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平腹小蜂是一种荔枝蝽象卵期的寄生蜂。到目前为止,室内人工繁殖平腹小蜂基本仍用木箱作蜂箱繁殖。这种陈旧的方法花工多,繁蜂速度慢,蜂箱损耗大,且繁殖出的蜂寄生率、羽化率均不高。为了高效快速繁殖平腹小蜂供生产上使用,广东省生物防治实验站陈称康等人于今年4月至7月先后用屏膜挂卵卡繁殖平腹小蜂四个世代、40批次,育出蜂11.4万头获得成功。蜂的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分别为95.46%和90.23%,雌  相似文献   

2.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平腹小蜂是荔枝蝽卵的寄生蜂,我们发现蓖麻蚕卵是这种寄生蜂室内繁殖的优良寄主。平腹小蜂在繁殖利用上有下列优点:(1)世代历期不长,便于大量繁殖。在30℃温度条件下,胚胎及胚后发育的十五天;(2)成虫寿命长,常温下,雌蜂寿命约一个月;雄蜂约七、八天。雌蜂寿命丧,产卵期也长,在田间发生作用的时间也长;(3)雌蜂羽化交尾以后,不必重复交尾,即可继续产受精卵;(4)在广州地区平腹小蜂可以以幼虫过冬,翌春羽化,根据这个特性,可在晚秋大量繁殖,来春应用。蓖麻蚕卵冷藏于0—5℃温度下经60天,仍可供繁殖之用。平腹小蜂的老熟幼虫冷藏于0—5℃温度下,经112天,仍有95%可化为成虫。这些现象,都有利于大量繁殖及蜂量的累积。1961年春季放蜂治蝽试验的结果:每株5—8公尺高的荔技树,放雌蜂约一百头,十天后,荔蝽卵寄生率提高到89.5%;而对照区的寄生率只有32.9%。初步认为平腹小蜂可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的检疫处理方法,研究了γ-射线辐照处理对刺桐姬小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0.05、0.1、0.2、0.3和0.4kGyγ-射线辐照处理20min后,刺桐姬小蜂幼虫化蛹率和蛹的羽化率均显著降低。成虫活动减弱、寿命缩短,交配次数、怀卵量和产卵量随处理剂量增高而降低,γ-射线辐照处理虫瘿后,刺桐姬小蜂羽化出蜂数和出蜂率随处理剂量增加而显著减少。雌雄成虫对γ-射线的抵抗力不同,在相同剂量辐照处理下,雄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雌虫。处理剂量越高,性比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印巴黄蚜小蜂(Aphytins melinus)是柑桔红圆蚧(Aonidiella anrantii)的主要寄生蜂种之一。为更好地利用该小蜂,我们对其发育历期进行了观察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成蜂寿命观察 对刚羽化的印巴黄蚜小蜂成蜂进行寿命观察,设6种温度(19,22,25,28,30和32℃);两种食物处理:供给蜂蜜和不供给蜂蜜。  相似文献   

5.
平腹小蜂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华南地区,平腹小蜂Anastatus sp.寄生于荔枝蝽象卵内。此蜂已成功地应用于防治荔枝蝽象,其防治效果达90%。关于平腹小蜂的个体发育研究已有报道(利翠英1962),但未涉及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本文较详细地报道平腹小蜂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的全过程。材料及方法蜂种采自本校荔枝园,以新鲜蓖麻蚕卵为寄主,在室内繁蜂用作胚胎研究的材料。将羽化5~6天并经充分交配的平腹小峰,移入有新鲜蓖麻蚕卵的指形管内,准确记录其产卵时间。将同时产的卵置于26~28℃恒温箱中发育,定时取出卵粒用固定液固定。在胚胎发育早期,每隔10分钟固定一次;40分钟以后,则每小时固定一次;36小时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日本平腹小蜂对点蜂缘蝽的控害能力,采用系统观测法测定了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寿命。在设置寄主点蜂缘蝽卵密度为1、5、10、15粒和20粒的条件下,研究了日本平腹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平腹小蜂从卵到成蜂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0.78 d,雌蜂平均寿命为31.36 d,平均产卵15.65粒。在试验测定的5个寄主密度梯度下,日本平腹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Ⅲ模型,其方程为Na=11.30exp(-7.99/N)。其理论最高寄生量为11.30粒,最佳寻找密度为7.99粒。  相似文献   

7.
荔蝽卵平腹小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荔蝽雌成虫及其臭腺分泌液气味物质能引诱荔蝽卵平腹小蜂对寄主产生双翅振动及试飞等远排泄物、新鲜和剖腹卵都能引起该在近距离积极搜索寄主;荔蝽卵平腹小蜂只有接触到寄主卵时才发生明显的产卵管刺探行为。卵粒的颜色对蜂的引诱作用不明显,但卵粒的形状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该蜂能积极搜索近似圆球形的卵粒。第一次搜索产卵经历在平腹小蜂主卵过程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荔蝽卵平腹小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种间对寄主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以人工卵和柞蚕卵为寄主,观察荔蝽卵平腹小蜂 Anastatus japonicus(简称平腹小蜂)和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简称赤眼蜂)种间对寄主的竞争情况。实验表明:平腹小蜂寄生后两天内接赤眼蜂,在接蜂时间间隔为0天,一天和两天时,含赤眼蜂的寄生卵分别占53.66%、46.11%和47.20%;含平腹小蜂的寄生卵分别占27.09%、28.53%和23.08%;含两种蜂的寄生卵分别占19.25%、25.36%和29.72%。若两种蜂接蜂时间间隔为四天和八天时,含赤眼蜂的寄生卵分别降为15.79%和11.88%;而含平腹小蜂的寄生卵分别增加至48.35%和52.15%;含两种蜂的寄生卵比例也有所增加,分别占35.86%和35.15%。弱者不能完成发育而在出蜂前死亡,强者也难繁殖出正常的后代。实验室繁殖时应避免两种蜂混杂而降低出蜂质量。过寄生也会使平腹小蜂幼虫产生种内竞争现象,同龄幼虫以二龄期竞争最为激烈;不同龄期则因一龄幼虫行动活跃,利用长而硬的刺毛刺伤二龄甚至三龄幼虫而成为营养争夺的胜利者。过寄生虽然可以正常出蜂但已经造成寄生卵的浪费。生产实践中应控制正常的蜂卵比,减少这种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4~1985年用人造寄主卵繁殖荔枝蝽蟓卵寄生蜂——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成功后,相继筛选出最佳卵壳材料为32—36微米厚的聚丙烯膜,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柞蚕蛹血淋巴44.4%、10%麦乳精液22.2%、鸡蛋黄22.2%、尼氏盐11.2%。以上资料己登载于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及其它卵寄生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本文报导了用人工体外培育法首次观察到的平腹小蜂在人造卵上产卵过程以及连续三代人工体外培育平腹小蜂的结果:除化蛹率外,各代间在寄生率、孵化率、羽化率、展翅率等方面都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且各代以人造卵育出的蜂在身体大小,寿命及繁殖力方面比用柞蚕卵育出者基本相似或更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营养对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成虫寿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给当日羽化的同批次圆柏大痣小蜂成虫饲喂清水、蔗糖水及蜂蜜水,研究不同外源营养饲喂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喂养条件下雄蜂寿命均短于雌蜂,其中清水饲喂雌、雄蜂寿命差异显著;取食蔗糖水和蜂蜜水的圆柏大痣小蜂雌蜂寿命分别为18 d和14 d,两者均与饲喂清水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雌、雄蜂单独饲喂与雌、雄蜂混合饲喂存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为圆柏大痣小蜂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虫源保障,同时也为研究圆柏大痣小蜂的生物学特点和行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著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和14℃,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著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 ℃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滞育解除的环境影响因子,于室内对不同光周期(10 L∶14 D和16 L∶8 D)、不同温度(17、24和27℃)及10℃低温刺激下日本平腹小蜂滞育解除率和滞育解除历期进行对比,并在广州市田间对越冬代日本平腹小蜂自然羽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温长光照和低温短光照均可以解除日本平腹小蜂滞育,但是相对于低温短光照,高温长光照的滞育解除率更高,滞育解除历期更短,其中温度27℃、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日本平腹小蜂的滞育解除率最高,滞育解除历期最短,分别为98.09%和22.95 d。低温刺激不是日本平腹小蜂滞育解除的必需条件,10℃下储存时间越长,滞育解除历期越短。日本平腹小蜂在田间以老熟幼虫越冬,当月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时开始缓慢羽化,在广州市的越冬时间长达4.5~7.0个月。表明日本平腹小蜂滞育解除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7℃和光周期16 L∶8 D。  相似文献   

13.
平腹小蜂和荔枝蝽象卵壳构造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繁殖平腹小蜂常以柞蚕卵和蓖麻蚕卵为寄主。在野外,平腹小蜂主要寄生于荔枝蝽象卵内,发育成蜂后破卵壳而出。寄生蜂产卵时先要刺破寄主卵壳,因此寄生蜂的寄生与寄主卵卵壳的结构关系密切。本文是平腹小蜂及其寄主荔枝蝽象卵壳结构研究的结果,主要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卵的表面花纹,受精孔和气孔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对稻飞虱卵期优势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的生态适应性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28℃和31℃对稻虱缨小蜂的幼期发育、羽化率、成虫寿命和性比的持续影响不明显。22、25和34℃下幼期发育历期随世代增加而延长,羽化率随世代增加而降低。成虫寿命在22℃下随世代增加而延长,34℃下随世代增加而缩短。22℃和25℃下稻虱缨小蜂幼期发育历期有显著的累积效应,34℃下对羽化率的影响有显著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5.
室内测定了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蛹和成虫的直接毒性,以评价其对寄生蜂的直接影响。分别用短稳杆菌低浓度(1.25×107 cfu/mL)和高浓度(5.00×107 cfu/mL)菌液浸渍1和3日龄蜂茧(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和茧龄对成蜂羽化率、羽化蜂生殖力、成蜂寿命均无显著互作影响;蜂茧日龄对成虫生殖力和寿命无显著影响,但短稳杆菌浓度显著影响羽化后成蜂的生殖力和寿命,高浓度菌液处理下产卵量和寿命显著小于清水对照和低浓度菌液处理,但在清水与低浓度菌液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为揭示短稳杆菌在寄生蜂补充营养过程中对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先将短稳杆菌用糖水配成不同浓度糖液饲喂成蜂,发现含有推荐施用浓度及其以上的短稳杆菌糖液对寄生蜂存活有较强的不良影响,受药后48 h出现死亡,96 h后死亡率超过50%;随后测定了含有较低浓度短稳杆菌(1.25×107和3.13×106 cfu/mL)的糖液及其吸食频次(4水平)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稳杆菌浓度和寄生蜂吸食频率互作显著影响成虫的寿命,在高浓度菌液处理下,取食频率对成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低浓度菌液和对照处理下,成虫寿命随取食频率增加而延长。研究结果说明,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成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以略低于大田推荐浓度进行施用时,对斑痣悬茧蜂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稻虱缨小蜂适宜冷藏的虫态以及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在5℃~12℃范围内对稻虱缨小蜂各虫态进行冷藏。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卵冷藏后部分不能正常孵化,不适合在卵期进行冷藏。稻虱缨小蜂在幼虫期和蛹期冷藏,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缩短;对性比和子代数不造成影响;羽化率随着冷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幼虫期不同虫龄之间以及不同虫龄与蛹龄之间的羽化率无显著差异;11℃冷藏的羽化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最小,冷藏20d的平均羽化率高于80.00%,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隐羽化期和成虫期受低温和冷藏时间的影响较大,不适合冷藏。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冷藏效果最好的虫态为幼虫期和蛹期,11℃为适宜冷藏温度。  相似文献   

17.
玫瑰瘿长尾小蜂( Torymus bedeguaris )为中国新记录种, 是玫瑰犁瘿蜂的主要天敌之一, 单寄生, 其生活史与玫瑰犁瘿蜂吻合性极好, 寄生率最高可达94.0%, 平均寄生率为78.6%; 在兰州一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玫瑰犁瘿蜂虫瘿内越冬, 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 7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 雄虫先于雌虫羽化, 雌雄比为2.2∶1。  相似文献   

18.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该天敌的大量繁殖和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过程中的补充营养和低温贮藏进行了研究。发现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蜂的寿命,以取食10%浓度蜂蜜水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最长,雌虫为27.60 d,雄虫为7.82 d,与不饲喂对照相比最多能延长小蜂寿命到4倍左右;对正常发育的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70 d的冷藏试验,发现滞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最适合用于长期储藏,在3℃下冷藏70 d后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于防治荔枝蝽象的平腹小蜂Anastatus sp,在繁蜂过程中往往因寄主卵种类不同,贮存时间的长短而造成性比的极大差异。作者(1981)报导了寄主卵的大小及寄主卵胚胎发育期的不同与子代蜂性比成正相关。为探讨寄主卵的营养与性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用了三种对平腹小蜂性比影响较大的寄主卵测定其卵浆水分,灰分,脂肪,蛋  相似文献   

20.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Ruschka)]属膜翅目、小蜂总科、旋小蜂科、平腹小蜂属。该蜂是多种重要林、果害虫的卵寄生蜂。1988年5月至1990年4月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1.寄主范围:通过野外采集、室内饲养及野外挂卵诱繁,得知其天然寄主有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Linnaeus)]、苹果枯叶蛾(Odonestis pruni)等的卵及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的蛹。室内人工接蜂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