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品种,对引进的4个优良品种和2个本地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余茭4号、浙茭6号、浙茭3号、浙茭7号4个引进品种相比2个对照品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等特点,其中余茭4号有效分蘖数多、单茭壳和单净茭质量最大,产量最高,表现最突出;浙茭3号和...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汉中茭白周年生产,均衡供应,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实现高效化栽培,引进、试验、示范了6个茭白品种,对各品种的物候期、生物学性状、产品质量、产量、商品性等进行田间观察记录,筛选出了5个适于汉中周年高效生产的茭白品种,其中双季茭白品种为合茭2号、苏州小蜡台,单季茭白品种为京茭1号(北京茭白)、大白茭、中茭。  相似文献   

3.
青浦茭白栽培历史悠久,在选育良种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多年的群选群育和系统选育,在生产上形成了优良的品种(系),即双季茭——青练茭(未审定)和单季茭——小发梢。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应当前生产需要的双季茭白品种,进行了2a3点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浙茭7号夏秋两季双早熟,采收期早于对照品种浙茭9115d,产量提高8%以上,农艺性状优良,商品性好,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中抗胡麻斑病和锈病,综合表现为产量高、早熟性好、抗性好、品质佳,可作主栽品种在浙江中北部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5.
赵娟  匡晶  钟兰  刘义满 《长江蔬菜》2016,(24):29-31
选取128份茭白种质资源(包括93份单季茭资源和35份双季茭资源)和6个田间试验用茭白品种,调查研究了二化螟对茭白的为害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单季茭白的受害株率显著高于双季茭白,但单季茭白和双季茭白受害分蘖率之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就受害株率与受害分蘖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而言,单季茭白为0.710 3**,双季茭白为0.382 5*。二化螟为害时,叶鞘受害率为叶片受害率的2倍以上,为害部位主要集中在叶鞘及叶枕附近的叶片上;为害部位距离水面大多在20 cm以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为害部位距离叶枕大多小于10 cm;就叶位而言,近90%的受害叶为倒4叶和倒5叶,位于植株外侧。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利用单季茭和双季茭轮作,实现茭白一年三熟的栽培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将双季茭秋茭延后至9月定植,利用大棚覆盖延长适生期,于12月上旬前秋茭采收结束,再于5月底前采收大棚夏茭;6月翻耕茭田重新定植单季茭,9月采收单季茭,实现一年内采收三熟茭白,较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7.
双季茭品种高山适应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茭一直是浙江省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的主栽类型,各地拥有各有特色的地方品种。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山地蔬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农业脱贫致富的种植业产业之一,高山是否能种植双季茭也成为科技人员的关心焦点之一。高山的单季茭种植在浙江省已有悠久历史,也涌现出美人茭、回山茭、金茭1号、八月茭等一批地方特色品  相似文献   

8.
菰黑粉菌不同菌株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野生茭、单季茭、双季茭及灰茭中分离7个菌株,比较了其冬孢子的萌发率、菌落的形态、在不同温度下该菌的生长情况。研究表明,从野生茭和灰茭上分离的菌株与正常茭的菌株存在较大差异。初步认为灰茭和正常茭是由黑粉菌不同生理小种引起。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0份茭白品种为试材,采用方差-协方关运载白茭10个农艺性状、2个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估算了广义遗传力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环境变异系数、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进度,并对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可可 《长江蔬菜》2011,(17):33-34
黄岩是国内设施双季茭自主要产区之一.全区现有设施双季茭白(夏茭)2000hm2,主要集中在头陀镇、新前街道、北洋镇等5个乡镇街道,主栽品种为黄岩双季茭白,设施茭白年产量达7万多t,年产值2亿多元,已成为当地农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区相继引进了浙茭2号、3号等系列新品种,其中浙茭3号品种经2年多试种,因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超过200hm2,发展势头较快,发展潜力较大。现将浙茭3号设施种植性状及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36个结球甘蓝品种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调查和相关分析,并用系统聚类法进行了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结球甘蓝的17个农艺性状中,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则较大;株幅(影响栽培密度)与株高、外叶长、外叶宽、单株总质量、叶球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球质量(与产量有关)与株幅、外叶长、外叶宽、单株总质...  相似文献   

12.
对在海拔高度200~1 000 m 地区栽培的单季茭的生长和孕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栽培的茭白萌芽期、出叶和株高增速峰值均比低海拔处明显延迟。高海拔处茭白萌芽较低海拔处需要更多5 ℃以上的有效积温;各海拔处茭白出叶速率和株高增速与有效积温间呈正相关。各海拔高度孕茭先后顺序为:410 m > 650 m > 1 008 m > 815 m。各海拔处茭白的孕茭期均发生在气温适宜孕茭的时间段内。因此,海拔高度对茭白生长和孕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来实现的,高温抑制茭白黑粉菌的正常生长及代谢可能是茭白夏季高温条件下难以孕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把供试的24个荸荠品种分为2个类群。第一类群只有野生荸荠1个品种,第二类群为23份地方栽培的荸荠品种,第二类群中又可分为5个亚类。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野生荸荠与23份地方栽培种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而23份地方栽培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这与从形态上难以鉴定品种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选择3个春萝卜品种在徐州地区种植,对其种植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其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春萝卜新品种南春白5号、6号生长势旺盛,极耐抽薹,无糠心现象,商品性好,适宜在徐州地区种植,可进一步推广.相关分析表明,单根质量与小区产量极显著相关,是构成小区产量的重要因素;根长、根粗与小区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0.96;根长与单根质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8,进一步说明根长的增加能够促进单根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用系统聚类法,对34份大葱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34份材料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0.504~7.903之间,以遗传距离5.817来划分,可将34份材料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6.
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的除草剂2-甲-4-氯钠(MCPA-Na)进行处理,并测定茭白根系的活力、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探讨2-甲-4-氯钠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2-甲-4-氯钠处理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POD和PPO的活性则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茭白品种受2-甲-4-氯钠伤害的程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省广泛分布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菱角(Trapajaponic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5种水生植物进行了含水量、硝氮、总氮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5种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能力存在差异,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转化能力均较强,菱角对硝氮的吸收累积能力较强但是转化能力弱,环境中的氮素能明显增加茭草对硝氮的转化能力。根据不同植物对氮素利用能力的差异可将其合理的应用于园林造景中。  相似文献   

19.
莲藕部分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与育种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17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莲藕资源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 ,将莲藕分为野生资源类、地方品种资源类和改良品种类三大类群。品质性状野生资源最优 ,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相当 ;农艺性状改良品种最优 ,地方品种居中 ,野生资源最差  相似文献   

20.
辣椒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教研室收集的47份辣椒种质为材料,对其1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性上,果实横径、果肉厚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果数与单果质量相互制约。品质育种上应注意对小果型品种的选择,其营养物质含量高,辣椒素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上,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说明前7个主成分就可以基本表达原16个农艺性状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前7个主成分主要包括产量因子、株型因子、营养品质因子、单株果数因子和熟性因子,大致代表了供试辣椒品种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