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豆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经0.2 mol·L^-1NaHCO3溶液:甲醇(体积比为1∶1)提取,二氯甲烷净化,调整pH后经盐酸水解再由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麦田不同时期 (1 2月 1 1日、1 2月 2 3日、2月 1 3日和 3月 2 6日 )施用不同剂量 (1 2 0、1 5 0、30 0g/hm2 )的 1 0 %绿磺隆 ,其残留对后茬移栽水稻的危害性。结果表明 ,绿磺隆的残留对水稻茎蘖数的影响大于对株高的影响 ,最终导致减产 0 .6%~ 9.0 % ,但不同处理间株高、茎蘖数和产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苯磺隆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苯磺隆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了盆栽小麦土壤苯磺隆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苯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并且在1~20 d之间降解最快,20 d以后降解曲线相对平缓;苯磺隆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土壤中半衰期为8.61~10.34 d。收获期,苯磺隆用量为1 200,2 400,4 800 g/hm2的3个处理能够检测到苯磺隆残留,检出量分别为0.018 2,0.019 6,0.021 0 mg/kg,其余处理检测出的苯磺隆残留量较小,均小于0.01 mg/kg;添加不同剂量苯磺隆后,回收率为89.4%~101.6%。说明在苯磺隆用量小于2 400 g/hm2时使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 法龙镇1990年试验示范使用麦田除草剂绿磺隆,现已大面积推广,在稻麦连作田得到广泛应用。广大农民在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决了稻麦连作麦田恶性杂草看麦娘所造成的草荒问题。但是,目前绿磺隆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使用剂晕过大。按要求667平方米耕地使用绿磺隆有效成份为1克,可是现在有的地块使用剂量已达2—3克。二是使用次数增加。有的农民小麦播后芽前使用了,看到有杂草出苗就又使用一次。三是  相似文献   

5.
噻吩磺隆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噻吩磺隆在小麦上使用后的残留降解动态,评价其安全性,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湖南省浏阳市城关镇和长沙县黄花镇进行了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37.13 g/hm2时,浏阳市城关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8.917 2 e-0.195 9 t和y=0.796 2 e-0.317 4 t,半衰期分别为3.54 d和2.18 d;长沙县黄花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 = 0.727 7 e-0.190 9 t和y =0.623 e-0.388 1 t,半衰期分别为3.63 d和1.79 d.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都能迅速降解,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更快,施药7 d后噻吩磺隆的消失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甲基二磺隆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研究了除草剂阔世玛的有效成分之一甲基二磺隆在河北、湖北两地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甲基二磺隆残留量,麦粒、植株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土壤中为0.004mg/kg。添加浓度在0.004~0.5 mg/kg范围内,回收率83%~101%,变异系数4.6%~17%。实验结果显示,甲基二磺隆在两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42 d和8.32 d,在土壤中的分别为10.7 d和9.47 d;研究表明,阔世玛可分散粒剂用于冬小麦田防治1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有效成分剂量应定在8.1~13.5 g/hm2,施药1次,收获期甲基二磺隆在两地小麦植株、籽粒及麦田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  相似文献   

7.
8.
1987、1988两年,在南京、厦门两地进行苄磺隆残留试验。稻株、稻田土和稻田水中残留的微量苄磺隆经过溶剂提取、溶液分配和C_(18)柱纯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37%~97.68%,最低检测浓度为0.02ppm。试验结果表明,苄磺隆在稻株、稻田土和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两星期左右,喷药90天后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ppm。  相似文献   

9.
绿磺隆结合残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磺隆结合残留的分析方法、结合残留对作物的影响、土壤中绿磺隆的微生物修复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11.
高新  杨仁斌  杨周宁  傅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65-266,27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三氟啶磺隆钠盐在甘蔗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用甲醇提取,二氯甲烷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回收率为81.12%~96.20%;变异系数为2.39%~5.86%。仪器最小检出量为0.4 ng,最小检出浓度:甘汁和甘叶为0.025 mg/kg,土壤为0.012 5 mg/kg。三氟啶磺隆钠盐在甘蔗叶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26~5.41 d和7.19~8.51 d。药后120 d降解率:植株>99.5%,土壤>97.3%。我国尚未制定三氟啶黄隆钠盐在甘蔗上的MRL值,参照美国规定磺酰脲类除草剂敌草隆在甘蔗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5 mg/kg,在我国南方蔗区,按照推荐剂量施药1次,药后120 d(成熟时)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14C—绿磺隆的土壤结合残留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制定砜嘧磺隆在玉米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7—8d和10—11d,施药为33.8g(ai)·hm-2,使用1次,末次施药距收获时间隔55d,砜嘧磺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02mg·kg-1,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1/2<30d)。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碘甲磺隆钠盐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碘甲磺隆钠盐在土壤中的降解以微生物降解为主,化学降解和光降解为辅,其降解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碘甲磺隆钠盐在红壤中降解最快,在河潮土中降解最慢,在紫泥土中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单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淋溶、吸附和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在不同土壤中的淋溶与与吸附土壤特性有关。在土壤pH值为6.1~7.9、有机质含量相差小于1.0的条件下,粘粒含量对单嘧磺隆淋溶的最大浓度深度贡献率为98.70%,对单嘧磺隆的吸附系数贡献率为99.81%;单嘧磺隆在黑土中的残留量随着残留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在黑土中的半衰期为12.1d。  相似文献   

17.
苯磺隆是磺酰脲类超高效除草剂.商品名称巨星,又名阔叶净、麦乐乐.该药是一种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经过杂草的叶面与根吸收后转移到体内发挥杀草作用.具有除草活性高、用量少、杀草谱广、使用方便和对作物安全的优点.近两年来,我们在我县麦田进行了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该药不但对播娘蒿、猪秧秧、繁缕、大巢菜、王不留行、荠菜、黎、反枝苋、宝盖草等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防效明显,而且对田蓟、米瓦罐等难除杂草也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主要应用方法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甲基二磺隆在谷子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谷子及土壤中甲基二磺隆残留检测技术。样品经乙腈-三乙胺(0.02 mol/L)提取,石墨化炭黑(GCB)净化,以乙腈∶磷酸(0.01 mol/L)=50∶50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0.2 ng,在植株和籽粒中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 mg/kg,土壤中为0.008 mg/kg;在0.008~0.500 mg/kg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1.99%~98.17%,相对标准偏差为2.28%~12.43%。利用该方法于2014年检测了晋谷21号及土壤中甲基二磺隆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甲基二磺隆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6.4 d,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6~18.7 d;在收获期植株、籽粒及土壤中均未检出甲基二磺隆。由此可知,甲基二磺隆是一种易降解除草剂;在该试验检测条件下,其在小米、秸秆中残留量均低于我国和美国制定的相关MRL标准。  相似文献   

19.
<正> 甲磺隆、绿磺隆是最新开发的磺酰尿类超高效型除草剂。这两种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用量少、杀草力强、经济实用等特点。对人畜安全。它们对麦田近20种杂草,特别是双子叶杂草具有优异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20.
麦田后茬作物对绿黄隆残留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室内模拟添加法研究了江苏省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水稻等主要作物品种对绿黄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多数供试作物对绿黄隆都存在一定的敏感性,且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绿黄隆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