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粒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麦粒重的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小麦籽粒增重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基础,环境因子对粒重的影响及栽培措施对粒重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有代表性的无锡市17年来小麦千粒重变化趋势及影响粒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粒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4.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粒重是水稻产量的构成因子之一,增加粒重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现阶段有关水稻粒重的遗传效应特点,粒重与粒型及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粒重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与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粒重基因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加强开发易受多环境因素影响、效应较小的千粒重QTL,挖掘与水稻其他性状如抽穗期、稻米品质等相关联的粒重QTL等方法将是提高水稻育种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选自交系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玉米3个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和百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抽穗后,每亩地穗数已基本成定局,但穗粒数和粒重还有较大变化,因为籽粒中积累的淀粉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开花以后的光合产物,所以这一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方向是保根、保叶、延长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衰老,提高粒重。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还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选成  张杰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08-108,111
通过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生理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小麦粒重的生产技术措施,以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稻粒重基因定位克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国新  卢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68-8468,8478
增加水稻粒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在水稻粒重上的QTL定位和克隆情况,得知目前共有4个精细定位的粒重基因,包括1个克隆的GS3粒长及1个克隆的GW2粒宽基因。  相似文献   

9.
粒重是作物的重要产量性状之一,研究作物粒重的遗传机制有利于认识作物驯化过程,并为提高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作物的粒重研究为例,对与粒重相关的基因以及粒重形成的遗传和生化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小麦熟相与粒重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施肥措施——营养体建成及衰亡——物质运转与分配——粒重形成的综合体系,研究了不同熟相小麦在粒重形成过程中各器官的一些主要生理性状的变化。从施肥及营养生理角度阐述了小麦不同熟相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粒重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提出了高产条件下,争取正常熟相、提高粒重的合理施肥运筹体制。关于熟相的概念,除确定其形态色相表现之外,还根据粒重形成过程中的源、库、流关系,赋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水稻粒重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水稻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粒重QTL、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粒重与粒型、品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选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述,提出水稻粒重性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易获得目标株系,在适当粒重范围内,提高产量与改善米质可以同步进行,利用和改造控制粒重基因是未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生产中,由于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差异,粒重的波动很大。这是造成产量不稳的重要因素。作者从1973—1978年重点观察了郑引一号在700斤以上产量水平条件下,不同年份、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管理措施和不同苗情的籽粒形成、灌浆规律及其对粒重的影响。根据几年的观察,籽粒形成与灌浆有它自身的基本规律。开花11~12天籽粒基本轮廓形成,达到种子最大长度的80%左右,最大宽度的70%左右。这一时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千粒重日增长量一般在0.4~0.8克;开花后15~16天籽粒长度达到最大值,宽度则随着灌浆的进行内含物的充实而继续增加,直到开花后的33天前后才达到最大值,含水率下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的粒重取决于籽粒容积和饱满程度两个方面。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需从四个方面考虑,即"开源"(增加籽粒干物质的来源)、"扩容"(扩大籽粒的容积)、"疏流"(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运转速度和输入量)、"节耗"(减少各种消耗)。因此,只有在适时播种、创造合理群体结构、保证适宜养分和创造良好生长条件的基础上,促花保粒,防止早衰和贪青,才能确保小麦粒多籽饱,稳产高产。一、合理灌溉小麦抽穗到成熟是整个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每667m2日耗水量达1m3。水分是延长叶片功能期确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扶风县灌区近5a小麦生产情况调查分析,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粒重变化受灌浆期光热条件、土壤墒情、病情指数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光热条件起主导作用.生产上适时浇灌浆水、开展“一喷三防”是主攻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稻谷产量性状QTL定位研究提供新素材,以V20B和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150份V20B/CPSLO17重组自交家系(RIL)。结合RIL群体的稻谷千粒重表型数据,运用MapQTL5软件的区间作图法进行稻谷千粒重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有1个新的控制稻谷粒重QTL,命名为qTGW-3,其LOD值为4.14,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11.9%,等位基因效应来源于亲本V20B。  相似文献   

17.
水稻粒重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水稻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粒重QTL、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粒重与粒型、品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选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述,提出水稻粒重性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易获得目标株系,在适当粒重范围内,提高产量与改善米质可以同步进行,利用和改造控制粒重基因是未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籽粒形成的规律和提高粒重的途径,我们于1982~1984年系统观察、测定了海75—12元麦灌浆期的功能器官面积、籽粒形成过程和灌浆速率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元麦开花受精后,子房开始膨大,体积的增长是先长度,后宽、厚。一般开花后11天左右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17天左右达最大值,此时宽、厚度迅速增大,在正常条件下开花后20天左右宽、厚度达最大值。 开始时干物质增长的速度较缓慢,开花后11天仅占籽粒最高干物质重的20.73%,千粒重日增0.69克;开花后15~19天,茎叶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运输  相似文献   

19.
20.
<正>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要素构成的。在当前生产上,大多重视前两个因素,忽视粒重这个重要因素,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事实上,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小麦,粒重波动甚大。如博爱74—22小麦的千粒重,常有35—42克的变幅,也就是说,在亩产250公斤的生产水平,千粒重变动1克,产量增减7.5—10公斤。即使同一年份,亩穗数和粒数差异不大的同一品种的麦田,虽然粗看长相一致,但实际产量确有悬殊,这是粒重在起控制作用。由此可见,在谋取较理想的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设法提高粒重,对挖潜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特将在五河县的试验和调查,参考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提高小麦粒重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