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6,(5):51-55
比较研究了超高产杂交水稻超优1000与对照Y两优1号的根系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Y两优1号相比,超优1000各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冠比、根体积、根密度、根系伤流量及颖花根流量较大,且生育后期根干重、根系伤流量下降幅度较小,下层土壤(10 cm以下)的根干重、根体积占其总量的比例较大,扎根较深。  相似文献   

3.
2016~2017年,在大田微区PVC管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自交系,裂区为水分处理,测定根系形态、根冠生长配比和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耐旱性较弱的玉米自交系CML58相比,耐旱性较强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在水分胁迫后有效气生根根夹角增大明显,其根数、根长和根表面积等形态指标降幅峰值均早于CML58,40 cm以下土层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降幅明显小于CML58,且0~20 cm土层的根系生长冗余在乳熟期后显著少于CML58,其根冠干重比降幅、根冠长度比和根冠面积比均高于CML58,根冠角度比较CML58小39.4%。与CML58相比,黄早四水分胁迫后能较好地调控有效气生根角度,及时调控根冠纵横生长,维持根系主要分布区结构与功能,提高深层根系分布比,减少根系生长冗余,提高物质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大田条件下研究3种种植密度对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鲁单818(LD818)根系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D818在9万株/hm2的群体产量分别比3万、6万株/hm2提高96.10%和10.96%,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不同种植密度下,LD818单株根系体积、根系体积密度、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吸收面积指数(RAI)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单株根系体积和吸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递增呈递减趋势,根系体积密度和RAI呈升高趋势.种植密度递增,LD818个体根系水平方向高密度区(0~6 cm)根系干重比例不断递增,中密度区(7~12cm)和低密度区(13~18cm)不断递减;垂直方向上层高密度区(0~20 cm)、中密度区(21 ~ 40 cm)根系干重比例不断递减,下层(41 ~ 60cm)低密度区和稀密度区(61 ~ 80 cm)递增.LD818单株根系呈“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较适应随种植密度递增导致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拥挤”,可适当减小株距密植.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高产大豆R5期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钻土法及根系扫描分析系统研究不同产量类型大豆R5期根系在植株周围、株间及垄间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类型大豆根冠比较高,而且单位根长、根表面积的地上部干物质较高。根干重不仅在根系较集中的植株周围及株间0 ~ 30 cm的土层,而且在较深的土层(> 30 cm)中都有较多的分布;根长在植株周围的0 ~ 45 cm土层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直径 < 1.0 mm的细根形成了根系的主要部分,根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细根比例的大小,而是细根数量的多少。除株间0 ~ 15 cm土层外,高产大豆各土层的根/土体积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株行距配比的优化和株高密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在分析水稻株高与栽插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稻合理株行距配比的黄金分割优选法,即依赖于水稻株高(x,cm)的株行距配比为:行距(cm)=0.309 x,株距(cm)=0.191 x,建立了水稻株高密度(y,穴/m^2)的幂函数模型:y=169437x^-2(R^2=1)。应用该方法确定的目前生产上具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株行距和栽插密度,符合当前水稻高产栽培要求。  相似文献   

7.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在50 025株/hm2、67 500株/hm2、100 050株/hm2密度下分别设两种株行距配置, 探讨增密条件下调控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 3个种植密度下总体表现为小行距种植方式在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高于大行距处理。50 025株/hm2下吐丝期时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两个株行距配置间差异显著(P<0.05), 两个株行距配置的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吐丝期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67 500株/hm2下不同时期两个株行距配置根重密度差异显著(P<0.05), 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100 050株/hm2下, 两个株行距配置间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 不同时期根表面积密度差异显著(P< 0.05)。同一密度下缩行增株后单株木质部伤流液体积增大, 根系供应能力增强, 产量增加, 50 025株/hm2、67 500株/hm2下产量分别提高了6.76%和4.89%。不同时期0~60 cm土层内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 其中10叶展时各根系性状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框架剖面法测定了大豆根系干重在草甸黑土和白浆土中的分布特点。大豆根系干重 85 %分布在水平方向的 0~ 12 .7cm ,获得高产的最适宜株行距为 12 .7× 12 .7cm ;大豆根系干重 85 %分布在垂直方向的 0~ 10cm ,呈现T型分布。根系在草甸黑土中水平分布与白浆土相似 ;但垂直方向的 0~ 10cm土层中 ,草甸黑土的根系干重高于白浆土  相似文献   

9.
玉米不同品种根系分布和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四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的根系分布动态及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根系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在0~40 cm耕层占总根量的50%~60%,41~70 cm占25%~30%,71 cm以下深层相对较少;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以株为中心由里向外逐渐减少,1/4行距处为40%~45%,1/2株距处为25%~30%,1/2行距处为20%~25%;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也各有特点,掖单22的根系相对比较集中,可以减少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豫玉22根系分布比较分散,利于充分利用水肥条件,具有  相似文献   

10.
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建立大豆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优化解析出大豆单株有效营养面积为2209.9cm2,即有效株行距为47.0cm。大豆最佳营养面积为546.9cm2,即最佳株行距为23.4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cm的垄作,已超过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垄作区采用45~50cm的垄距,平作区采用23×23cm的株行距种植,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豆残茬腐解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恒温腐解1个月所得的根茬腐解液处理大豆种子表明:根腐解液显著地抑制了大豆种子的萌发,表明在胚根长度显著降低,抑制率达41.79%。通过大豆腐解根茬盆栽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大豆腐解根茬降低了大事产的根系活力,降低了大豆的抗逆性,表现在(--萘胺氧化酶性下降;同时,腐解根茬使大豆植株的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表现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增加;产量分析结果也表明:腐解根茬的 综合效应使大豆产量和百粒重都较对照降低,差异极显著,达11.16%-24.61%。由此表明了大豆根茬腐解物(包括腐解的中间产物)是大豆连作的主要自感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佳环  高洁 《大豆科学》2000,19(2):180-183
在广泛的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4号和2号生理小种对12个大豆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在这12个大豆品种中有丹豆4和吉农1号2个品种对4号和2号小种均表现抗病,并讨论了其它大豆品种的抗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7个菜用大豆与7个普通大豆品种未成熟鲜子粒经不同热烫时段后的硬度,并通过冷冻切片、显微技术比较了其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菜用大豆与普通大豆在种皮栅栏细胞层厚度上的差异不大,但菜用大豆栅栏细胞层密度(33.13个/mm2)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9.50个/mm2);菜用大豆滴漏细胞层厚度(99.64μm)极显著大于普通大豆(57.94μm);而普通大豆子叶细胞层密度高于菜用大豆,且二者在内层细胞排列密度上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菜用大豆硬度(平均549.3gf)明显小于普通大豆(平均608.4gf),且热烫时两种类型大豆硬度降低的规律不同,菜用大豆在热烫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48.99gf/min)最大,此前此后较小;而普通大豆在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11.67gf/min)最小,此前此后却较大,这可能与它们在子粒结构上的差异性有关.此研究将未成熟大豆硬度和子粒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基础性研究与菜用大豆速冻加工前的热烫工艺研究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光周期诱导法筛选光钝感的大豆品种(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存  张性坦 《大豆科学》1996,15(1):42-47
通过三年光周期诱导试验,从63个品种(系)中初步筛选出4个对光照反应比较钝感的大豆品系。在此基础上,对光周期诱导法的效果、具体做法、衡量标准以及今后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有效降低株高和秕荚率,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多效唑能调节植株体内的碳—氮代谢,促进根瘤的形成,增加伤流量,提高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的效价。  相似文献   

16.
菜用大豆荚皮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菜用大豆的四个杂交组合,对其荚皮性状即荚皮的长、宽、表面积以及荚皮的内膜层、革质层等性状进行试验观察,并分别与子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荚皮的长、宽、表面积、荚皮内膜层、荚皮革质层与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荚皮表面积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95**,内膜层鲜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均达到0.8433**.革质层与子粒的相关性较大,百荚革质层的鲜重、风干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达0.6681**、0.6112**,荚皮厚与子粒鲜、干重及产量均呈极小不显著的正负相关(-0.0706~0.2810).在育种工作中应重视荚皮的表面积、内膜层和革质层等对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黄酮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从脱脂豆粕中提取的总大豆异黄酮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抑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腊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单增李氏菌、白色念珠菌、梨头霉菌和米曲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细菌浓度(MIC)分别为0.03%、0.09%、0.02%、0.03%、0.03%、0.05%、0.05%、0.05%和0.05%,但对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无抑制作用.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大豆异黄酮糖苷酶将提取的总大豆异黄酮进行酶解,并将酶解后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游离型的苷元.游离型苷元和结合型糖苷的抑菌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是其游离型的苷元.其热稳定性好,经121℃、30min湿热灭菌处理后仍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烯效唑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通过对大豆喷施烯效唑的研究表明:于大豆初花期喷50-300mg/L的烯效唑可降低株高,促进茎杆粗壮,增加根容,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强度,加快灌浆速度,增加单朱有效粒数和百粒重,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150mg/L的烯效唑效果优于其它处理,增产显著,达21.66%。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20.
王志新 《大豆科学》2005,24(2):112-115
试验表明,不同地点对大豆化学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对脂肪的影响最大,达到了显著水平(F=3.16*),但是对蛋白质和蛋脂总量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所设置的地点之间相距较近,环境条件差异较小造成的.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和不同品种同一地点间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表明,蛋脂总量的稳定性大于蛋白质,脂肪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