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的特征与行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普遍,其侵蚀面积之广,侵蚀强度之大仅次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表现出类型多样而独特,强度极度超常,全层性流失,基岩物理风化迅速,母质侵蚀突出,丘陵体为侵蚀主体等特征;土壤侵蚀行为方式也颇具特色,表现为坡面产流快,土壤冲刷广泛,风化与侵蚀交替进行,流域水力侵蚀频率不高但集中,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带性,土壤侵蚀的季节变动性,土壤侵蚀与流域泥沙搬运不同步等现象;这些特征和行为方式与这里的紫色砂泥岩的广泛出露,复杂的地表物质结构和地貌组合,季节变动明显的季风气候和人类农业耕作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之一,尤其是川中丘陵区由于人口多。垦殖率高,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开展土壤侵蚀研究已有60年之久,回顾并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在简要回顾了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壤侵蚀基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及效益两个方面,对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子、侵蚀与产沙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田间工程措施等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川中丘陵区桤木、柏木树种对紫色土风化与养分特征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川中丘陵区万安小流域为研究区,以桤木、柏木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剖面挖掘采样等方法,研究桤木、柏木对紫色土剖面风化与养分的影响。[结果] ①桤木、柏木下土壤剖面分形维数分别为2.07和2.13,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7%和9.03%,其中柏木对物理风化的提升幅度高于桤木。②桤木、柏木、对照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不显著,桤木、柏木生长对土壤剖面化学风化的影响较小。③桤木、柏木下土壤剖面综合肥力指数较之对照分别提高了14.08%和11.27%,其中桤木的提升效果优于柏木,其对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的提升尤为显著。④桤木、柏木根系分布密度与剖面分形维数、综合肥力指数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化学风化指数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p>0.05)。[结论] 桤木、柏木在提升川中丘陵区紫色土物理风化速率与养分特征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ANSWERS土壤侵蚀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讨论了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ANSWERS土壤侵蚀以及应用该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紫色丘陵区的三次降雨进行模拟,以展示该模型的应用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的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降雨侵蚀力是评价一个地区潜在水力侵蚀危险性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参数。该文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侵蚀试验,对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降雨量与土壤侵蚀产流、产沙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各时段降雨强度I(5、10 、15、30、45 min)能很好地反映紫色丘陵区土壤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基于降雨动能E和时段降雨强度的复合因子∑EI5和∑EI10能够很好地反映紫色土丘陵区径流量变化特征,∑EI5可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变化特征。降雨量P与各时段降雨强度I的复合因子PI5、PI10、PI15对紫色丘陵区坡地产流、产沙起关键作用,尤其是PI5的作用。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简易计算公式为PI5和∑EI5且二者之间存在定量转换关系,该公式提高了降雨侵蚀力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对于紫色丘陵区一次降雨而言,5、10、15 min降雨强度及降雨量是水土保持的关键性时段,也是水土资源利用的最佳调控时段;尤其是前5 min的雨强、雨滴大小分布、降雨量对坡地水土流失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色丘陵区侵蚀性降雨与降雨侵蚀力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降雨侵蚀力(R值)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区域气候对土壤侵蚀的作用。利用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多年实测降雨资料,应用频率分析法,推求该地区侵蚀性降雨的一般雨量标准,揭示该地区侵蚀性降雨及其侵蚀特征,进而运用降雨侵蚀力日降雨量计算方法,分析紫色丘陵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紫色丘陵区顺坡休闲农耕地的侵蚀性降雨的一般雨量标准为11.3mm;2)紫色丘陵区多年平均总降雨量中有60%以上属于侵蚀性降雨,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其中7、8月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和土壤侵蚀量最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丘陵区边缘地区大于中部地区;3)紫色丘陵区年均R值介于5000~6500MJ/(mm·hm^2·h)之间,由丘陵区周边向中心逐渐减小,研究区北部的巴中、达县、阆中3站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形成高值区,中部的遂宁站形成低值中心,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4)紫色丘陵区R值主要由≥15mm的降雨构成,占76.9%-82.1%,年内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汛期5—10月份,占年R值的89%以上;5)R值的年际变化较大,达到中等程度变异,不同地区的R值年际变化差异较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的自然概况和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特征;重点对该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为坡耕地治理措施的优化配置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泰平  朱波  汪涛  况福虹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39-141,144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几次暴雨过程氮、磷流失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的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产流初始阶段,氮、磷流失严重,径流中养分输出浓度比较高,总氮最大可达8.0 mg/L左右,总磷在1.9 mg/L左右;坡耕地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密切,氮、磷迁移以泥沙吸附态迁移为主,径流中的颗粒态氮、磷含量随降雨侵蚀力增大而增大,而溶解态氮、磷含量与降雨侵蚀力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地貌特征与土壤侵蚀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分析了福建省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土壤侵蚀动力、侵蚀强度和方式的,对25°禁垦坡度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密集的黑云母花岗岩和紫色页岩盆谷丘陵区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是福建省土壤侵蚀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弄清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水土保持工作极为重要。本文从坡地单元和地域角度,对川中丘陵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我们认为,沟谷的研究和治理,对川中丘陵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紫色丘陵区响水滩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和坡长、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剖面中 137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其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 137Cs含量的背景值为1870 Bq/m2;流域内坡耕地、林地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4468、1759 t/(km2·a);土壤侵蚀量与坡长、坡度均指数相关;丘顶、丘坡和鞍部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2125、4676、3625 t/(km2·a)。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长和坡度、地貌部位对土壤侵蚀量影响很大,坡耕地是该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色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对紫色土坡面产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紫色土坡面产流特征对水土流失的作用机制以及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模式以蓄满产流为主,壤中流在坡面径流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壤粗骨沙化,土壤养分流失途径与营养元素的溶解性有关,易溶的N、K主要以溶解态流失,易被土壤固定的P主要随土壤颗粒流失;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外营力之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对其加以干预。提出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策略与"增渗防冲、排水保土,先排后蓄、蓄以为用"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紫色土具有自然肥力高、成土母质易风化的特点 ,在土地开发中若未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 ,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破坏土地资源。定量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不同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 ,为搞好紫色土开发利用中的水土保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紫色土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为了探讨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的影响,以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小区,建立不同侵蚀程度(侵蚀年限)的坡耕地定位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了化肥管理措施(F)、生物炭+化肥管理措施(B+F),对比分析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力学性能影响,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分析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变化特征。对3种土壤管理条件下坡耕地耕层质量及恢复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F管理措施不能改善土壤结构,但能提高土壤养分,B+F管理措施耕层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毛管孔隙及饱和含水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2.45 g/kg,土壤养分状况最好。(2)F和B+F 2种管理措施均能提高0—10 cm土层抗剪强度,使得表层土壤抵抗剪切破坏能力增强,有利于水土流失调控,2种管理措施下土壤贯入阻力下降,能有效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3)2种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均有恢复作用,土壤质量指数依次为B+F(0.686)、F(0.625)、CK(0.595),B+F管理措施土壤质量较对照CK(0.595)提升15.3%,较F(0.625)提升9.8%,B+F管理措施对坡耕地侵蚀耕层土壤质量恢复效果最好,能有效提高紫色土坡耕地侵蚀耕层作物产量。B+F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更适合紫色坡耕地侵蚀耕层质量恢复及土壤侵蚀防治,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质量恢复提供适宜管理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遂宁组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通过对遂宁市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试验,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遂宁组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侵蚀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却不明显;坡耕地土壤侵蚀厚度、侵蚀量及养分流失量均随着坡耕地坡度的增加而变大;土壤侵蚀量和降雨量、平均雨强、浑水径流深之间的关系可用y=-30.666-1.326x1-2.343x2 23.646x3很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土壤侵蚀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丰沛的降雨和频繁的暴雨,以及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为土壤侵蚀提供了强大的侵蚀潜在动力;抗侵蚀性较弱的地面组成物质,特别是花岗岩和紫色岩风化壳及其土壤,是造成土壤侵蚀特别严重的内在原因;而社会经济环境特点使类利用自然资源强度增加,出现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导致其中植被破坏,是造成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子。侵蚀坡地植被的重建必须遵循地带笥和群落演替规律,着眼于  相似文献   

17.
紫色丘陵区工程建设松散堆积物的侵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实施中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日益重要。紫色丘陵区开发项目的工程侵蚀严重,松散堆积物侵蚀模数为13895~52400t/(km2.a),远高于相应对照草坡的侵蚀强度,其侵蚀产沙量与堆积物的形态与位置、坡度与坡长及植被覆盖度有关,其侵蚀也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松散堆积物侵蚀的控制应选用土生藤本和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8.
 通过涪江流域水文站控制区域的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作为侵蚀量计算单元,计算每个流域发生侵蚀的地块(即旱坡地、陡坡旱地、有林地、疏林地、草地、灌木地和裸地)侵蚀量,得到全流域年均侵蚀量为2 460万t/a,年均侵蚀模数为813.9 t/(km2.a),上游山地区侵蚀模数>1 000 t/(km2.a),紫色丘陵区侵蚀模数50~0800t/(km2.a);流域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83,上游泥沙输移比>0.90,中下游丘陵区泥沙输移比在0.30~0.80之间,而在流域上中游山地丘陵衔接的冲洪积扇区的年均泥沙沉积量约144万t/a;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不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流域面积是度量衡单位,而不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Soil fertility degeneration and land productivity los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are severe problems in hilly land of southern China. A long 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1984 to 1993 to determine soil productivity in a typical degraded hilly area of purple soil (orthic Entisol) in Yanting, Sichua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a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 with ridge-furrow cropping and seasonal no-tillage increased topsoil depth by 118 mm over the conventional tillage.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improved when conservation tillage was adopted. In conclusion, this system is suitable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refore for restoring dry land crop production in degraded hilly land of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实现了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并提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分析了1990年和2005年两个不同时期SEPDI值,对该区紫色土的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标准,该区紫色土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3级--无险型、轻险型和危险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值从1990年到2005年没有显著的变化,1990年的SEPDI值为2.05,2005年为2.07.分析了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土层厚度、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大规模移民搬迁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