包括野生动物资源活体商业价值、野生动物产品商业价值、娱乐观光商业价值以及其他商业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 最后选取亚洲象为案例进行了应用试算, 得出以2013年为基期其总体商业价值为354 734.665万元, 并给出了总体商业价值动态评估公式.  相似文献   

7.
文中指出了我国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前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如把资产和生产价值混为一谈。指出酿成这些混乱的是一个流行甚广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摘要)”的错误中泽本,以及我国初期研究和案例中的盲目性,刚公布的一项国家标准则有可能继续放大这个错误。文章给出了正确的概念、分类和估价方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来自生境破坏和土地利用地改变以及过度采集等方面的威胁,世界上野生兰科植物的数量正在日益减少。为了使野生兰科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应建立野生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监测点,对野生兰科植物进行长期的监测。评估野生兰科植物受威胁的程度可采用标本材料法和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基于生活史阶段模型的种群动态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揭示种群当前所处的状态,还能揭示对种群增长率影响最大的生活史阶段以及对该阶段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为制订野生兰科植物合理保护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9年8月,云南省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2020年3月,启动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根据国家要求,两项工作必须有机衔接起来,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6月底,两项工作的省级技术支撑单位对初步成果进行了对接,在基础数据、规则差异、矿业权避让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分歧,梳理分歧并提出处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野生茶树已知分布点和环境因子,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研究野生茶树在云南省的生态适宜性。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良好(AUC值为0.868),古茶树在云南省的高适生、适生、非适生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28%、8.97%和86.75%。其中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普洱市、保山市、红河州及临沧市等地区。最冷季降水量、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海拔及最暖季降水量对古茶树的分布影响较大,其累计贡献率近80%。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野生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Ⅰ、Ⅱ放养区内麋鹿粪堆频率分布的系统抽样调查,发现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粪堆呈聚集型分布,分布型服从负二项分布、奈曼A型分布和Thomas分布,其中以负二项分布拟合程度最好。造成粪堆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麋鹿的习性关系不大。在放养区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和林地中,粪堆均服从负二项分布。粪堆密度林地大于草地,但粪堆聚集指数草地却高于林地。粪堆的聚集强度与鹿群在该生境中的活动类型有关,当麋鹿粪堆在单一生境内服从负二项分布时,粪堆聚集指数与鹿群对该生境的休息利用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8,P<0.05)。粪堆频数调查显示,秋、冬季大丰麋鹿对林地的利用率高于草地。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技术结合常规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杉在云南的集中分布区滇东北的宣威市和会泽县开展生长适宜性研究,预测黄杉在研究区域的潜在分布,找出研究区域适合培育人工黄杉林的宜林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适宜黄杉生长的面积为553 128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6.33%;在研究区域内筛选出适宜营造黄杉林的宜林地10 550.2 hm2。通过GIS技术分析所得结果与天然黄杉林的实际分布情况较符合,说明基于GIS技术预测黄杉潜在分布区域和筛选适宜营造黄杉的造林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竹林与其林下植被凋落物叶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为合理经营管理毛竹林林下植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与林下植被芒箕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结果](1)芒箕凋落物叶初始C、N、P含量和羟基碳高于毛竹(P 0. 05),而C∶N、C∶P、烷基碳、氧烷基碳和芳香碳低于毛竹(P 0. 05)。(2)凋落物叶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芒箕整体高于毛竹,芒箕和毛竹分解常数(k)分别为0. 58±0. 03和0. 73±0. 02,C、N、P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净释放。(3)凋落物叶混合对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N、P元素整个分解周期和C元素中后期的释放。(4)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格局表现为C含量和C∶N比整体呈下降趋势,N含量和N∶P比有小幅上升,P含量有微弱的下降趋势,C∶P比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初始凋落物叶N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初始凋落物叶的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结论]单独分解过程中,毛竹凋落物叶分解速率低于林下植被芒箕,养分释放特征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混合分解过程中,毛竹和芒箕凋落物叶分解速率无显著混和效应,但养分释放的混合效应表现出一定负效应和不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15.
北京九龙山侧柏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侧柏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并进行经营迫切性评价,为侧柏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区域内其它生态公益人工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北京九龙山侧柏生态公益林的实测数据,选取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密集度、林层指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7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侧柏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密度、格局、竞争和混交等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了经营迫切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标准,进而对侧柏林进行了经营迫切性评价。[结果]侧柏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较为简单,林分呈均匀分布,树种组成单一,以零度和弱度混交为主,呈现单种聚集趋势;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侧柏的优势度最大;林木之间较为密集,处于很密集和比较密集的林木比例较高;林分中所有林木几乎都分布在中林层与上林层,林层指数为0.288,林层结构不太明显;林分开敞度和竞争指数分别为0.274和0.318,总体处于生长空间不足、中度竞争状态;侧柏林的经营迫切性指数为0.8,经营迫切性等级为特别迫切,说明侧柏人工林大多数状态特征不符合标准,急需通过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优化林分配置,改善森林状况,以实现侧柏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结论]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与经营迫切性评价,不仅能够发现林分结构的不合理方面,还能针对性的制定空间结构调整措施,促进侧柏生态公益林不断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病原菌和寄主两个维度,探究新疆野果林中疫霉菌对野果林内主要树种叶片的致病性,了解新疆野果林衰退的可能原因及疫霉对新疆野果林造成的潜在风险。[方法]利用菌丝块接种离体叶片的方法,将诱捕自新疆野果林的5种疫霉(Phytophthora plurivora、P.gonapodyides、P.lacustris、P.gregate、P. sp.)接种到苹果、杏、山楂和核桃的健康离体叶片上,一周后观察测量、计算病斑大小,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作图。[结果]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供试5种疫霉菌株接种到4种植物叶片上后,病斑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P.plurivora和P.lacustris产生的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14.14 cm~2;寄主植物中,核桃和杏树叶片产生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9.55 cm~2。[结论]供试树种和菌种对叶片病斑大小都有显著影响;供试5种疫霉对苹果、杏、山楂、核桃叶片的致病性依次为:P.plurivoraP.lacustrisP.gregate≈P.gonapodyidesP. sp.;苹果、杏、山楂和核桃这4种植物叶片对以上5种疫霉菌的感病性依次为:核桃杏山楂苹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分子机制。[方法]以苹果属平邑甜茶及杂种后代33#为试材,以苹果基因组CDS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出SERK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hSERK1和MhdSERK1(GenBank登录号JQ231273和JQ231272),利用实时定量RTq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两个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各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MhSERK1和MhdSERK1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 899 bp和1 881 bp,分别编码632和62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SERK1同源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80%以上,特别是与葡萄科龙眼品种同源性最高,高达92.56%,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等植物的SERK同源基因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不同组织、花器官中SERK1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在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营养生长的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在平邑甜茶花蕾期的子房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推测该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国南、北方种植的香椿成熟复叶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其生物量进行分析,探讨香椿成熟复叶的饲用价值及其开发潜力,为推动香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化学分析法测定了香椿成熟复叶的粗蛋白、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组成和含量,并通过生物量评估及肉羊饲喂实验,分析评价了我国香椿的饲用开发价值及发展潜力。[结果]香椿成熟复叶具有高蛋白(16.25%17.78%)低脂肪(3.10%5.45%)的特点,且含17种氨基酸,动物必需氨基酸占比33.12%34.60%,同时富含钾、钙、磷、镁、铁、锌等矿质元素。香椿成熟复叶的营养价值高于常规谷物等粮食饲料,与优质苜蓿相近,且肉羊喜食香椿成熟复叶,无腹泻、抽搐等不良现象。[结论]香椿成熟复叶饲用价值较高,属高蛋白低脂型饲料原料,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是饲用/菜饲两用型香椿的适宜发展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速率,以筛选合适的缓释材料应用于仿生诱芯制作。[方法]选用(+)-α-蒎烯、(-)-β-蒎烯、2-十一烷氧基-1-乙醇,按9∶1∶1的成分比配制成引诱剂,聚乙烯缓释瓶A(LDPE)、聚乙烯缓释瓶B(HDPE)、聚乙烯管(PE)及灯芯瓶(PP)作为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缓释材料,制作成松墨天牛诱芯悬挂于室外,并以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为对照。每5 d称量诱芯的重量并对缓释材料内的引诱剂成分进行GC分析,连续观察记录60 d,探究不同材料的缓释效果。[结果]灯芯瓶作为缓释材料,能使三种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比例长时间保持在较好水平,60 d后三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85.69%、9.23%、5.08%,缺点在于日挥发量较低。而聚乙烯缓释瓶A、聚乙烯缓释瓶B、聚乙烯管三种缓释材料组分挥发比例不协调,表现在聚乙烯缓释瓶A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初始组分比例,物质释放在第19 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并保持低释放水平;聚乙烯缓释瓶B中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速率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第34 d是其释放速率的高峰,但该缓释材料能将释放量长期处于较高释放水平;聚乙烯管能在初期测试时就达到释放最高水平,然后随观测时间推移释放量持续下降,不能保持长时间高释放量。[结论]对照常见的APF-Ⅰ缓释材料,聚乙烯管缓释曲线最接近。实验明确了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在4种常用缓释载体上的释放模式及释放动态特征,能对缓释材料的选择应用提供指导,但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缺陷,有必要加强对松墨天牛引诱剂缓释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